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象過,一座沉睡了七百多年的古墓中,竟同時存在著釋迦牟尼涅槃的肅穆場景,與民間樂舞的生動畫面?
2023年,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蒲城縣平路廟村一次搶救性發掘中,真的打開了這樣一座“雙面”墓葬——編號M22的元代磚室墓。
它不僅保存極為完整,更以精美磚雕和獨特仿木結構,為我們揭開了元代關中地區一群人的信仰、審美與日常……
墓室結構:元代工匠的“微縮建筑杰作”
M22是一座豎穴墓道單室磚墓,坐北朝南,整墓由墓道、封門和墓室組成。
![]()
墓道是梯形豎穴土坑,東西兩壁還清晰保留著當年工人上下用的“腳窩”,施工痕跡極顯真實。
封門磚采用斜磚“人”字形砌法,工整又牢固,可見造墓時的用心。
真正精彩的是墓室內部:進深2.7米,寬1.54米,高2.02米,規模不算宏大,卻儼然一座微縮的高等級建筑。
墓室以拱券頂覆蓋,地面鋪磚講究——北側橫向、其余縱向對縫,工整如棋盤。
墓壁被巧妙分為上下兩部分:
![]()
下方是繁復的須彌座基座,以五層磚雕構成,包括雙瓣覆蓮、卷草花紋等,每一個框格都自成畫面;
上方則是以12根八棱立柱撐起的仿木結構,柱頭施“把頭絞項造”斗拱,北壁正中甚至做出一個完整的歇山屋頂,瓦片、戧脊、懸魚一應俱全,猶如真實廟宇的縮刻。
這種精細的仿木構手法,延續自宋金傳統,卻在元代出現簡化趨勢。M22正是這一轉變的關鍵例證——它既承古風,又啟新貌。
磚雕主題:一半佛陀,一半人間煙火
M22墓室中最令人震撼的,是北、東、西三壁鑲嵌的23塊磚雕。
![]()
它們尺寸統一、題材分明,仿佛一本打開的元代“圖像志”。
宗教題材居于核心:
北壁正中為“釋迦涅槃圖”:釋迦牟尼右脅而臥,身后兩名弟子哀慟拭淚,足旁還立一背身人物——可能是守護者或供養人;
東壁雕“自在坐觀音”:觀音舒坐巖臺,身旁兩侍女手捧寶盒,姿態寧靜祥和;
西壁為“一佛二弟子”:主佛應為阿彌陀佛,手結接引印,兩側脅侍一老一少,推測為迦葉與阿難。
![]()
這些圖像系統而完整,顯示出墓主家族具有深厚的佛教信仰。
但墓中并不只有莊嚴佛法:
一側磚雕上,男子正在“啟門”,仿佛下一刻就要跨進院落;
另一幅中,兩名樂師擊鼓奏樂,舞伎扭出“三道彎”的經典舞姿;
更有牡丹、蓮荷等花卉磚雕點綴其間,充滿世俗生活氣息。
![]()
這種佛教與世俗題材并存的現象,在元代墓葬中極為罕見。它仿佛在說:墓主既向往凈土,也眷戀人間。
斷代與價值:一枚銅錢,鎖定元代早期
墓中隨葬品不算多,卻件件是斷代的關鍵。
15枚銅錢中,“至元通寶”清晰可辨——該錢幣分別鑄于1285-1294年與1335-1340年兩個時期。
而出土的白瓷單耳罐胎厚釉黃,造型與蘭州金代墓文物近似,暗示其時代可能偏早。
考古專家綜合判斷:M22的年代應為元代早期,上限不早于1285年。
![]()
其仿木結構雖延續宋金遺風,卻已出現簡化趨勢,正處于建筑樣式演變的關鍵節點。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肖健一指出:“這座墓最珍貴的,是它在有限空間內融合了佛教信仰與世俗生活。這種配置非常罕見,為我們理解元代關中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了新材料。”
正如肖健一所說,M22不僅是一座墓,更是一扇窗口。
透過它,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人的安息之所,更是一個時代的文化面貌——既有佛陀的接引,也有樂舞的熱鬧;既有對來世的祈愿,也有對此生美好的留戀。
這些磚石沉默不語,卻比許多文字更生動地告訴我們:在元代關中,人們如何活著,如何信仰,又如何告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