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拉松屬于體能主導耐力運動。
? 為什么要有新概念
![]()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高溫問題已對體育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對馬拉松影響尤為顯著。在高溫下長時間跑步,受熱應激會影響,核心體溫升高幅度更大,表現普遍下降,患熱相關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據現有研究推測,到2085年,北半球僅有12座城市能在夏季安全辦賽。
2017年天津全運會馬拉松,超半大眾選手接受救治;2019年陜西寶雞陳倉國際馬拉松賽因高溫緊急終止;2024年北極漠河極晝馬拉松因高溫延期;2024年四川廣元半程馬拉松因高溫熔斷。馬拉松賽事需采取應對高溫的措施,高溫預警已引起廣泛關注。
![]()
業界通常把濕球黑球溫度(又稱“綜合溫度熱指數系統”,WBGT)作為賽事“安全”或“取消”的臨界值,WBGT>27°C時,應取消比賽,雖然考慮了濕度等因素,比較貼近運動員的熱感受,但其主要聚焦于“安全”或“取消”的臨界值,缺乏精細化預警標準。在細化后的WBGT的基礎上,構建精細預警體系,對指導精細辦賽具有重要意義。
本文利用中國歷年氣象資料與2023年中國田協認證的528場中國內地馬拉松賽的氣象數據,以WBGT替代氣溫作為主要熱指數,結合氣象數據與賽事分布數據,構建精細化高溫預警體系。以期為抓好賽事安全的提供科學參考。
? 細化的高溫預警級別
![]()
紅色預警。極端高溫條件。WBGT處于26.0-,27.0℃,應取消或推遲賽事,確保人員安全。
橙色預警:溫度較高但尚未達到紅色預警級別。WBGT處于23.2-26.0℃,已構成較高風險,需密切關注天氣,采取增補給站等措施,減輕高溫影響。
黃色預警:溫度較高但仍可接受范圍。WBGT處于20.4-23.2℃。組織者應提前通知注意防暑、加強醫療團隊,確保安全順利辦賽。
分析1961—2020年的歷史數據,中國內地馬拉松賽的高溫年均總預警期,從1961—1970年的74.89天延長到了2011—2020年的91.36天;這與全球氣候變暖的節奏趨同。其中,1991-2020年這段時間為89.88天,黃色預警期以44.02天占據最大比重(49.96%),在多數地區,輕度高溫暴露是影響安全的主要風險。橙色預警期達到37.17天,相當數量的舉辦地存在較嚴重的高溫暴露風險。
總預警期呈“南長北短”的空間格局,云貴高原最長;云南南部地區普遍超過7個月,為全國最高。此外,東南部低緯度地區的高溫高濕,也對辦賽構成一些威脅。紅色預警期與橙色預警期也主要集中在云貴高原。西藏和川西高原的黃色預警期較長。
?分析上述認證賽事,不難發現
![]()
1)賽事場次分布特征與區域差異。浙江、廣東和江蘇分別以50、44和44場賽事位居前列,其他地區賽事較少。這種分布差異主要受經濟水平、氣候適宜性以及人口密度的綜合影響。
2)預警等級特征與區域分布規律。
① 紅色預警:數量最少,主要集中在廣東(共3場,其中1場A類)、湖北(共2場,其中1場A類)和河北(1場A類)。
② 橙色預警:數量多于紅色預警,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如廣東6場、江蘇5場)。
③ 黃色預警:范圍最廣,是全國范圍馬拉松賽事的主要高溫暴露等級,在賽事密集的東部沿海地區更為顯著。廣東有5場(其中A類5場,C類2場);江西有8場(其中C類賽事占比最大)。
東部沿海地區賽事數量多,高溫預警風險分布廣泛且層級均衡;中西部和東北地區賽事數量少,高溫預警覆蓋范圍有限。這既體現了氣候差異,也反映了組織能力差距。
?針對性建議
![]()
1)紅色、橙色、黃色三級精細化預警體系,實現了應對熱威脅的從"被動響應"到"主動防控"轉變。紅色預警(WBGT≥26℃)明確指需取消或推遲;橙色預警。(23.2℃≤WBGT<26℃)強調需加強監測與應急措施;黃色預警(20.4℃≤WBGT<23.2℃)提醒保持警惕并做好預防準備。該體系為主辦方提供實施差異分級管理的工具。
2)中國馬拉松賽事高溫暴露呈現顯著的地域差異,預警期整體呈現“南長北短”的空間格局。
云貴高原和東南沿海地區高溫高濕,高溫暴露最嚴重且預警期最長,需采取嚴格的防暑措施。西北某些地區及青藏高原,氣候相對涼爽,高溫暴露期較短,是夏季辦賽的適宜區域。
3)賽事等級越高、高溫暴露強度越大,紅色預警和A類賽事的潛在風險尤為突出。
在高溫暴露較嚴重的區域(如廣東與云貴),辦賽應當避開極端高溫時段,加強高溫應對措施。在輕度高溫暴露的地區(如江浙),通過完善流程和應急預案,提升安全與適應性。高溫暴露較低的西北地區可作為未來夏季馬拉松辦賽的優先舉辦地點。
?結語 這顆地球,還會好嗎?!
![]()
雖然WBGT已被廣泛應用于賽事的高溫監測,但在不同地區和氣候下的適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特別是馬拉松的主戰場——熱島效應顯著的城市。未來可嘗試結合風速、濕度變化等更多的氣象參數,完善對高溫的測算衡量方式。
高溫暴露期顯著延長的趨勢,是否會在未來幾十年持續,答案只能留給時間。同時,應結合多種對未來氣候的模擬,未雨綢繆的思考應對措施。
總的來看,即使是在年度平均高溫較高的地區,通過優化賽事流程和加強防暑措施,以及將辦賽時間避開高溫期,都可以減少高溫的影響,實現安全辦賽,快樂參賽。
文/石勇,上海體育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副教授
圖/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