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家長聊天時,經常聽到他們的一種觀點,數學只要多做題,多見題型,自然就能提升成績。但事實上,盲目刷題未必有效,關鍵在于理解題目的本質邏輯,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
工作這些年,我遇到過不少苦惱的家長,孩子每天除了完成校內任務外,還額外做了不少練習,尤其考試前,孩子埋頭刷題,試卷堆成山,但最終成績卻不見起色。究其原因,往往是練習方法不得當,盲目追求數量而忽略了質量。
我曾對一個類似孩子進行過追蹤,發現他在家的確練習了大量題目,但練習過程中,家長是沒有反饋的。數學做了大量卷子,但是家長沒有進行批改和講解,導致孩子對錯題缺乏反思和糾正的機會,反而會在遇到同類型題目后持續按照錯誤方法解題;語文和英語經常聽寫,但是聽寫后沒有及時批改訂正,寫錯的詞語還在反復寫,錯誤反復出現,久而久之形成了慣性思維。
缺少反饋的機械刷題,鞏固的可能是“錯誤的手感”。一道題連續錯5次,這個錯誤模式就被大腦牢牢記住了,后期極難糾正。
所以,孩子在家練習,一定要關注質量而非數量,也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精練”。
一、精練的本質:質量遠大于數量

精練不是少做題,而是“聰明地做題”,是“做對題”,而非“練錯題”。它的核心應該是:100%的正確率 + 深度的錯題分析 + 針對性的鞏固提升。
1
精練需要家長及時的反饋。
孩子做完題,需要立刻知道對錯,并且最好能知道哪一步出了問題,這樣才能幫助孩子及時糾正錯誤,掌握解答這類題目的正確方法,避免形成錯誤的思維定勢。“少做一些題+及時批改訂正”的效果遠大于“瘋狂刷題+答案不對照”。
2
精練關注的是過程,而非完全正確的答案。
精練強調的是孩子在解題過程中的思維訓練與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而非僅僅追求答案的對錯。我們家長如果不能關注過于專業的問題,可以最直接的關注“解題過程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哪怕答案對了,但步驟跳躍、條理不清晰、書寫混亂,這道題也算不上“精練”。
二、如何在家“精練”呢?

前面說了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道理都懂,但是該怎么做呢?和大家分享一些非專業老師的家長也可以輕松上手的具體方法。
1
限量練習,但要提高正確率。
校外增加的練習,每天一定要限量,最害怕的就是有一類家長,孩子寫題快了,覺得時間還早,就繼續增加題目,這反而會促使孩子拖延時間,反正寫完了還有題,不如慢慢寫,從而養成不好的做題習慣。
正確的做法是設定明確的練習量,讓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并鼓勵他們在限定時間內提高準確率,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或數量。比如根據孩子的做題速度,商量好今天用20分鐘做5道練習題,但目標是爭取全對。那就只做5道題,全對就結束,如果有錯再占用額外的時間分析錯題。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孩子學會專注,把每一道題都當作一次闖關挑戰,培養他們在有限時間內高質量完成任務的習慣。從小培養“一次做對”的習慣和意識,是應對考試的巨大優勢。
2
及時批改,關注錯題分析。
在孩子完成練習后,家長要第一時間對照答案進行批改,并重點關注錯題的分析過程。
這里也提醒家長,平時留給自己看的各類答案,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我們不要過于相信孩子的自覺,我見過太多孩子趁家長不注意翻看答案的情況,往往一段時間后才會被發現,肯定還有我們沒發現的,這樣不僅達不到練習效果,反而會養成依賴心理。
如果孩子在練習中出現錯誤,家長要引導孩子找出錯誤原因:是知識點掌握不牢,解題思路錯誤,還是步驟不規范、書寫不清晰,高年級還會出現孩子讀不懂題目的情況等。其實很多孩子,并不會分析自己的錯題,也不知道從何下手去改正,通過這個過程,不僅幫孩子找到錯誤的原因,也在教給他們一種分析自己錯題的方法。
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顧解題思路,找出錯誤的關鍵點,并引導孩子思考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也可以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重新講述解題過程,這種方式既能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也能鍛煉邏輯表達能力。分析之后,讓孩子在錯題旁寫下規范的解題過程,并定期復習這些錯題,逐步減少重復性錯誤。
這樣練習量雖少,但每做一道題都真正發揮它的價值,久而久之,孩子不僅做題效率提高了,學習的自信心也會隨之增強。
3
錯題記錄,針對性分類練習。
這個要求相對高一些,能堅持的孩子不多,準備一個專門的錯題本,將每次練習中出錯的題目分門別類地記錄下來,比如按知識點、題型或錯誤原因進行歸類。關于錯題本的整理,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具體分享過方法。
有了錯題本,不僅便于復習時查漏補缺,還能幫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錯在哪,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強化練習。比如孩子分析的錯題原因可能是“因公式記憶錯誤導致解題失誤,今后應在理解基礎上加強公式推導練習”。那么下次遇到同類型的題目,他自然就會更上心。
錯題本的使用要長期堅持,不能一蹴而就,起初家長可以在每周固定時間與孩子一起翻閱錯題本,對于反復出錯的題目或知識點,應引起高度重視,也不一定非要求助其它練習冊找題,可以將錯題稍作改編,比如更改數值或者放在另一個情境中,原題是買水果,咱們可以更改數值后變為買文具等,必要時也可以向老師尋求幫助。
定期回顧錯題本,避免同類錯誤反復出現,通過不斷總結與反思,孩子會逐漸形成獨立思考和自我糾錯的能力。
三、家長的疑問

1. 不做那么多題,怎么見識各種題型?
這是部分家長的一個疑問,都知道數學學習要多做題,多見題,才能熟悉各種題型。這個想法本身沒有問題,問題在于我們要分清各自的身份定位。“見識題型”是老師的教學任務,課堂上老師會覆蓋絕大多數經典題型,這也是我們每一位老師備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任務。回家的任務不是“見識”,而是“內化”,吃透一道題,比淺嘗輒止十道題更有價值。
2. 孩子不愿意整理錯題怎么辦?
這是很常見的一種情況,我覺得還是要從降低門檻開始,尤其是低年級起步階段。可以從“家長幫抄題,孩子只負責寫解析”開始,或者直接用手機App拍照錄入錯題,打印出來貼本子上。關鍵是分析的過程,而不是抄寫的形式。
如果大家還有其它困惑,也歡迎留言,咱們共同探討哈。
“精練”是學習方法的一次調整,讓我們從對“題海”的焦慮中解脫出來,轉而追求每一次練習的“確定性”——確定真正理解了,確定過程的準確性,確定方法的可復用性。當孩子每做一道題都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思路與技巧,即便練習的數量減少,質量的提升也能帶來顯著的進步。
新學期,讓我們一起改變,不求最多,但求最透。相信這種“少即是多”的力量,終將讓孩子在學習中收獲更多的成就感和快樂。
![]()
看小周老師這篇稿子時,我就一直點頭加慶幸,覺得自己貌似現在帶小七的方法,都沒出啥錯。
說真的,我現在帶小七來泰國國際學校上一年級,主要目標也就是練練聽說,順便趁著天氣好多戶外,對他的學習成績,是沒什么過高要求,能跟上大部隊的步伐,別落后,在我看來就夠用了。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都會引導他投入在自己喜歡的事情上。比如,雖然咱們在開團新加坡數學,但我最終還是決定課外時間不過多花在數學上。我跟小周老師針對他個人情況討論出的節奏是,完成學校學習任務的基礎上,課外每天只練兩頁口算,其他非戶外的時間,除了閱讀,就投入在他最近愿意下,鍛煉思維和心態的圍棋上。
![]()
小七用的是新加坡數學課配套的練習冊(寄來全套給我審內容的,覺得挺好就直接留給小七用了),一天培優的口算一頁(第三周是10以內帶圖的加減法),競賽班的口算一頁(20以內算式的加減法)。
![]()
這些口算對于小七來講,每天就是幾分鐘的事情。做完了,我也不再給他額外加任務,可以自己掌控時間隨便玩,他自然沒有拖延的理由。這就是小周老師說的限量練習吧。
因為他現在的數學太簡單了,正確率高,也就不存在復盤。我對小周老師提出的“精練”,更多共鳴在圍棋學習上。
小七用有道圍棋的課輔以有道縱橫棋院APP里面的題目和下棋,三周時間從25k升到15k,有他努力愿意下棋的因素,但及時復盤和用好APP里針對錯題的專項練習,我認為也是至關重要的。畢竟他平時全天去學校上課,放學后還有手工、戲劇,做飯這些玩的延時課,我們還每周帶他和暖寶一起去游泳和輪滑。他能給圍棋的時間,上課的日子有一個半小時左右,不上課的日子可能會半個小時左右,周末也就出門前下幾盤棋,然后兩天大戶外。總體來講,這三周,他投入到圍棋的時間總量并不算多,遠到不了無腦刷題、題海戰術的程度。
小七學圍棋的相對高效,可能主要受益于復盤以及專項練習。他學圍棋的三周,下棋時出現過各種各樣的毛病。比如不看對方的氣,一味進攻不防守;比如學了扭羊頭之類的技巧,看不仔細沒到條件就硬用;比如對方一顆子快死了放那兒他都不吃,就想一吃一大片,看著爽。
因為不管是老師上課時給的建議(比如不要上來就打吃,長一方看看是不是能更好),還是我們倆復盤時總結出來的一些教訓,小七都是往腦子里記得,所以他就能及時糾錯,避免低級錯誤。而像他下棋時,扭羊頭扭錯方向后,我也不會吵他,就把專項找出來,讓他花幾分鐘練上二十道題;模擬考級做題時,接不歸錯上幾道,就看看老師總結的知識點,專門練接不歸專項,已經明確掌握的知識點,就不再多花時間了。
而且,下棋就像學數學,基礎的題型肯定是見過才能更快更準確的下對,老師上課是見識的過程,而課后的練習,主要就是內化了。所以一方面跟著老師見各種棋形,但更重要的還是“敵之要點,我之要點”之類的原理。孩子真正理解這句話,很多棋形不用記,自己也能摸索大概該怎么下才能贏了。就像數學理解了原理的學生,不需要老師教,也可以直接做很多拓展題一樣,完全是相通的。
分享小七學圍棋的過程,除了想說圍棋和數學的學習方法相通,也是想告訴大家,如果希望收獲一個好的結果,園丁的澆水、施肥、搭支架,是有必要的。
家長想要什么都可以,想放棄什么也都可以,自己開心、自洽最重要。但真的要想清楚,如果自己沒投入時間和精力(尤其在孩子還沒能力獨立規劃的階段),千萬不要逼迫孩子什么都學得快、學得好。
孩子生而不同,蘋果長不成香蕉,香蕉長不成橘子,家長花再多時間精力也改變不了這個現實。但蘋果是長成個大蘋果,還是小蘋果,還是只開花就沒結果,和家長的付出還是有些關系的。用盡全力不如用對方法,重在“精”,抓“質”而不是抓“量”,也許反而有不一樣的驚喜。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