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圣四年(1097年)二月,蘇軾位于惠州白鶴峰上的新居落成。一家喜氣洋洋搬進了新居,結束了在橋西和橋東之間來回搬遷的日子。
作屋二十間,規做終老計。經過貶謫嶺南的兩年零七個月,蘇軾已經認命了,準備不辭長作嶺南人了,可是,命運和對手都在折磨他。兩個月后,一紙詔書,又把他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
蘇軾將被貶到海南做什么官?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我用現在的行政設置來套用一下。蘇軾的官職大致是的地級瓊州市的副市長,當時瓊州的治所就是瓊州城(今海口市),而蘇軾名義上是副市長,實際上連住在市區及周邊的資格都沒有,被打發到偏遠縣昌化軍居住。
我們先來看看“昌化軍”是一個什么地方。《宋史.地理志》里是這么記載的:“舊昌化軍,同下州。本儋州,熙寧六年,廢州為軍。隸瓊州,元豐戶八百五十三。”
昌化軍,又稱為儋州(地名來回改了很多次),隸屬于瓊州,只是一個縣級的軍(同下州),治所為現在的海南省儋州市中和鎮。昌化當時居然只有八百五十三戶,按照戶數推算,總人口也就四五千人,跟現在一個偏遠鄉鎮差不多。
在惠州的時候,蘇軾至少還住在州府一級的城市里,到了海南,竟然被安排到偏遠環境惡劣,人煙稀少的昌化軍居住,這恐怕是準備要他的老命了。
宋紹圣四年(1097年)四月,蘇軾在兩個兒子的陪同下,在合江樓下的碼頭上船,揮淚告別他曾以為會終老于此的惠州,前往瓊州昌化軍(今海南儋州市)。
蘇軾這一次去海南,走的什么路線?
有人會說,難道不是坐船直接去海南島嗎?
錯了。宋朝雖然有指南針等技術加持,臺風、暗礁、迷航等因素,導致當時航海還是危險重重,只有討生活的海商才敢駕船出海。對普通人來說,渡海旅行還是一種危途。
此時的蘇軾已經62歲,更受不得海上的風浪。他將通過水路到廣西,然后到雷州半島渡海,再到海南。這一路有驛道系統支持,危險比較小。
蘇軾一行沿著來時的路,先坐船順東江而下,經過今天的博羅和東莞,到了廣州。
東江走罷入西江,在廣州短暫停留后,蘇軾的船駛入了西江。廣東和廣西之間,古代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就是西江水運。
![]()
蘇軾一路經過了端州(今肇慶),廉州(今德慶),封開,然后到了廣南西路的梧州。
在蘇軾貶為“瓊州別駕,昌化軍安置”時,他的弟弟蘇轍也被貶為“化州別駕,雷州安置。”
蘇轍知道蘇軾將往海南的消息后,提前在藤州(今廣西藤縣)等待。蘇軾加快船速,追趕蘇轍。
五月十一日,蘇軾和蘇轍兩兄弟相遇于藤州,距離上次分別,兩兄弟已經三年沒有見面了。
到了藤縣,兩兄弟的船轉入繡江,航行到了容州。他們在容州棄舟登岸,沿著驛道前行,經過陸川,石城(廉江),遂溪,到了雷州。
雷州是蘇轍的貶謫安置地,在雷州治所海康縣,兩兄弟又相處了一段時間。
蘇轍把兄長送到了徐聞,不能再往前送了,因為他不能出境。
這次送別,生離死別的意味更濃。蘇軾已經62歲了,去的地方是氣候條和生活條件比嶺南還惡劣的海島,恐怕會一去不復返了。這兩兄弟在晚年,每次相聚都像是撿來的,而每次離別,心情都像永別。
紹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日晚上,蘇氏兄弟在蘇軾的船上對坐了一晚,除了長吁短嘆以外相顧無言。第二天一大早,蘇轍北返雷州,蘇軾乘船渡海前往儋州。
蘇軾的船在徐聞離開大陸,橫渡瓊州海峽,在瓊州府的治所瓊山縣(今海口市)登陸。
短暫停留以后,蘇軾又啟程從陸路,經過了臨高縣,于七月初二昌化軍治所宜倫縣(今儋州市中和鎮)。
四月出發,七月抵達,蘇軾這次貶謫之旅行程300里,用時三個月。
我曾經統計過,蘇軾一生中有七年半的時間是在旅途中度過。人生就是一場旅行,要經歷多少顛沛流離,才會有最終豁然開朗。
人生如逆旅,吾亦是行人。
原創不易,感謝支持,敬請關注本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