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完善區域一體化發展機制,構建跨行政區合作發展新機制,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安康市有6個縣(市)與四川、重慶、湖北三省(市)7縣(區)接壤,發揮“省際毗鄰節點縣”獨特的區位優勢,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建設“開放合作示范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
一、基本情況
安康市9個縣(市)中,旬陽市、白河縣、平利縣、紫陽縣、鎮坪縣、嵐皋縣等6個縣(市)與四川、重慶、湖北三省(市)7縣(區)接壤。其中,旬陽與湖北鄖西、竹山、竹溪接壤,白河與湖北鄖西、竹山、鄖陽接壤,平利與湖北竹溪、重慶城口接壤,紫陽與四川萬源、重慶城口接壤,鎮坪與湖北竹溪、重慶巫溪、重慶城口接壤,嵐皋與重慶城口接壤。
從GDP總量看:毗鄰7縣(區)2024年GDP總量1107.7億元。其中,湖北鄖陽244.64億、竹山169.53億、鄖西144.39億、竹溪142.14億,重慶巫溪155億、城口76億,四川萬源176億。安康6縣(市)2024年GDP總量485.97億元(占毗鄰7縣區GDP總量的43.87%)。其中,旬陽160億、白河70.97億、平利83億、紫陽89億、鎮坪25億、嵐皋58億。加強與毗鄰7縣(區)的開放合作,是經濟相對薄弱地區向較為發達地區靠攏,跨區域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
從常住人口看:毗鄰7縣(區)2024年常住人口205.83萬。其中,湖北鄖陽39萬、竹山34萬、鄖西37萬、竹溪38萬,重慶巫溪38.08萬、城口19.75萬,四川萬源60萬。安康6縣(市)2024年常住人口113.54萬(占毗鄰7縣區總人口的55%)。其中,旬陽35.8萬、紫陽25.73萬、平利17.9萬、白河16.13萬、嵐皋13.32萬、鎮坪4.66萬。加強與毗鄰7縣(區)的開放合作,是推動人口人才有序流動轉移、緩解用工難題和擴大就業增收途徑的現實需要。
從交通區位看:高速公路方面,安康6縣(市)和毗鄰7縣(區)均實現高速公路全覆蓋。鐵路方面,安康6縣(市)中有3縣(平利、嵐皋、鎮坪)不通鐵路,毗鄰7縣(區)中有5縣(竹山、竹溪、鄖西、巫溪、城口)不通鐵路。水路運輸方面,漢江白河至湖北丹江口段2023年底實現復航,斷航30余年的漢江航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低空經濟方面,安康6縣(市)正積極規劃建設通用機場和直升機起降場地,毗鄰7縣(區)中萬源、竹溪、鄖陽相關機場項目正積極推進前期,鄖西通用機場開工在建,竹山通用機場2024年已投入使用。在“公、鐵、水、空”互聯互通大格局下,加強與毗鄰7縣(區)的開放合作,交通運輸、旅游發展、生態保護等方面合作空間廣闊。
![]()
![]()
二、發展目標
一是壯大特色產業,推動縣域經濟迸發新活力。緊緊圍繞縣域特色主導產業發展目標,吸納引進要素資源優勢,開展延鏈強鏈補鏈行動,推動安康6縣(市)在富硒茶、預制菜、魔芋加工、藥膳加工、非金屬精深加工、光伏、創意毛絨玩具、石材加工、文化旅游等領域與毗鄰7縣(區)實現新的合作,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拓展省外市場,融入陜鄂川渝1小時經濟圈,提高安康特色產業知名度。
二是增進民生福祉,推動社會事業取得新進展。依托穩崗就業“四百工程”品牌,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實現更多群眾在省外邊際區域就地就近就業。協同發展教育事業,推動13個縣(市、區)間建立名校合作、名師對話等機制,常態化開展在線授課活動,實現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在醫療優質資源下沉、互聯互通、異地就醫、醫保結算等方面深入合作,打造陜鄂川渝邊際醫療一體化發展新格局。深入挖掘陜鄂川渝邊際旅游資源,打造文化旅游示范區,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
三是構建共防體系,推動治理水平實現新提升。全面加強基層黨建工作,推動建設陜鄂川渝邊際黨建示范區。建立健全社會治理體制機制,破解邊際區域治安形勢復雜、基層基礎薄弱、矛盾糾紛突出等難題,推動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跨區域社會治理新樣板。統籌做好跨境流域共防共治、大氣污染聯防聯控、生態環境共建共享,構建牢固生態屏障。
![]()
三、制約因素
一是區域合作積極性不強。部分地區存在“競爭優先”的思維模式,片面認為跨區域合作一定程度上導致區域間競爭意識高于合作意識,部分經濟較發達地區擔心優勢資源被稀釋,欠發達地區則擔心“虹吸效應”會使緊缺資源流失。
二是區域合作融合度不高。跨區域合作目前主要聚焦日常事務和招商引資,區域戰略協同對接、疊加起效以及產業跨區域轉移合作、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等銜接融合方面,合作深度、機制改革創新、探索先試等有待進一步優化整合。
三是區域合作保障網不密。一方面,制度障礙依然存在。行政區域運行的考核體制、干部任用制度、事權財權分割的財政體制、利益補償機制等尚不健全,加劇了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影響跨區域合作落地見效。另一方面,法治環境有待完善。推進跨區域主要依靠政府引導和政策指導,缺乏相關法律法規支撐。
![]()
![]()
四、對策建議
一是重大項目協同建設。加強與毗鄰縣(區)合作,積極對接國家和全省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系統謀劃并推動建設一批對接周邊、直達陜鄂川渝大中城市的綜合立體交通項目,打造秦楚百里漢江融合發展走廊,融入陜鄂川渝一小時經濟圈。整合資源優勢,爭取高鐵等跨區域項目納入上級規劃,謀劃“蘭漢十”高鐵在旬陽、白河設立站點,推動省際連接公路、陜鄂“黃金水道”等項目建設。發展智慧物流,加強縣域倉儲物流園建設,完善與毗鄰縣(區)客運、貨運體系,推動形成資源共享、信息互通、服務同網、便利高效的物流發展新格局。加強招商引資和技術引進力度,舉辦特色產品推介活動。
二是產業體系協同發展。按照“揚長避短、錯位發展、合作共贏”的發展思路,根據產業結構、空間區位、資源稟賦等特點,聚焦富硒產品、新型材料、生物醫藥、清潔能源、裝備制造、文化旅游等領域,實現毗鄰縣域之間優勢產業配套互補和差異化發展。比如,白河縣借助十堰汽車生產制造中心區域優勢,發展汽車零配件產業;鎮坪縣依托本縣藥膳發展基礎,整合重慶巫溪、湖北竹溪等毗鄰縣醫藥資源,做優做強“藥膳加工”品牌;嵐皋、平利、紫陽等縣建立茶葉、魔芋、預制菜等產業協會,定期組織開展學習交流活動,共同做大做強富民產業。
三是文旅市場協同打造。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積極舉辦或參加陜鄂川渝邊際大型文化匯演活動。加強旅游發展規劃、市場開拓、營銷策略等方面交流合作,結合毗鄰縣(區)旅游資源,聯合打造漢江流域周末游、假日游、親子游等精品旅游路線,采取景區聯票、折扣優惠等措施,吸引更多游客。積極對接協商、支持引導雙方企業相互考察,提供旅游開發和經營咨詢服務,實現資源共享、客源互濟,打造文旅區域發展共同體。依托特色村落、生態休閑、田園觀光等景點,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開發,打造一批精品景區、研學旅游基地、民宿客棧聚集區、自駕游目的地等旅游綜合體。
四是公共服務協同提升。深化區域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合作,拓展通辦領域,增加通辦事項,提升通辦質量。實施穩崗就業“四百工程”,發揮勞務幫扶服務公司作用,引導勞動力有序轉移,吸引周邊群眾來安務工,推動實現穩崗就業。互派教師開展跟崗學習、研修培訓,共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引進十堰市太和醫院、人民醫院、東風總醫院等三級甲等醫院先進技術,提升診療服務能力。深化完善“陜鄂川渝醫聯體”建設,加強市內醫療機構與市外醫療機構服務協作,實施跨省異地“一站式”直接結算,探索建立醫保信息共享通用機制,滿足群眾就醫需求。
五是生態環境協同共治。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組建陜鄂川渝生態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聯防聯治工作小組,健全完善生態環境日常監測、監管執法、定期交流、應急響應、協商推進等聯動工作機制,加強區域協作,常態化開展聯防聯治,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大格局。實施空氣質量監測信息互聯互通,加強跨省流動源監管,提高聯合預測預警、綜合處理能力。聯合開展巡查執法,加大對跨界違法行為查處力度。強化防汛協同配合,健全洪水調節和信息通報聯動機制,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是社會治理協同開展。建立健全溝通協調、信息互通、區域協查、應急處置、資源互助等機制,積極構建跨區域基層網格協作體系。探索平安聯創聯席會議制度,定期通報情況、分析形勢,及時研究解決困難問題。建立情報信息跨區域通報、共享、處置、反饋的閉環流轉機制,實現“信息共享、治安共防、警務互助、平安共建”區域合作新格局。試點跨區域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跨區域矛盾糾紛。加強邊際聯查聯控協作機制,保持跨界違法犯罪活動嚴打高壓態勢。
七是基層黨建協同加強。推行支部聯建、產業聯盟、資源聯享“三聯”工作機制,進一步建強基層組織、壯大集體經濟、實現穩定增收。鼓勵毗鄰鎮圍繞黨員教育管理、村集體經濟發展、村級黨組織標準化建設等開展支部共聯共建,全力打造陜鄂川渝邊際黨建合作示范區。依托鄂豫陜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川陜蘇區城口紀念館等紅色資源,聯合打造一條集紅色研學旅于一體的干部教育培訓基地。加大人才共育力度,建立常態化、跨區域干部和人才交流培養機制,實施優秀年輕干部人才選派掛職計劃,組織黨員干部赴毗鄰縣區開展培訓或現場教學,促進兩地干部相互學習提高。
(作者系白河縣發展改革局干部)
來源/白河縣發展改革局
編輯/李克旭
責編/張 瑤
審核/王偉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