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無人駕駛競爭進入深水區,政策破冰與技術落地正在重塑行業格局。
新眸原創·作者 | 桑明強
對于無人駕駛行業來講,今年9月,注定特殊。兩則新消息,讓本就火熱的無人駕駛,再度成為全球焦點。
一邊是硅谷巨頭英偉達在日前內部全員大會上宣布,將孵化Robotaxi項目,由公司資深高級總監Ruchi Bhargava牽頭,計劃投入30億美元(約213億元人民幣),未來擬在美國實現規模化運營。這一舉動被外界視為英偉達從“賣鏟人”向“挖金人”轉型的關鍵信號。
另一邊,在東方金融樞紐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明確表示,將加速推動自動駕駛在香港實現無人化、規模化發展,盡快達致商業營運。他指出,特區政府去年已為自動車建立規管框架,今年將批出三個測試區域,以跨區行駛和接駁交通為目標,推動業界以香港平臺開拓海外尤其右舵車市場。
這兩則消息看似地域不同、主體各異,卻共同指向一個明確信號: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落地正在全球范圍內加速推進,政策、技術、資本三股力量,正在合力推動這一萬億級賽道走向成熟。
英偉達的入局,代表的是“AI算力巨頭”對無人駕駛終局的前瞻布局;而香港的政策松綁,則意味著一個歷來以法規嚴謹、市場開放著稱的國際都市,正在成為無人駕駛技術的“試驗田”和“出海跳板”。
表面上看,兩大事件背后,是全球無人駕駛立法與商業化進程的明顯提速,但大家容易忽略的是,這些重大動作背后,還透露了那些關鍵信號,以及誰又會成為這場浪潮的最大受益者?
01
香港政策破冰
百度或成“最大贏家”?
香港一向以法治嚴明、監管審慎著稱,尤其在道路交通這類涉及公共安全的領域,開放速度遠慢于內地。也正因如此,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對自動駕駛的明確表態,具有標志性意義。
為什么這么說?早在去年,香港就已為自動車建立初步規管框架,而今年的政策加碼,更是將自動駕駛提升至戰略層面。特區政府的目標非常明確:借助自動駕駛技術,推動本地智慧交通建設,同時以香港為平臺,拓展海外右舵車市場。
在這一背景下,百度蘿卜快跑幾乎是以“加速度”姿態完成了在香港的多次擴區:
· 2024年11月,獲全港首張自動駕駛先導牌照;
· 2025年4月,擴區并開啟機場島載人測試;
· 2025年6月,在東涌復雜路況下開展測試;
· 2025年8月,獲批在南區指定路段測試,并計劃擴展至九龍啟德。
半年內三度擴區,進展之快遠超市場預期。這不僅體現了香港對百度技術能力的認可,更反映出蘿卜快跑在本地化適配、安全驗證、政策溝通等方面的成熟運作。
資本市場對此反應強烈。9月17日,百度港股(09888.HK)股價單日暴漲16%,總市值逼近4000億港元。年初至今,百度港股累計漲幅已超59%。美股同樣表現強勁,創下2023年10月以來新高。
![]()
百度港股股價K線圖
股價的背后,是市場對百度無人駕駛業務成長性的重新定價。
據了解,日前多家國際投行同步上調百度目標價。花旗給予最高目標價達145.84美元,納斯達克分析師也將目標價上調至133美元。機構一致認為,無人駕駛業務正在進入爆發期,蘿卜快跑已成為百度最具想象空間的業務板塊。
而從業務進展來看,百度也確實配得上這份期待。
更重要的是,香港作為高密度山海地形城市,路況復雜、基建薄弱,且實行右舵左行,其測試價值遠高于一般城市。一旦在此成功落地,意味著百度已具備進入全球右舵車市場的技術能力和運營經驗。
換句話說,香港不僅是市場,更是跳板。而百度,正成為這塊跳板上最關鍵的玩家。
02
落地香港,蘿卜快跑憑什么?
作為全球道路最復雜、法規最嚴格的城市之一,香港無人駕駛落地難度遠超一般城市。右舵左行、高密度山海地形、多畸形交叉口、基建薄弱……這些都是擺在無人駕駛企業面前的現實挑戰。
然而,蘿卜快跑不僅進來了,還在半年內實現三次擴區,不免讓人好奇,其背后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首先是技術底座。百度早在2013年便開始布局無人駕駛,是全球極少數同時具備“大模型+無人駕駛”雙軌能力的公司。其推出的Apollo ADFM(Autonomous Driving Foundation Model)基于大模型技術重構無人駕駛系統,不僅在安全性上號稱“高于人類駕駛員10倍”,還顯著提升了系統對復雜場景的泛化能力。
換句話說,傳統無人駕駛系統依賴大量標注數據和規則編寫,而大模型驅動的系統則能通過“感知-推理-決策”一體化架構,更快適應新環境、新規則。
這正是蘿卜快跑能快速適應香港右舵左行環境的關鍵。
其次是安全可靠。2024年5月,蘿卜快跑發布第六代無人車,搭載“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產品+安全架構”三位一體方案。車輛采用10重安全冗余設計,涵蓋感知、決策、執行等全鏈路,并引入6重MRC(Minimum Risk Condition)策略,確保在任何突發情況下車輛都能自主降級或停車。
截至目前,蘿卜快跑全球安全行駛里程已突破2億公里,遠超Waymo的1.55億公里。這一數據不僅代表技術成熟度,更是公眾信心的基石。
最后是落地經驗。蘿卜快跑已進入全球16座城市,包括香港、迪拜、阿布扎比等,累計提供超過1400萬次出行服務。尤其是在內地多個千萬級人口城市的規模化運營,為其積累了豐富的復雜場景處理經驗。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并非“單打獨斗”,而是與香港本地高校、研究機構及產業鏈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推動無人駕駛技術的本地化應用和產業生態建設。這種“技術+生態”的雙輪驅動模式,為其在香港的長期發展提供了可持續動力。
蘿卜快跑在香港的落地,不僅是技術的驗證,更是商業模式的輸出。
截至目前,蘿卜快跑已進入全球16個城市,包括迪拜、阿布扎比等中東市場,通過與Lyft、Uber等全球出行平臺合作,蘿卜快跑正快速推進在歐洲、中東等地的部署,構建全球化的運營網絡。
03
無人駕駛大勢所趨
我們必須迎頭趕上
香港的自動駕駛政策突破,并非孤立。
在全球范圍內,主要發達國家正在通過立法手段為自動駕駛商業化掃清障礙:
· 德國通過《自動駕駛法》允許L4級車輛在特定區域運營;
· 日本修訂《道路運輸車輛法》,推動自動駕駛車上路;
· 瑞士允許無安全員的完全無人駕駛測試;
· 英國計劃2025年前實現自動駕駛商用化;
· 美國已有41個州和華盛頓特區出臺自動駕駛相關立法。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Waymo在安全里程(1.55億公里)上略遜于蘿卜快跑(超2億公里),但其憑借美國寬松的政策環境,已在美國五座城市中心實現規模化運營,部署車輛超過1500臺。
換句話說,政策環境,已成為無人駕駛商業化落地的關鍵變量。
我們必須認識到,無人駕駛不僅是技術競賽,更是規則競賽、生態競賽和標準競賽。它不僅關乎交通效率的提升,更是一場圍繞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數據主權的新一代產業競爭。若想在未來的全球智能出行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必須在政策創新、立法支持、國際合作等方面加快步伐。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自動駕駛政策的突破,不僅僅是一個地區的政策試驗,更是中國無人駕駛商業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尤其是在右舵車市場方面,香港作為“跳板”,可幫助中國企業更快切入東南亞、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市場,實現技術輸出與標準輸出。
未來,隨著更多城市和國家的政策放開,無人駕駛將不再是小范圍測試的“科技秀”,而是真正融入日常出行的“新基建”。在這場剛剛開始的全球競爭中,百度已經憑借蘿卜快跑,走出了關鍵一步。
而這一步,或許正是中國無人駕駛走向全球的起點。
本文系新眸原創,申請轉載授權、商務合作請聯系微信: ycj841642330,添加好友請備注公司和職位。
更多內容,點擊下方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