![]()
![]()
張敏華新近出版的詩集《風有著草木的形狀》,和四年前的《風沙啞地抱著葦草》存在著自然的呼應——“風”與“草木”,構成了詩人溫柔繾綣又不乏深邃哲思的寫作審美傾向,極具個人辨識度。
詩集收錄了詩人從2021至2023三年間近三百首十行體詩,每首詩恪守兩行一節、全詩五節的詩體規制,堪稱“敏華體”,是新詩中的絕句小令——擯棄起承轉合的刻板章法,只以跳躍的自然行進的節奏構形,體量雖小而風情具足,詩語簡約而意蘊豐贍。在語言運行(或“句法運動”——詩人木朵語)上,一行為“跬”,兩行成“步”,每“一步”造就一個相對獨立的句意單位,五步之內,即告完形。詩人在一頁白紙的雪地里每走五步——用今天的說法也可以是十步——即完成一次生命的詩意運動。
![]()
傅元峰在序文中認為張敏華是一位“混沌一團的詩人”,“與大多數擁有中心詞的主題詩人不同”,是很有道理的。在大部分詩中,詩人致力于營造某種頗耐尋味的意緒或意境,從未刻意追求顯豁、清晰的主題傳達。用傅元峰的話來說,這是一種“主題逃逸”,以讓詩“回歸情狀,形成新的沉默”。這自是一番獨到且精準的解人語。
張敏華的這些十行詩,多不作驚人語,只在平常言語的自然行進中道出生活和人生的真實——惜字如金的留白,簡約精致的語言,是他提純詩意的獨門秘技。詩的篇幅短,句子也短,幾乎沒有任何纏繞的長句子,句子之間也很少使用連詞襯字,節與節之間一大跳,句與句之間一小跳,處處留下耐人尋味的審美空白,處處充滿弦外之音和象外之意。“想一想未知世界,我的/雙手,攀緣夜幕”(《世界是饑餓創造的》),以某種抽象的影像技術,富于視覺啟發地表達了對“未知世界”的心理試探與觸摸,令人印象深刻。
詩集中有一些引人注意的詩,多以第三人稱“他”或“她”作為抒情主體,敘事簡約,造境空靈而抒情隱晦。需要注意的是,那些作為敘事/抒情視角的“她”常常所指不詳,讀者與其拘泥于一種考證式閱讀,無如把這個“她”當作抒情主體的某種人格鏡像來體認,似乎更耐尋味一些。比如《她端詳著自己的臉》中的“她”“對著鏡子/哈氣,哈氣,哈氣——//直到她/在自己的眼前消失”。讀者很難把這個“穿上粉紅色睡衣”“彌散著硫磺香皂氣味”的她,聯系到詩人現實生活中某個具體的對象上,去探尋某些有明確指涉的情感標的。正如詩人所言,他只是“抓住了某些契機和意識”,而這些“契機和意識”給他帶來詩的靈感。我們是否可以把這個所指不詳的“她”認作詩人某種特定意識或靈感的具象化轉換?是詩人外觀世相,內觀自我的產物?
“‘我還有多少時間?’/她知道自己只是一粒火星。//她不是一個贊美者——/仿佛她活在別處。”這個“盤腿坐在酒吧的角落”的“她”,她身體的痛和靈魂的孤寂,詩人何以了然?除非“她”即他,即詩人,“她”是詩人內觀于心,外化為詩的詩意演繹。細考這些詩中反復出現的“她”,我們當然也可以捕捉到不少現實境遇的影子,但是經由詩人詩性“鏡頭”的藝術化處理,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一幀幀散發著神秘光芒的鏡像,賦予了“她”更隱晦而豐富的審美意涵。這些默片般閃爍著噪點的鏡像隱隱透出某種超現實況味,使得神秘的“她”更顯迷人。
張敏華在后記中借詩友之語表達了他詩歌寫作的轉向:“對自身的敏感隨著身體機能的逐漸弱化而變得越來越強烈,……外界、外象不再是敘述主體,僅僅作為契機來觸發、喚醒個人意識。”這種中年寫作的“向內轉”可能是很多詩人基于生理變遷的寫作心理調整的共性,或許也是一種寫作生態嬗變的共性。但是具體到詩人個體,其寫作轉向的個性化表現才是更值得關注的。在詩人那里,這種轉向不僅源于生理機能的自然變化,也源于親情和倫理境遇的重大變故,當然更源于他對詩歌寫作的認知深入。在《已經過去這么多年》這首詩中,詩人寫下他中年生命的某個炎熱夏夜,寫下他被暴雨驚醒又習于悶熱天氣的存在常態——那與降壓藥和眼藥水為伍的困頓生命,成了他當下自我觀照的敏感對象。詩中“席夢思早已失去了彈性”的一語雙關,“身上的動詞變成了名詞”的直白隱喻,成為詩人對生命境遇的存在主義式觀照之下自覺發明的“身體寫作”的典型樣本。
在前一部詩集中,詩人集中展示了他陪伴父親艱難度過生命最后時光的心路歷程,他把對生命苦難的體悟和對生死契闊的接受,轉化成字字泣血又不乏參省的詩句。而在這部詩集中,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直面生死的生命詩學的延續。父親的離世給詩人帶來巨大悲傷和愴痛,但詩人不只有悲愴,面對生死,他也不乏憐憫與關懷,參省與覺醒。在《誰替我們忘掉悲傷》中,詩人以平和的心境、澄澈的筆觸,抒寫了他直面生死的徹悟:冷清的墓園,碑文/褪了顏色。//……//沉默,順從,或拒絕——/我們可以活得更好。//誰替我們忘掉悲傷?/樹,蘆葦,刺猬,飛鳥……//我們挨近銀杏樹林,/身披一襲袈裟。
張敏華的十行詩,初讀似不驚艷,再讀始覺有味,三讀方得其旨之甘。所謂絢爛之極,乃趨平淡,在他那里是可以成立的。
原標題:《不事雕琢的筆墨,洗盡鉛華的韻致——張敏華詩集《風有著草木的形狀》讀札》
欄目編輯:華心怡 文字編輯:郭影
來源:作者:西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