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蜻蜓駐足在蓮蓬上
圖源:視覺中國
蘇州是一片濕地滋養的土地。在各種類型的濕地之中,那些常見物種的不常見行為、物種之間的關系,以及各種生物和濕地之間的連接,成為我關注和拍攝的對象。于是我扎根在太湖流域,用影像探索江南地區的自然風物,以及人與自然的隱秘聯結,從生態視角,講述更豐富深入的濕地故事。
在這些物種之中,水八仙以其各具特色的自然屬性和積淀深厚的文化屬性,成為我最重要的拍攝項目之一。隨著觀察和拍攝的不斷深入,我發現在它們的生長環境之中,還有眾多其他生命如影相隨,共生共存。
![]()
1
精彩的昆蟲世界
水八仙在不同生長階段,都可以為昆蟲們提供豐富多樣的資源。茭白的嫩莖是二化螟等蛾類幼蟲的食物,其葉片上的蚜蟲會引來瓢蟲、草蛉、蜻蜓等天敵,從而形成“害蟲—天敵”的自然制衡。慈姑開花時,花朵會吸引蜜蜂、食蚜蠅等傳粉昆蟲,這些昆蟲又是鳥類的重要食物來源。
![]()
▲蜻蜓
圖源:視覺中國
更重要的是,健康的濕地以其復雜的水生生態系統,維系了諸如螢火蟲等“生態指標性物種”的繁衍生息。夏夜,在江南河蕩濕地的某些隱秘角落里,菱角、芡實等水八仙野生種群茁壯成長,條背螢等各種螢火蟲在水面上空飛舞,它們的幼蟲在水中邊覓食邊發出警戒的螢光。放眼望去,好像在夜空航班上俯瞰綴滿燈火的大地。
![]()
▲傍晚時分,在蘇州震澤一條漂滿菱角的村邊小河溝,數量眾多的螢火蟲用螢光繪制出一幅奇妙的畫卷。
攝影:孫曉東
2
魚蝦和兩棲爬行動物的庇護所
水八仙均為水生植物,它們的根莖交錯,形成復雜的“水下森林”,成為魚蝦螺蚌的“庇護所”——青鳉、麥穗魚等小型魚類,以此躲避大魚的追捕;螺螄、河蚌等底棲生物則依附在根莖上,既獲得穩定的附著點,又能濾食植物根系附近的浮游生物。芡實的根須還會分泌特殊物質,抑制部分藻類生長,間接為魚蝦提供更清潔的水質環境。
![]()
▲附著在植物莖稈上的蛙類卵塊
攝影:孫曉東
蛙類、蟾蜍的幼體——蝌蚪,十分依賴清澈的淺水環境,水八仙茂密的植株能減緩水流,形成適合各種蝌蚪生長的靜水區。這里也是兩棲類生物的“育兒室”,蛙類的卵塊有時會附著在水八仙的莖稈上,避免被水流沖走。成蛙則常蹲在菱角葉或茭白莖上,捕食被植物吸引的昆蟲。
水蛇、中華草龜等爬行類動物也偏愛濕地環境,依賴濕地植被伏擊獵物。水八仙形成的“水上屏障”可以為它們提供掩護——水蛇會隱藏在芡實葉下,等待游過的小魚;中華草龜則潛伏在茭白叢旁的泥中,利用葉片遮擋自身,伺機捕捉靠近的蛙類或小型生物。
![]()
▲中華草龜
攝影:孫曉東
3
鳥類的育嬰房和食堂
水八仙當中的浮水植物,如芡實的葉片厚實且浮力強,是水雉、黑水雞等本地水鳥的天然“育兒床”。春末夏初,水雉會將巢筑在芡實葉叢中,葉片恰好承載鳥蛋重量,茂密的葉群還能遮蔽巢穴,減少被天敵發現的概率。菱角的藤蔓交錯形成的“水上迷宮”,則為小型水鳥如黑水雞提供躲避風雨的藏身之處。水面上,菱角、芡實的葉片也會吸引大量昆蟲,成為白鷺、池鷺等涉禽的“自助餐吧”:這些鳥類常在菱塘、芡田邊踱步,等待被葉片晃動驚起的魚蝦;秋冬時節,菱角、蓮子成熟脫落,又會吸引斑嘴鴨等雁鴨類前來啄食,補充能量。
![]()
▲在蓮塘中叼巢材的黑水雞
攝影:孫曉東
田鼠、刺猬等小型哺乳動物,在冬季會啃食慈姑的球莖、茭白的地下莖,這些植物的球莖富含淀粉,為它們提供越冬能量;而動物未消化的種子會隨糞便排出,幫助水八仙在濕地中擴散繁殖,擴大生長范圍。水八仙與江南本地物種的關系,是濕地生態系統經過千百年演化形成的“共生契約”——植物為動物提供生存基礎,動物則通過傳粉、傳播種子、制衡天敵等方式反哺植物,這種動態平衡讓濕地成為自我維系的“生命循環系統”。
![]()
▲刺猬
攝影:孫曉東
4
威脅生態平衡的外來物種
近些年來,隨著福壽螺等外來物種的入侵,種古老的默契被打破了,這也凸顯了保護鄉土植物與本地物種共生關系的重要性。
福壽螺是一種原產于南美洲的淡水螺類,憑借強大的繁殖能力和適應性,在江南濕地迅速蔓延。每年春夏,濕地的植物莖稈、石塊上會出現成片粉紅色的卵塊,密密麻麻如同腫瘤,讓密集恐懼癥者望而生畏。一只雌螺一年可產卵上萬枚,幼螺啃食水生植物的嫩芽、葉片,尤其偏愛水八仙的幼苗。在福壽螺泛濫的區域,菱角葉片被啃得千瘡百孔,芡實幼苗難以存活,原本郁郁蔥蔥的“水中平臺”變得殘破不堪。
![]()
▲布滿福壽螺卵的芡實花朵
攝影:孫曉東
這種外來物種與本土植物的博弈,正考驗著江南濕地的韌性。如今,人們開始采用生態防治手段應對福壽螺:投放鴨群啄食幼螺,種植福壽螺不喜愛的本土植物構建隔離帶,利用生物間的制約關系恢復平衡,而非單純依賴化學藥劑。這些嘗試正是對先民智慧的延續——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走進江南濕地,看著水中搖曳的水八仙,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八種植物,更是一部活的生態史。從野外采集到人工馴化,從自然共生到外來入侵,水八仙的故事講述著生命與環境的互動,人類與自然的對話。它們是江南先民留給我們的生態遺產,提醒我們:真正的生態保護,既要珍視千百年形成的鄉土智慧,也要警惕打破平衡的外來干擾;既要看見餐桌上的美味,更要守護背后那片充滿生機的濕地家園。
![]()
“中國三峽雜志”微信公眾號
歡迎訂閱:郵發代號38-383
立足三峽,關注人類家園
報道河流地理與水文化
責編:左凌仁 周伊萌
美編:周伊萌
校對:段海英
審核:王旭輝
來源:《中國三峽》雜志 2025年第8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