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英雄出少年。當兩個英雄少年相遇,故事就變得更好看了。
興平二年(195),孫策剛二十出頭,沒有穩定的地盤,正全力籌謀江東基業。其時江東劉繇是孫策的勁敵之一。
某日,孫策領著十幾騎出去偵察敵情,恰遇劉繇部下一少年斥候。此少年雖然單槍匹馬,竟全然不懼,挺槍拍馬直沖孫策而來。孫策一槍刺中對方坐騎,奪其手戟;少年也挑落孫策頭盔,牢牢抓在手上。激戰罷各自撤退時,孫策打聽到少年名叫太史慈,是劉繇同鄉,投奔劉繇不久,未得重用。
![]()
之后雙方會戰,劉繇戰敗,孫策威震江東。太史慈退守山林打游擊,也被孫策生擒。孫策故意問:還記得當初你我交戰吧,若我被你抓住,你當如何?太史慈針鋒相對:那可不好說。
孫策不怨反大笑,為太史慈松綁,班師時,又安排太史慈在前面開道。此番招撫,既見英雄相惜,亦顯孫策籠絡人才之謀略。
孫策打敗劉繇,進入其地盤曲阿,立刻發安民告示,說劉繇舊部只要肯歸降,既往不咎,肯投效的,全家免賦稅差役,不愿意的也不強迫,一時間萬人歸附。隨即,孫策和太史慈之間的關系遇到考驗。劉繇留下萬余人的部隊,欲歸附豫章太守華歆,華歆竟然拒絕了。為探虛實,孫策決定派太史慈走一趟。
孫策身邊的人紛紛勸阻,說太史慈有雄主之才,又與劉繇淵源頗深,怎肯安心效命,如此一去,便是放虎歸山。孫策則說:子義(太史慈的字)若離開我,還能去投奔誰?為太史慈餞行時,孫策問他何時能回來,太史慈說頂多兩個月。果然,太史慈按時歸來,還帶回關于華歆的詳細情報。
![]()
論用人之道,孫策不計前嫌,用人不疑,在江東怎能不得人心?而這個故事亦有超出謀略的部分。
三國亂世里,經歷了黑暗、血腥、背叛、無常后,世人皆疑神疑鬼,只能憑借手中的地盤和軍隊說話。而總有一些事情是不可控的,是需要冒險的,那就是涉及人心的部分。想獲取一個英雄少年的忠誠,反而要去除謀略中遮遮掩掩的部分,袒露真心。
孫策和太史慈都是生于亂世的年輕人,卻未為亂世所限。孫策自信舉世無雙,相信太史慈不會辜負他;太史慈不被更大的利益誘惑,也不怕孫策起疑心。他們心寬膽大,既往皆不戀,當下亦不雜,未來還不怕。這種心態,就是那些所謂的江湖大佬也未必能做到。
難怪世界最終屬于年輕人,不僅因其朝氣,還因其純粹。千算萬算,你只能算到謀略里的部分,算不出謀略外的真性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