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宛如家中默默操持的老管家,平日里悄無聲息地料理著食物消化的諸般事宜。然而,一旦它“受屈”發炎,便會攪得“全家”都不得安寧。實際上,在腸胃炎發作之前,老管家早已給出暗示。可惜我們常常將這些預警信號視作微不足道的小毛病,從而輕易地忽略掉了。今天就來好好說說這些容易被錯過的提醒,還有飲食上得特別注意的地方。
![]()
身體這3個“異常反應”,可能是腸胃炎在“報信”
心窩往下總像壓著塊濕布,沉甸甸的:明明只吃了平常一半的飯量,胸口下面卻墜得難受,就像揣了塊吸了水的海綿,連挺直腰板都覺得費勁。這種沉甸甸的感覺要是總在飯后出現,大多是腸胃黏膜發炎后 “動力不足”,吃進去的食物沒法順暢往下走,堆積在那里就形成了這種墜脹感。
肚子里像有只小蟲子在爬,隱隱發癢:不是那種尖銳的疼痛,更像是肚臍周圍有股淡淡的癢意,有時還會帶著點輕微的抽搐,餓的時候或者吃了油膩的東西后這種感覺會更明顯。這是因為發炎的腸胃黏膜變得異常敏感,哪怕是正常的消化蠕動,也會讓它產生這種不舒服的 “癢感”。
吃啥都覺得 “沒味道”,嚼著像蠟:以前愛吃的糖醋排骨、番茄炒蛋,現在嘗起來味同嚼蠟,哪怕是香噴噴的白米飯,也得就著咸菜才能咽下去,吃不了幾口就覺得嘴里發膩,胃里也跟著發堵。這其實是腸胃發炎后,消化功能下降,連帶著味覺也變得遲鈍,對食物提不起興趣的表現。
![]()
這些 “不經意的習慣”,可能在慢慢傷腸胃
很多人覺得自己飲食挺規律,可腸胃還是時不時出問題,其實一些不經意的小習慣,正在悄悄給腸胃 “添堵”。
比如 “飯后立馬躺沙發”,吃完晚飯就往沙發上一癱,要么玩手機要么看電視,覺得這樣很舒服。用餐甫畢,腸胃正全力運化食物。此時若躺下,食物易滯留于胃。長此以往,不僅易引發炎癥,還可能使人漸趨肥胖。故而,飯后切勿即刻躺臥。
還有“以湯泡飯食之”的習慣,眾人覺得如此一來飯粒軟糯易嚼。特別是對于孩子與老人,長輩總愛將飯菜浸于湯中,而后悉心喂食。湯泡飯會讓食物未經充分咀嚼就被咽下,這無疑會加重腸胃的消化負擔。倘若長期維持這種飲食習慣,腸胃難以承受,極易誘發炎癥。
![]()
想讓腸胃“舒服點”,除了少吃2樣,還要做好這3件事
飲食上要少吃的 2 樣東西
太咸的食物要控制:像腌咸菜、醬肉、咸魚這些,吃起來夠味,但里面的鹽分特別高,會刺激腸胃黏膜,讓發炎的地方更難恢復,還可能讓肚子里的脹氣更嚴重。
黏性大的食物別多吃:比如粽子、湯圓、驢打滾這些,吃起來軟糯香甜,可它們黏性大,不容易消化,會讓腸胃 “加班” 很久才能處理完,對于發炎的腸胃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可能會加重腹脹和沒胃口的情況。
![]()
做好這 3 件事,幫腸胃 “減減壓”
每天早上喝杯溫米湯:把大米或小米煮得爛爛的,取上面的米湯,放溫后早上空腹喝一杯,米湯溫和好消化,能保護腸胃黏膜,給腸胃補充能量,讓它能更順利地開始一天的工作。
吃飯時 “先吃菜后吃飯”:吃飯的時候別一上來就扒米飯,先吃幾口蔬菜,再吃點蛋白質,最后再吃主食,這樣能讓腸胃慢慢適應,減輕消化負擔,也能避免一下子吃太多主食。
睡前揉揉肚子:每晚就寢之際,臥于榻上,以掌心輕繞肚臍,沿順時針方向摩挲腹部,動作輕柔,每次持續5至10分鐘。此做法能促進腸胃蠕動、助益消化,讓腸胃在夜間安養歇息。
![]()
腸胃就像一臺精密的機器,需要我們細心維護。平時多留意它發出的 “異常信號”,改掉那些傷腸胃的小習慣,飲食上多做些調整,它才能一直好好工作,讓我們吃嘛嘛香。倘若這些信號長時間持續且未見緩解,切不可一味硬扛。畢竟,及時前往就醫,才是最為穩妥、明智之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