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6日,小馬智行在香港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完成“美+港”的雙地資本布局。
成立于2016年的小馬智行,2024年已登陸納斯達克市場;一年之后再赴港股市場,意味著其全球資本戰略的進一步延伸,也反映出Robotaxi行業在短時間內的商業化提速。資本的認知正在成熟,從早期押注技術愿景,轉向尋找真正具備商業潛力的標的。此次募資約77億港元,刷新了2022年以來全球自動駕駛領域IPO融資紀錄,也是年內港股AI板塊規模最大的上市項目。
隨著電動化紅利趨緩,智能化競爭成為新的分水嶺,中國汽車工業正從制造驅動轉向智能驅動,小馬智行的成長路徑是這一產業轉型進程的重要注腳。
第三次躍遷:中國汽車的智能化征途
如果從時間坐標審視,中國汽車工業已經完成三次關鍵躍遷。第一次,是1956年解放牌卡車下線,從無到有地開啟了中國制造的工業序章;第二次,是改革開放后合資模式帶來的產業體系重建與市場開放;第三次,則是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電動化轉型。
這場轉型讓中國在全球新能源車產業鏈中占據主導地位。從動力電池到電驅電控,從上游材料到整車出口,中國供應鏈第一次以系統化的方式進入全球競爭格局。然而,電動化解決的是動力問題,智能化才正在重塑定義權。
所謂第三次革新,不只是能源革命,更是一場認知革命。汽車正在從機械裝置演進為計算平臺,算法與算力、數據與模型取代排量與油耗,成為新的競爭指標。汽車的物理屬性正在讓位于認知屬性,智能駕駛系統從附屬功能上升為整車價值的核心構件。
這種變化引發了深層的產業重組。從零部件到軟件棧,從功能安全到法規標準,主導邏輯正在由機械制造轉向人工智能。這一趨勢,為小馬智行等新一代自動駕駛企業提供了成長的土壤。
![]()
與此同時,中國人工智能產業也在同步躍遷,從實驗室成果走向產業主引擎。據中國信通院測算,2024年我國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超過9000億元,同比增長24%。AI應用正從語音識別、圖像生成等通用場景延展至自動駕駛這一高門檻領域,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與城市智能化的底層驅動力。
政策層面上,人工智能+行動計劃明確將自動駕駛列為重點戰略場景。行業競爭的重心也由單點突破轉向體系能力比拼,涵蓋算法研發、算力芯片、車規設計、功能安全與法規協同等完整鏈條。
與歐美重測試、輕產業的路徑不同,中國的優勢在于工程組織力與制度集成力。從技術路線到法規體系,從供應鏈到城市政策的多維協同,使自動駕駛成為當前中國最具現實韌性、也最具戰略確定性的AI應用場景之一。
2024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關于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加快基礎設施與示范區建設,推動標準體系完善。截至2025年9月,全國已建成17個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約20個城市啟動車路云一體化試點,開放道路超過3萬公里,發放牌照超過1萬張。自動駕駛正在從試點管理走向常態化治理,更多被納入城市交通與基礎設施的日常體系。
國際對比下,這種系統性優勢尤為突出。美國Cruise因高成本與安全事故停運,而以Waymo為代表的企業在成本優化和工程落地上動力不足,產業驅動明顯弱于中國。相比之下,中國自動駕駛公司在量產、放量、成本控制等方面展現出更強的推進力。
![]()
在商業落地層面,今年11月,小馬智行第七代Robotaxi量產車型在北京、廣州、深圳實現無人駕駛運營。從發布、量產到測試再到服務落地,僅用半年時間。這種快速推動Robotaxi商業化戰略落地的能力,刷新了在全球自動駕駛行業的速度。
企業想建立這種能力,組織與人才結構非常重要。小馬智行的創始人彭軍與樓天城即為代表人物,分別歷練于谷歌、Waymo與百度自動駕駛核心團隊,在算法、工程與大規模系統組織上形成互補。
因此,小馬智行以L4級自動駕駛“頭號種子”的身份赴港上市,外界重新看向這場漫長的技術競賽。眼下,真正關鍵的是讓這套系統能不能真正跑起來、跑得穩。如今,這項技術已經在國內外的真實道路上落地并成熟的運行,接下來要檢驗的,是它在市場中的真正含金量。
讓AI落地:從算法理想到工程復利
在全球范圍內,L4級被認為是自動駕駛最難的關口。算法只是起點,真正考驗企業的,是能否讓車輛在真實城市道路上穩定、安全地跑起來。系統需要經受高溫、暴雨、夜晚和擁堵的多重考驗,還要能夠長期運行并控制成本,同時具備足夠的安全冗余。只有這些環節被驗證,技術才算真正落地。
小馬智行的技術體系以虛擬司機(Virtual Driver)為核心,將感知、預測、決策與控制整合為統一的軟件架構。其配套的世界模型(PonyWorld)依托自研仿真系統進行虛擬訓練,每周可生成數十億公里級數據樣本,使AI能夠在虛擬空間中學習、推演并完善長尾場景的應對能力。這套體系的建立,讓系統的進化不再受限于真實道路的數據采集,AI可以在虛擬環境中更自由地進行訓練與驗證。
安全性的量化進步,標志著自動駕駛系統真正進入工程成熟期。根據小馬智行內部統計,系統事故率已較人類駕駛降低約十倍,通過在廣州、深圳、北京等地 24 小時 Robotaxi 運營經驗與累計超 5500 萬公里路測數據,這意味著AI從能夠運行邁向值得托付,自動駕駛技術第一次具備了工程級的穩定性與可驗證性。
![]()
如果說安全問題決定了自動駕駛能否上路,成本問題則決定了商業化能否持續。小馬智行第七代系統套件整體BOM成本較前代下降約七成,其中激光雷達與域控制器降幅分別超過六成和八成。這使得Robotaxi單車造價無限接近商業化可行性的臨界點。
真正的突破,不在于成本下降,而在于系統的可復用性。。通過與北汽、廣汽、豐田等車企合作,小馬智行實現了同一系統、不同車型的適配。其域控制器與算法模塊化設計,使系統能夠同時服務Robotaxi與Robotruck兩條產品線。這種共模架構不僅降低了整車開發成本,也讓測試與認證更高效,把一次性的技術創新變成可規模復制的工業能力。
在商業落地層面,小馬智行采取城市逐步放量的策略。目前,其Robotaxi業務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超2000平方公里范圍內全無人運營,單車日均訂單量可達15單。當車隊規模擴大至千臺級別時,公司預計將實現盈虧平衡。與國際同行相比,這種穩健而可驗證的節奏,使其更接近真正意義上的商業化閉環。
資本市場的“聰明錢”,也在用實際行動驗證這一邏輯。此次港股IPO引入Eastspring等國際機構1.2億美元基石投資,Uber等戰略伙伴參與錨定認購。在此前的美股市場,方舟投資與Baillie Gifford等長期基金持續增持。
事實上,真正能被資本長期看好的標的并不多。只有當模型跑通,工程、量產與現金流形成閉環時,企業才會成為資本眼中真正的“香餑餑”。
從更長遠的視角看,小馬智行正把一種中國式的工程方法帶到全球舞臺。對它而言,技術的意義不只是算法領先,而在于能否在復雜的城市環境中穩定運行、持續迭代,讓系統真正走進日常交通。
![]()
小馬智行的出海路徑,也讓外界看到了中國AI品牌的新面貌。不是簡單靠價格取勝,而是憑技術積累和工程執行力贏得信任。從廣州、北京到韓國、盧森堡、阿聯酋、新加坡、卡塔爾,這家公司的Robotaxi已經在不同國家和道路體系中探索常態化運營,成為中國高技術產業“走出去”的代表,與國家推動高端制造和人工智能全球化的戰略方向一致。
這場競爭正在重塑中國的AI技術版圖。真正的實力在于能否把技術做成可持續的生意,并在全球市場立得住。小馬智行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回答這個時代的命題。
結語
從1956年的解放牌,到2025年的Robotaxi,中國汽車工業走了七十年。這條道路從制造到創新,再到定義,凝結著產業自我進化的邏輯。
小馬智行的港股上市,不只是資本事件,而是一場技術文明的轉場。它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汽車企業已經不再依附全球技術體系的尾部,而在以自身的方式輸出標準、經驗與規則。
未來的自動駕駛,不只是技術之爭,更是組織力與耐力的比拼。在這場漫長的產業馬拉松中,堅持長期主義、穩健擴張與工程真實感的企業,才可能穿越周期。
小馬智行所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定義,這場跨越,正在成為新的中國范式。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