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肅·每日甘肅網通訊員 劉國慶
鄉村振興,人才為要。在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賽道上,近年來,宕昌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跳出“培訓即終點”的傳統模式,以“產業定方向、需求設課程、評用相結合”的創新思路,構建“產培評”一體化技能人才培養體系,既破解了“企業缺人、群眾缺技”的供需矛盾,更讓技能培訓成為群眾就業增收的“金鑰匙”,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人才動能。
“過去培訓有時‘隔靴搔癢’,現在跟著產業走、圍著需求轉,學的都是能用的本事。”這是宕昌縣參訓群眾的普遍感受。變化的背后,是一套精準對接的機制設計。
宕昌縣首先成立專項工作專班,出臺《宕昌縣職業技能培訓“產培評”一體化工作實施方案》,錨定三大核心產業方向——立足“藥材之鄉”優勢聚焦中藥材種植加工,依托官鵝溝景區發力“羌源味到”農文旅品牌,圍繞勞務輸出做強“哈達鋪建筑人”勞務品牌,確保培訓不偏離縣域發展主線。
更關鍵的是建立“需求摸排-定制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全鏈條閉環:跨部門、跨鄉鎮聯動摸排企業用工缺口與勞動者意愿,像“訂單”一樣定制培訓課程;培訓后同步開展規范化技能評價,讓“學到手的技能”有認證、有分量;最終對接崗位資源,實現“培訓完就能上崗”。這種“靶向式”服務,讓培訓與產業發展真正同頻共振。
“產培評”的生命力,在于與產業深度綁定。宕昌縣圍繞特色產業打造標桿項目,讓技能培訓在田間地頭、景區門店“開花結果”。
在官鵝溝景區周邊,“羌源味到”特色菜品制作培訓班成了“香餑餑”。117名學員不僅學做當地特色菜,更掌握餐廳服務、民宿運營等配套技能,培訓結束后,89.74%的學員(105人)直接在景區農家樂、酒店就業,昔日的農民變身“旅游從業者”,端穩了“生態旅游飯”。
在哈達鋪鎮,“校企合作”模式破解了中藥材產業的“人才瓶頸”。12家中藥材合作社的130余名從業者,跟著院校專家學種植技術、練加工工藝,培訓后合作社中藥材畝均產量提升15%,產品品質更符合市場標準,直接帶動產值增長。
此外,聯合婦聯、團委舉辦的2025年“產培評”融合創業能力提升訓練營,吸引70余家本土企業、百余名創業者參與,從商業模式設計到政策申報指導,全方位賦能,已催生5家農特產品電商企業落地,讓“創業夢想”照進現實。
“培訓有沒有用,要看群眾口袋鼓不鼓。”宕昌縣始終將“就業增收”作為檢驗“產培評”成效的核心標準,用實實在在的成果贏得群眾認可。
數據見證改變。除了“羌源味到”培訓班89.74%的高就業率,全縣“產培評”相關培訓滿意度持續超95%,累計帶動3000余名群眾掌握實用技能,其中近2000人實現穩定就業或自主創業。
木耳鄉拉寺村村民小趙的故事,更是“產培評”賦能的生動縮影。2025年參加農藝工培訓后,他系統掌握了黨參、黃芪育苗、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自家種植規模從5畝擴至15畝,預計年產黨參3.5噸、黃芪2.3噸,年收入從務工時的6萬元躍升至15萬元。不僅如此,他還帶動周邊12戶村民發展中藥材種植,形成200余畝的“連片種植區”,讓“一人學技”變成“眾人增收”,其案例經多家媒體報道后,成為宕昌鄉村振興的“鮮活名片”。
今年,宕昌縣以“產培評”一體化模式,走出了一條“人才賦能產業、產業帶動振興”的縣域發展新路。隨著這一模式的持續深化,必將為宕昌鄉村振興鍛造更堅實的人才“強引擎”,讓更多群眾憑借技能實現人生價值,讓縣域經濟在人才支撐下煥發更強活力。
歡迎全省各地的通訊員踴躍投稿:mrgstx@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