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中的榆林古城,厚重年輪被悄然喚醒,街巷間流淌的陜北民歌正走向世界;文化館內公益培訓熱火朝天,圖書館里書香四溢、講座展覽精彩紛呈;景區智慧服務與志愿者的微笑相映成趣,非遺傳承人將文化火種播撒校園......今日的駝城,文旅繁花似錦,文藝碩果盈枝。
“十四五”期間,榆林以“文化鑄魂、旅游賦能”為筆,深耕公共服務、非遺傳承、文旅融合、品牌塑造四大領域,讓文化溫度可感、歷史深度可見、發展高度可及,奏響資源型城市向文旅強市轉型的奮進樂章。
![]()
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共享 文化惠民潤心田
“現在小區樓下的城市書房隨時開放,周末還有文化講座!”市民的切身感受,正是榆林公共文化服務普惠化的生動注腳。五年來,榆林持續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用49個城市書房、443個“圖書館與文化館”分館、3403個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織密“15分鐘文化圈”,讓文化服務如涓涓細流,浸潤千家萬戶。
![]()
標志性文化場館成為城市新坐標。6.48萬平方米的榆林市圖書館,藏有150萬冊圖書,3500多個閱覽座位搭建起讀者的“精神糧倉”。自2024年4月23日開館以來,榆林市圖書館累計接待讀者348萬人次,外借圖書119萬冊次,辦理讀者證11.6萬張。“通過創新閱讀推廣、拓寬服務范圍、引進文化資源,市民的閱讀興趣和文化素養逐步提升,全民閱讀氛圍愈發濃厚。”榆林市公共文化服務中心副主任喬泰山介紹,榆林市圖書館已舉辦活動780場,參與讀者96萬人次。
榆林市文化館則以“讓文化館成為人民的終身美育學校”為愿景,不僅開展常態化惠民演出,還開設舞蹈、美術、聲樂、器樂等32門公益課程,實現“天天有培訓、周周有演出”。“十四五”期間,全市累計開展“戲曲進鄉村”惠民演出1萬余場,惠及群眾超7000萬人次。
非遺傳承發展:守正創新 古老技藝煥新生
漫步在榆林老街,面花、石雕、剪紙等非遺技藝觸手可及,非遺小劇場里,陜北民歌、陜北說書、榆林小曲輪番上演,吸引游客駐足……作為國家級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堅持系統性保護、全方位傳承和多領域創新,讓榆林非遺成為陜北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
![]()
“十四五”期間,榆林持續健全保護機制,先后出臺《榆林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認定保護管理辦法》等文件,建立榆林市非遺保護聯席會議制度,推進非遺保護法治化、規范化。截至目前,全市建成市級非遺綜合展館1個,陜北民歌專題博物館1個,綜合性非遺展示場館、專題館35個;現有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1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2項、省級66項、市級211項,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15人、省級85人、市級409人。
活態傳承,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校園里,非遺課程如火如荼開展;博物館、圖書館內,非遺體驗與交流活動層出不窮;網絡上,非遺傳承人頻頻“出圈”......各種各樣的傳承方式,吸引大眾成為非遺的愛好者、參與者和傳播者。同時,“非遺+節慶”“非遺+旅游”“非遺+鄉村振興”等模式深度融合,全國秧歌展演、首屆中國非遺保護年會等活動成功舉辦,顯著提升了榆林非遺影響力。
文旅融合升級:守護文脈,全域體驗引客來
“從前來榆林只知道紅石峽、鎮北臺,現在各類博物館逛都逛不完,鄉村體驗、地道美食更讓人流連忘返!”游客的感受印證了榆林旅游的品質躍遷。“十四五”期間,榆林以“全域旅游”理念重塑產業格局,實現從“景點旅游”到“全域體驗”的升級,并將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深度融合,讓歷史遺存成為旅游發展的堅實基底。
![]()
“一核引領、三帶聯動、四區協同”的全域旅游格局加速成型。以榆林古城為核心,長城、黃河、轉戰陜北紅色三條文化旅游帶串聯起73家國家A級旅游景區,其中4A級景區達20家,數量位居全省前列。配套設施同步升級,30家星級飯店、65家旅行社、2家全國丙級民宿優化服務;動車班次加密、旅游專線優化、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全域標識系統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為游客打造便捷舒適的出行體驗。
文物保護力度持續加大,為旅游注入深厚內涵。作為長城、黃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區,榆林6個重點項目穩步推進。
“十四五”期間,榆林古城遵循“修舊如舊”原則,完成古建筑修繕與基礎設施升級,成功獲評國家級旅游休閑街區,讓煙火氣與歷史感完美交融。石峁遺址掛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其博物館正式運營;赤牛坬村民俗文化景區入選全國“一縣一品”文旅融合典型案例,讓鄉村旅游煥發活力;波羅古堡滑雪場、補浪河大漠冰雪園等新業態相繼亮相。五年來,全市累計接待國內游客達1.7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034.17億元,文旅經濟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
文旅IP打造:精準營銷 城市名片“火出圈”
“為看一場秧歌展演,專門坐火車來榆林過年!” 2025年“陜北榆林過大年”全國秧歌展演吸引39支國內外隊伍、超3000名演員參與,現場觀演群眾超60萬人次,直播在線觀看人數累計超7000萬人次。
![]()
“十四五”期間,榆林以特色IP為核心抓手,推動地域文化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其中,“陜北榆林過大年”與“清爽榆林”兩大IP的差異化打造與協同發展,成為區域文旅品牌破圈的關鍵路徑。
作為榆林冬季文旅的核心名片,“陜北榆林過大年”IP始終以“年味”為靈魂,深挖陜北民俗文化內核,打造“民俗展演+沉浸式文化體驗+節慶消費”的完整鏈條,加上文旅電子消費券和多條旅游線路的提供,讓“榆林年味”成為全國游客冬季文旅消費的重要選擇。進入夏季,“清爽榆林”IP則承接起季節文旅需求,以“避暑+休閑”為核心定位,依托榆林夏季涼爽的氣候優勢與廣袤的生態景觀,構建多元化產品矩陣。
![]()
五年耕耘,碩果盈枝。“十四五”期間,榆林文旅事業實現了從“資源大市”向“發展強市”的跨越。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榆林將繼續深植文化根基、賦能旅游發展,讓文化之魂融入城市發展血脈,書寫更加璀璨的文旅新篇章。
記者 周海月 王陽 圖片均為資料圖
編輯 葉蕊 校對 謝婷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