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還能靠批發起量,如今不僅規模難保,利潤更是在一點點被蠶食。

作為中間商的身份,經銷商在傳統渠道中,常常夾在上游和下游之間“左右為難”。如今,品牌直供越來越多,零售渠道瞬息萬變,裸價采買讓利潤空間被壓縮得所剩無幾。
很多人轉向線上,但新的問題隨之而來。根據過往走訪的情況來看,大多數經銷商做電商都不是很理想。
一方面傳統電商本身早已過了紅利期,其內卷程度與線下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高昂的投流費用、極高的退貨率,都是一座又一座的“大山”。
另一方面線上和線下完全是兩個不同的生意,經銷商在人員和能力上并不匹配。大團隊的人力支出,也讓很多經銷商感慨:“銷量跑出來了,利潤還是沒有。”
但在得物,我們觀察到有不少經銷商、品牌商找到了一種全新的生意邏輯。
![]()
用兩三個人的小團隊,跑出了千萬級的生意;退貨率只有同行一半,利潤能真實留下;更能看懂年輕人的趨勢,用禮盒、限定、功效新品,打爆了一個又一個單品。
![]()
從“不會做電商”到“輕資產跑出千萬”
在傳統電商里,“做生意”幾乎等于“重資產”:廣告要燒錢,團隊要擴張,效率低、風險高。很多習慣線下的經銷商,一聽到電商就搖頭:“這不是我們能玩得起的。”
“以前覺得電商太難了,要十幾個人的團隊,還要花大錢投流,不然根本跑不動。”做3C品類的徐先生直言。但在得物,他和搭檔兩個人,就跑出了月銷千萬的成績。
2024年5月入駐,第一周就動銷60萬,此后每月穩定破千萬,旺季甚至沖到2000萬GMV。“過去我們還給別的平臺供貨,現在得物自己賣得更好。最關鍵的是,我們團隊只有兩個人。”
我們發現,得物平臺和傳統電商最大的差異就在于——低成本運營十分顯著地降低了商家的試錯成本。
一位美妝日化經銷商和筆者說到:“我們本來就是做線下門店經營的,想著在得物試一試,沒想到第一個月就賣了6萬單,成交額破1100萬。”她笑著說,“完全沒有依靠大規模投廣告,全靠自然流量就能跑起來。”
食品經銷商Tracy更是意外。他原本代理進口奶粉,在某平臺的退貨率一度飆到20%,每罐利潤只剩幾塊錢。“客服每天都在處理投訴,越做越心累。”他說。但入駐得物后,退貨率極低,利潤也能留下來。“在其他平臺,售后是麻煩;在得物,它變成了增長點。”
![]()
不難發現,新的平臺邏輯正在把電商的門檻改寫。
過去要靠團隊、靠錢砸廣告,現在反而是看誰能把貨做得精、把趨勢看得準。傳統經銷商本就擅長于做品類經營,加之得物本身的運營優勢,讓商家能把注意力從“人和投放”轉向“貨和趨勢”,將精力集中在供應鏈管理與商品選擇上,而非復雜的運營流程。
此外,得物還為新入駐的商家配備了1v1運營顧問、半托管模式、90%自然流量,這些機制讓電商回歸了“輕資產”的本質:不是比誰投得多,而是誰更懂用戶。
![]()
低成本運營+90%免費流量
=真正的利潤空間
銷量和利潤之間,似乎隔著一條“成本的鴻溝”。過去,高退貨率、高流量成本像兩座大山,把經銷商的利潤擠壓得所剩無幾。尤其在快消行業,本就薄利,再疊加這些“隱形成本”,很多人發現自己“一頓操作猛如虎,一看只賺二毛五”,費力卻不賺錢。
“在某些平臺,羽絨服退貨率能到50%以上,在得物只有32%。”某知名羽絨服品牌經銷商負責人龍總算過一筆賬:同樣的GMV,得物利潤率能高出3個點。“投流費用在得物極少,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某些其他平臺要20%。ROI至少差十倍。”去年,他們只靠兩三個人,就跑出4000萬GMV。
這背后,正是得物以90%自然流量為主的運營邏輯。對于商家來說,這意味著不需要在投流上“卷”,核心是把產品供上去,就有機會被自然推薦。
更低的流量獲取成本,加上退貨率的優勢,直接讓利潤空間被重新打開。
洋酒代理商寶樹行的在得物的運營邏輯,同樣也很具代表性。“我們的人頭馬、軒尼詩禮盒款,在得物賣得特別好。新商扶持計劃給了我們曝光和補貼,利潤率比其他平臺高出至少5個點。”
![]()
日化護膚品牌半畝花田負責人更是直言:“得物是全渠道成本最低的平臺。”他們入駐時目標400萬,兩年后做到2000萬,增長了400%。靠著口碑和沉淀下來的自然流量,品牌在年輕人群體中迅速擴張。
在這些聲音里,有一個共性:銷量≠利潤。只有在退貨率、和流量成本可控時,銷量才能真正轉化為錢。
得物的價值正在于此:它不僅讓生意跑起來,更讓利潤真實留下來。而這,對于毛利本就有限的快消行業來說,是最稀缺、也是最根本的競爭力。
![]()
得物是年輕人消費趨勢的“放大鏡”
經銷商該如何把握紅利機會?
年輕人已經成為快消生意最關鍵的群體,但他們的需求變化太快。傳統渠道里,新品接受度低,等到各大銷量榜單反映出來,機會早就過去了。
因此,不少經銷商、品牌商都在困惑:年輕人到底在買什么?
“一開始我們只上了一款石榴石手串,沒想到單日就能賣出5000單。”金六福吉祥團隊回憶說。后來,他們發現年輕人對“寓意”和“禮贈”的需求很強烈,便逐步擴充SKU,推出情侶款、閨蜜款、節日禮盒……不到一年,SKU從1個擴展到30多個,累計已有超過7.7萬人買過他們的石榴石產品。
![]()
這種“禮贈需求”的趨勢,尤其在中秋、國慶等節日會被放大。
今年秋冬,禮盒化、節令化消費正在變成年輕人選擇的重點。比如中秋節的月餅、國慶家庭聚會的零食大禮包、德芙巧克力禮盒,都成了平臺上的高熱銷品類;不少經銷商也在通過節令商品,切入到更高利潤的禮贈場景。
與此同時,季節變化也在帶動新品類的快速爆發。
日化品牌OHBT在去年第四季度上線身體乳,就直接進入平臺品類TOP3。“年輕人對季節性的功效產品特別敏感,只要跟對趨勢,就能迅速跑起來。”負責人總結。今年秋冬,護手霜、潤唇膏等單品也被看好,目前已經有商家開始提前備貨,準備承接秋冬的消費熱潮。
禮盒款切入同樣是高利潤、高銷量的打法。
日化個護品牌芷豆入駐兩個月,他們的禮盒套裝就成了TOP1單品,半年GMV突破百萬。“年輕人節日送禮的需求太強烈了,禮盒產品在得物就是天然爆款。”他們說。
為年輕人提供有顏值、有功效價值的“專供”、“定制化”貨盤,也是在得物經過驗證的路線之一。
維特絲為平臺用戶開發的功效禮盒,季度GMV突破300萬,同比增長600%。“我們會在得物上做專供貨盤,因為這里的用戶更愿意買精細化、有顏值的產品。”
在年輕人追求“嘗鮮”的邏輯下,新銳品牌靠好價爆品同樣能迅速起量。
MRKU用9元洗發水拼團切入,第二個月月銷突破50萬。“年輕人愿意嘗鮮,但也很在意價格,只要質量夠好,口碑一旦建立,很快就能放量。”團隊直言。
參半則用“單品爆款帶動整體”的方式打開局面。色修牙膏3個月賣出60萬+,季度環比增長160%,并帶動品牌整體破百萬。“一個爆款就能帶動整個品牌,這是得物的典型節奏。”他們說。
大牌們同樣也在不斷驗證這些趨勢:德芙在節日節點放量,僅入駐三個月,單月銷量就破千萬;藍月亮通過小規格裝切中年輕租房人群的需求,單月銷量過百萬;半畝花田靠功效和包裝迭代,實現了400%的增長。
不難發現,得物對于商家而言,不僅僅是賣貨的平臺,更是趨勢放大器。
![]()
它把年輕人的偏好放在“顯微鏡”下,讓更多商家能第一時間捕捉禮盒化、功效化、質價比、聯名化等趨勢,并迅速轉化為可落地的經營邏輯。這樣的效率在傳統渠道,幾乎不可能出現。
經銷商的生意增長,早已不能再靠慣性,而在于:是否真正理解新趨勢、新渠道?是否能在一些傳統經銷商不了解的渠道中,找到結構性機會?是否擁有在不確定環境下,快速行動的能力?
而在得物,這一切正在發生:
- 有人用兩三個人跑出千萬GMV;
- 有人發現退貨率低了一半,利潤終于能真實留下;
- 有人抓住年輕人趨勢,用禮盒、功效、質價比打法打爆了新品。
得物不是短期的促銷窗口,而是一條新的生意曲線。它讓電商回歸輕資產,讓利潤回歸真實,讓年輕人回歸可理解。
目前,平臺還給出了極具優勢的扶持政策:10億費率補貼、5億營銷返現、百億流量補貼、新商定向扶持。
對快消品經銷商、品牌商來說,這無疑是次重建生意邏輯的機會。想要知道更多平臺紅利及信息差的商家,可掃描二維碼,了解最新商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