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陜西澄城縣王莊鎮劉家洼村的村民報案。
在一片看似尋常的黃土之下,埋藏著一座,改寫芮國歷史的春秋大墓。
這里沒有墓道,規模卻極其龐大。
這里慘遭盜擾,卻依然出土了173件套珍貴文物;
更令人震驚的是,墓中竟發現9個壁龕,每個龕內都有一具女性殉人!
![]()
如果不是盜墓案,劉家洼遺址不會意外現世。
2017年起,考古隊展開系統發掘,確認這里是一處春秋早中期芮國后期都邑。
而東I區墓地中最高等級的,是兩座“中”字形國君大墓(M1、M2)——而在它們之間,赫然矗立著一座形制特殊、無墓道卻規模宏大的M3。
9個壁龕、9位女性殉人,葬俗罕見引發猜測
M3雖無墓道,卻深達11.5米,墓底面積約33.4平方米。
![]()
在距墓口8米深處,墓壁四邊共設9個壁龕,每個龕內都有一具女性人骨。
這種“龕殉”現象,在周文化體系中極為罕見,卻在同期秦墓中屢見不鮮。
葬具為一槨雙棺,棺室雖遭盜擾,仍殘留外棺痕跡。
西側可見串飾與木架,推測為鐘架遺跡;東側同樣有編鐘架痕;北側還發現漆木策、車馬器等,彰顯墓主身份不凡。
盜洞中搶回173件文物,鐘鼎銘文直指“芮公”
盡管盜擾嚴重,M3仍出土了173件套文物,包括:
![]()
銅禮器17件:3件鼎、5件镈鐘、9件鈕鐘;
其中一鼎內壁銘文:“芮公作鑄宮寶鼎,其萬年子孫永保用享”;
車馬器66件組、喪儀器23件;
玉石器79組,單件數量竟超2000件!
這些遺物分散于填土、棺槨間、壁龕及盜洞中,不少仍保持原位。
無兵器、多飾物,墓主或是國君夫人
考古人員注意到,M3中未見任何青銅兵器,隨葬品以禮樂器、玉飾、車馬器為主,推測墓主應為女性。
![]()
其位置緊鄰兩座“中”字形國君墓,規模形制卻絲毫不遜,表明她極有可能是某位芮公的夫人。
通過類型學比對,M3年代定在春秋早中期之際,約公元前640年之前。
她來自秦國?紋飾與殉俗透露關鍵線索
更深入的整理顯示,M3與西側的M2關系更為密切:
兩墓距離更近;
![]()
出土青銅器紋飾風格一致,具有典型秦式特征;
M3玉器紋飾兼具周式與秦式風格,如龍紋線條方折、排列細密,正是秦玉常見特點;
镈鐘、鈕鐘上的蟠螭紋近似隴縣邊家莊M5,屬秦器風格。
而最關鍵的是,龕內殉人這一葬俗,在春秋秦貴族墓中廣泛存在,如圓頂山M1、M2,鳳翔八旗屯、甘谷毛家坪等地的秦墓均見類似做法。
文化融合:芮秦聯姻,共鑄一墓
結合文獻可知,春秋早期晚段起,秦國對芮國影響深遠。
![]()
《史記·秦本紀》記載,芮伯曾兩次朝秦(前677年、前663年)。
兩國關系密切,互通婚姻極有可能。
因此,M3墓主很可能是一位來自秦國的芮國國君夫人。
她將姬姓周文化的禮樂器具,與嬴姓秦人的玉器風格、殉葬習俗融為一體,共同葬入這座黃土大墓之中。
M3,不僅是一座墓,更是一段春秋政治聯姻的實物見證
劉家洼M3雖然沒有墓道,但其規模、遺物和葬俗,無不顯示出墓主身份的高貴與特殊。
![]()
她既是芮國國君夫人,又很可能來自秦國,是兩國政治聯姻的見證者。
她的墓中,既有周文化的鐘鼎禮樂,又有秦式的玉器紋樣與殉人制度。
可以說,這是一座融合了周秦兩種文化的高級貴族墓葬,也是春秋時期諸侯國之間交流、碰撞與融合的珍貴縮影。
而那段歷史,至今仍在黃土之下,沉默而莊嚴地等待著后人發現。
參考資料:《考古與文物》發表的《陜西澄城劉家洼芮國遺址東Ⅰ區M3發掘簡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