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起曹丕,大家可能先想到他逼曹植寫詩的狠勁兒,或者史書里那些“多疑”的差評,他總被爹和弟的才華蓋過。但其實,這位魏文帝一輩子都在求老爸曹操一句肯定。
他就像個拿著好成績不敢給爸爸看的小孩,外表再硬,心里也藏著一顆缺愛的心。
![]()
殘酷的童年
曹丕的名字,其實承載著曹操最初的期待。“丕”,出自《尚書》,是“偉大”的意思。
曹操當然希望自己的長子能成就一番偉業。可這份沉甸甸的期待,并沒有化作溫暖的夸獎,反而成了壓在曹丕肩上的千斤重擔——“你是長子,就得有長子的樣子。”
他童年沒安穩過。別的貴族孩子八歲才玩射箭,他五歲就被逼著練,八歲就能騎馬打仗。那不是為了好玩,是為了活命。曹操忙著打仗,軍營就是曹丕的家。他寫自己八歲會騎射,聽著像炫耀,其實都是小孩的委屈。
![]()
十歲那年,宛城之敗成了他的陰影。曹操惹事被偷襲,軍營里亂成一鍋粥。小曹丕在亂軍里拼命逃命,他爸呢,自身難保,根本顧不上他。
最后曹丕靠自己保住命,大哥曹昂卻為了救他爸死了。
更讓他想不通的是,幾年后仇人張繡投降,他爸竟然還給人家升官。每次見到張繡,曹丕都壓抑不住怒火。但他爸眼里只有天下,哪顧得上他的委屈。
從那時起,曹丕可能就明白了,在他爸心里,親情得給事業讓路。
![]()
親情的考驗
曹沖的出現,讓曹丕更難感受到父愛。“曹沖稱象”的故事家喻戶曉,這個五六歲就有著成人智慧的神童,這神童是曹操的心頭肉,史書上說曹操不止一次夸他,甚至想把位子傳給他。
這對長子曹丕來說,打擊太大了——親爹不疼,連繼承權都可能被搶。
曹沖十三歲就走了,曹丕很傷心,為弟弟寫了篇悼文,字里行間都是真情實感。可他去安慰痛失愛子的父親時,曹操卻冷冷地說了句:“這是我的不幸,卻是你們的幸運啊。”
![]()
這話像盆冰水,澆滅了曹丕所有的溫情。他懂了,在帝王家,親情不如權力。兄弟之間,不光是親人,更是爭奪父親寵愛的對手。
曹沖走了,曹植又成了曹操的新寵。銅雀臺落成,曹植寫賦一揮而就,才華橫溢。
曹操拿著兒子的作品四處炫耀,眼里全是驕傲。站在一旁的曹丕只能看著——弟弟文采好,性子隨和,連那些大臣都喜歡。曹操的眼里,幾乎被曹植的光芒占滿了。
![]()
為了贏得關注,我不得不“狠”
在權力斗爭日益白熱化的背景下,曹操對曹植的偏愛,直接影響了曹丕的地位。建安十六年,曹植被封為平原侯,有了自己的封地和家臣,曹操甚至向天下公開招賢才給曹植當屬官。
可曹丕呢?他仍然只是一個沒有正式官銜的“曹操副手”。當曹操帶著曹植上前線歷練時,曹丕就只能留在鄴城大本營,充當后勤保障。他從不多說什么,父親讓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哪怕心里再渴望被重視,也不敢輕易開口。
他甚至珍惜楊修送他的一把劍,直到當了皇帝還帶在身邊,可最后,連才華橫溢的楊修,也還是選擇了站在曹植那邊。好像所有好東西,所有父親的關注,都在朝著弟弟跑,而他只能守著“長子”的名頭,孤零零地站在原地。
![]()
真正讓曹丕感到恐慌的,是曹操對曹植的一次“特別栽培”。當時曹操要出征孫權,臨行前,他竟然任命曹植代替曹丕留守鄴城。
臨走時,曹操語重心長地對23歲的曹植說,他當年做頓丘令的時候,也才23歲,曹植現在也23了,要像他當年一樣努力啊!曹丕太清楚這句話的分量了——父親23歲時大刀闊斧改革,意氣風發,那是他人生中最輝煌的時刻。
把這句話說給曹植,不就是把“繼承人”的期待,明明白白地寄托在弟弟身上嗎?
![]()
我無法確定,曹丕究竟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收斂起所有的真情實感,變得深沉、隱忍、充滿心計的。如果要我猜測,或許就是從這場讓他感到絕望的奪嫡之爭開始的吧。有人說他陰狠毒辣,為了上位不擇手段,可誰又能真正體會到,他是不是被逼到了絕境?
他只是想讓父親看到自己,哪怕用的是不那么光彩的辦法。
![]()
后來,曹植在關鍵時刻連續犯錯:一次是酒駕闖入只有天子才能走的御街,還從司馬門出宮,這讓曹操勃然大怒,處死了守衛。另一次是曹操讓他帶兵去解救被關羽圍困的曹仁,結果第二天,曹植卻喝得酩酊大醉,起都起不來,錯失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史書里雖然有記載是曹丕故意灌醉了曹植,但無論真相如何,曹植的這兩次“失誤”,都讓曹操徹底對他失去了信心,也為曹丕鋪平了通往繼承人之路。
![]()
姍姍來遲的肯定,與永遠缺席的父愛
公元217年,三十歲的曹丕終于被立為魏王世子。當詔書宣布的那一刻,他難掩激動,抱著大臣辛毗喊道:“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嗎?”
史書常批評他此時不夠穩重,應當悲傷和敬畏,卻少有人明白:從五歲學習騎射開始,他所有的努力,幾乎都是為了這一刻,為了贏得父親一句認可。
三年后曹操去世,曹丕在靈前寫下《短歌行》,彈箏祭奠。文中不見權謀算計,只有最純粹的兒子對父親的思念:“您用過的東西還在,人卻不在了”、“連鳥獸都有父母陪伴,我卻再也沒有父親了”。
![]()
此刻的他,不是帝王,只是一個失去父親的孩子。
曹操或許從未直接對曹丕說過“你真棒”,但從取名“丕”(意為“大”)之時,就寄予了深厚的期望。只是這份期待,被亂世中的權謀斗爭和對其他兒子的偏愛所掩蓋,使曹丕一生都未能完全感受到父親的認可。
歷史常記住曹丕的冷靜與謀略,卻容易忽略他同樣是一個渴望父愛的普通人。就像許多被要求“懂事”的長子,他們藏起自己的脆弱,努力活成被期待的模樣,只為一句簡單的肯定。
曹丕最終得到了天下,但那個手攥“滿分答卷”的孩子,或許始終沒有等來最想聽的那句夸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