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看歷史上的猛人頂著大肚腩,大概率會覺得古代那些敏捷而又強壯的胖子,跟今天的死肥子沒什么兩樣。
你以為的“健壯”——一塊接一塊的腱子肉,不袴出點線條輪廓,自己都難為情說你是男子漢。
![]()
所以,你認為古畫里的將軍看起來大腹便便時,會覺得十分臃腫,比起C羅苛求的體脂率,簡直是生活奢靡的典型,難以披掛上陣。
別說穿戴盔甲了,肯定是一身高血脂、高血糖的惡疾,如何能在敵營里閃躲騰挪,殺進殺出呢?
再加上受《終結者2》里阿諾、《第一滴血》《敢死隊》里的史泰龍等金屬肌肉男的影響,就逐漸形成了猛男就應該是肌肉發達兼身材勻稱的認知。
![]()
問題是,類似的電視明星,拋開影視加工后,如果真把他們放到冷兵器時期的沙場中,讓其穿上鎧甲,舉著長矛,在人堆里廝殺,估計活不過半集。
而看起來頂著大肚腩的壯男,其實在冷兵器時期的存活率最高的。
想想成語里是如何描述猛人的?腰大十圍,膀大腰粗。如果要滿足類似條件,腰不寬、沒有體脂積累,是沒法實現的。
古代武將講拉得動強弓、使得動長刀、舉得動大盾,就需要力量。力量的源泉是啥?
“腰腹”!
從個體塑形角度出發,前腹、肩部、胸部、上臂,是整個人體的最顯眼的地方,練出來是真的漂亮,但用于近距離搏斗,沒啥鳥用。
![]()
古代戰場,對于急需的挽弓、劈刀等動作,真正支撐的部分基本上是環繞在腰部一圈的部分,所謂“氣沉丹田”就是這個道理。
很多人的腹肌練得七塊八塊的,實際上如果沒有一定的脂肪覆蓋和保護的話,格斗時連續使勁大概率會造成疲勞損傷。所以,即使是今天的ufc,舉重運動員,或者大力士,都不會苛求所謂的黃金比例,甚至頂著一副啤酒肚,是有道理的。
“緩沖”!
冷兵器時期,人堆里往返廝殺,冷槍暗箭亂戳,就算你會分身術也是分身乏術,或多或少也會挨上幾下,保住性命是最重要的。
一個有脂肪的大漢穿著盔甲和一個勻稱的健美運動員的不同,就在于從挨打的效果來看,相當于增加了一圈緩沖墊。踢過球嗎?足球運動員在接高難度傳球瞬間都會有一個反方向卸力的輕微動作,也就是盡量延長接球時間以防止接飛,就是這個道理。
戰場上的穿刺劈砍,先是盔甲承力,然后是脂肪受力,最后到達臟器。體脂越多,提供的緩沖時間越長,受到的傷害越小。所以胖娃一般比干豇豆更皮實、耐造。
說中國古畫不寫實的,這是1號坑里的將軍俑,基本上依著秦代官兵的真實比例雕刻的。你覺得它的比例勻稱嗎?同樣是小腹外挺。
![]()
《戰國策》里有秦代軍人上戰場不披甲的描述,光著膀子作戰,左手拎首級,右臂挎個戰俘,因為你得把敵人的腦袋帶著回記錄員面前當證據。
捎帶,古代作戰經常遇到遠距離行軍、被包圍的情況,倘若失去脂肪墊底,你讓如今那些健身房里的八塊腹肌試試?體脂率9的餓一頓?人就垮了。
“動能”!
歷史上的名將畫像里面,關羽是啤酒肚,唐太宗是啤酒肚,宋太祖是啤酒肚,岳武穆同樣是啤酒肚,哪怕是到了清末,僧格林沁同樣是大腹便便的。
![]()
正史中還記錄了一位胖子上將的外貌。此公就是唐末頂級軍閥——安祿山。
![]()
名副其實的腰寬十圍,肉都掉到膝蓋了,150公斤,問題是肉多不影響敏捷,還能玩胡旋舞。
![]()
還記得中學的動能定理嗎?FT等于MV。M是質量,保持速度和距離不變,M越高,擊打力越強。胖將軍騎馬砍殺的狀態絕對很有畫面感。
其實直觀點的回答,職業拳擊里同體量的劉易斯和約書亞。劉易斯是典型的南美矮胖挫,看起來像不像哪部美劇中喜劇演員?跟職業拳擊有半毛錢關系?
![]()
約書亞,大不列顛腱子肉,被譽為拳王轉世。
![]()
看完照片讓你賽前押寶你壓誰?90%的人會選約書亞。然而兩人第一次交手,小胖完全碾壓肌肉男,根本不是對手。賽前那些吹噓約蘇亞什么閃躲騰挪,什么靈敏過人,什么爆發力強的。戰至最后,黑又硬在白又肥面前,基本局面就是不停退、不停地躲。
![]()
盡管第二次交鋒,拳王轉世扳回一局。但靠的是點數。從實際交手場面來看,實事求是的說,約蘇亞基本上是把規則利用盡了,把戰術研究到極致。倘若把兩人從競技賽場換到街頭或者無限制條件下,1對1,撤掉時間限制、裁判規則,一戰定生死,大概率能取勝的還是劉易斯。換句話說,古畫里的將軍造型,是反映真實情況的。
真實的花木蘭你覺得是怎樣?
![]()
其實很可能長這樣。
![]()
或許這樣才可能從軍12年,安能辨我是雄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