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看官老爺,麻煩右上角點擊一下“關注”,精彩內容不錯過,方便隨時查看。
文|萬象硬核
編輯|萬象硬核
?——【·前言·】——?
1978年的一天,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成立了一個野外考察隊,由著名鳥類學家劉蔭增擔任隊長,這次他們是要去找一種鳥兒。
這種鳥兒其實本來在我國和日本數量都挺多的,但后來因為人們無節制的獵殺幾乎滅絕了。
但考察人員不死心,他們覺得國家地域遼闊,說不定就在哪些地方就還生活著一些。
![]()
于是他們整理了一下這些鳥兒曾經出現的地方,然后挨著去找,結果整整3年都一無所獲。
1981年的一天,劉蔭增都感覺自己有些絕望了,但整理了一下資料之后,還是又一次來到了陜西省的洋縣。
![]()
其實之前這個地方都已經來過2次了,當時大家也什么都沒找到,但是劉蔭增就是覺得還有希望。
于是在當年的5月份,劉蔭增帶領考察隊隊員再次進入陜西洋縣,開始了艱難的搜尋。
洋縣位于秦嶺南麓,境內山清水秀,森林覆蓋率高,河流、稻田眾多,保留了相對完整的濕地生態系統,是很多野生動物的理想棲息地。
![]()
考察隊隊員分成多個小組,在洋縣的各個鄉鎮展開拉網式排查,每天清晨便出發,翻山越嶺,穿梭在稻田、河流和森林之間,仔細觀察每一棵高大的樹木,聆聽每一聲鳥類的鳴叫。
就這樣過了好久,考察隊隊員在洋縣八里關鄉金家河村的一片山林中,發現了一棵高大的青岡樹上有3個巢穴,長得很像是這樣的鳥兒!
![]()
于是他們趕緊拿起望遠鏡,結果還真在巢穴附近發現了這種讓他們苦苦尋找了3年的鳥兒!
最后他們發現這附近還有7只這樣的鳥兒在活動,但是只有3只成年的,剩下的4只就是幼鳥了。
考察隊開心地不得了,面對這一全新的物種保護難題,大家對于怎么保護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核心爭議點集中在“原地保護”和“捕捉飼養”兩種方案上。
![]()
支持“捕捉飼養” 方案的觀點認為,當時這種鳥兒的種群數量僅有7只,基數極小,隨時面臨著因自然災害、疾病、獵殺等意外因素導致滅絕的風險。
將其捕捉后進行人工飼養,可以為朱鹮提供安全的生存環境,避免野外的各種威脅,同時便于科研工作者進行繁殖研究,通過人工干預的方式提高繁殖成功率,快速擴大種群數量。
![]()
此外,日本當時已經將境內僅存的朱鹮全部捕捉進行人工飼養,雖然野外種群已經滅絕,但人工飼養種群得以保存,這一做法也為中國的保護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然而,支持“原地保護”方案的觀點則認為,它是一種野生鳥類,其生存習性、繁殖行為等都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人工飼養環境難以完全模擬其野外生存條件。
![]()
此外,僅存的7只鳥兒是野生種群的核心,一旦捕捉飼養失敗,將意味著朱鹮野外種群的徹底滅絕,風險極高。
更重要的是,這種鳥兒的瀕危主要是由于棲息地破壞和人類的盜獵,只要保護好其現有的棲息地,減少人類活動的干擾,創造適宜的生存環境,朱鹮種群完全有能力自然繁殖和恢復。
![]()
這場討論持續了數月之久,最終,經過反復權衡和科學評估,保護團隊做出了一個大膽而明智的決定:
采取“原地保護”策略,即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這種鳥兒的棲息地,減少人類活動干擾,讓朱鹮在原生環境中自然繁殖和生長,同時加強監測和科研工作。
![]()
如今看來,這一選擇非常明智,為種群的自然恢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但讓保護人員沒想到的是,僅僅1年零2個月之后,其中就有1只在飛出去覓食的時候被獵殺了。
要知道這種鳥兒平時飛行的范圍特別廣,所以想要讓它一直處在檢測之中非常難,一個不小心就找不到了。
![]()
當保護人員發現這只鳥兒的尸體時,感覺心痛不已。
但也就是這樣的獵殺事件引起了人們的重視,讓人們這些年不僅重視這種鳥兒的保護,還注重保護意識的宣傳。
那么這種鳥兒究竟是什么樣的鳥兒呢?
![]()
?——【·“東方寶石”·】——?
這種鳥兒叫做朱鹮,也被叫做“東方寶石”,成年朱鹮體長約79厘米,體重在1.8-2.2千克之間,體型修長優雅。
它的頭部裸露著朱紅色的皮膚,眼周環繞著一圈鮮艷的紅色裸皮,宛如精心鑲嵌的紅寶石,格外奪目。
![]()
那細長而彎曲的喙,尖端呈鮮艷的紅色,基部為黑色,既美觀又實用,是其捕食的重要工具。
朱鹮的頸部修長,羽毛潔白如雪,飛羽呈濃郁的緋紅色,展翅翩躚時紅白相映。
在生活習性上,朱鹮有著與人類比鄰而居的特點,這在鳥類中并不常見。
![]()
它們偏愛棲息在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且周邊必須有開闊的稻田、河流、湖泊或沼澤等濕地環境,這樣的棲息地選擇與人類的農耕活動區域高度重合。
在過去,人們常常能看到朱鹮在村莊附近的大樹上筑巢,它們以稻田中的泥鰍、黃鱔、蛙類、小魚等為主要食物來源。
![]()
農民耕種稻田,為朱鹮提供了豐富的覓食場所,而朱鹮的糞便又能成為稻田的天然肥料,這種獨特的共生關系在東亞地區的農耕文明中延續了數千年。
朱鹮是典型的社會性鳥類,繁殖期時成對生活,共同構筑愛巢、撫育后代;非繁殖期則會集結成小群,一起活動、覓食。
![]()
每年3-5月是朱鹮的繁殖期,它們會選擇高大的喬木,如松樹、櫟樹等搭建巢穴,巢穴由樹枝、枯草等材料構成,雖然結構看似簡陋,卻十分堅固。
每窩朱鹮通常產卵2-4枚,卵的顏色呈淡藍色或青綠色,表面帶有褐色斑點,如同一件件精致的藝術品。
![]()
雌雄朱鹮會共同參與孵卵和育雛工作,孵化期約28 天,雛鳥出殼后,還需要親鳥喂養約45天才能離巢飛翔。
朱鹮的壽命較長,野外個體可達20-30年,較長的壽命為種群的穩定延續提供了一定保障,但同時也使得其繁殖周期相對較長,種群恢復速度較為緩慢。
![]()
歷史上,朱鹮的分布范圍十分廣泛,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日本、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朝鮮半島的東亞大陸。
然而,隨著工業文明的興起和盜獵,朱鹮的生存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逐漸走向瀕危滅絕的邊緣。
![]()
如今,歷經40年的不懈努力,朱鹮的分布范圍和保護現狀都發生了顯著的積極變化。
現在世界范圍內的朱鹮已經差不多有1萬來只了。
朱鹮的故事證明:只要人類秉持敬畏之心、付出持久努力,即使是瀕臨滅絕的物種,也能在自然的懷抱中重獲新生。
![]()
而這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將繼續指引我們守護更多珍稀物種,書寫地球生命共同體的美好未來。
參考:
光明網《四十年中國朱鹮保護之路》2023-11-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