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年紀的人常說 "覺少是福氣",其實這說法得打個問號。要是夜里總跟床鋪 "較勁",白天又提不起精神,可能是身體在提醒你:睡眠出問題了。日常之中,往往隱匿著諸多信號。它們或許細微,卻蘊含深意。切不可對這些隱藏于平凡生活里的蛛絲馬跡掉以輕心,莫要輕易放過。
![]()
這些異常表現,可能是睡眠在 "報警"
躺到床上去像烙餅: 明明沙發上看電視時眼皮都快粘在一起,沾到枕頭就突然清醒。數羊數到記不清數兒,窗外的風聲、樓道的腳步聲都聽得一清二楚。偶爾一兩回不算啥,可連著一星期都這樣輾轉反側,就得留個心眼了。
后半夜成了 "清醒時段": 剛睡著沒倆鐘頭,噌地一下就醒了,屋里黑黢黢的,只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想再睡過去比登天還難,好不容易迷迷糊糊要睡著,天就快亮了。一晚上折騰三四回,白天頭重腳輕像踩棉花。
天不亮就跟鬧鐘似的: 前一晚熬到十一點才睡,凌晨四點準時睜眼,再怎么閉眼也沒用。哪怕只睡了四五個鐘頭,也毫無困意,上午坐著打瞌睡,下午又昏昏沉沉,到了晚上該睡了卻沒動靜。
![]()
睡夠時辰也像沒充電: 明明一夜沒醒睡了六個鐘頭,起床時卻累得直哼哼,好像干了一晚上活。白天遛彎沒走幾步就想找地方歇著,真躺到沙發上又瞪著眼睡不著,渾身不得勁兒。
從臥室細節入手,給睡眠 "搭個好窩"
發現這些情況,先別急著焦慮,咱們可以從臥室里的 "小細節" 改起。床頭別放太亮的燈,睡前把大燈換成那種像月光似的小夜燈,讓眼睛慢慢適應暗下來的環境。窗簾選那種厚實點的,能把路燈、早霞都擋在外面,免得半夜被光亮 "叫" 醒。
被窩里的溫度也有講究,夏天開空調別貪涼,調到 26℃上下正好,肚子上搭條薄被不容易著涼;冬天可以在腳邊放個暖水袋,溫度別太高,隔著襪子暖乎乎的最舒服。臥室里盡量別堆會出聲的東西,冰箱嗡嗡響、空調外機滴滴答答,實在沒辦法就塞副軟乎乎的耳塞。
![]()
調整日常小安排,幫睡眠 "歸位"
除了臥室,一天里的小安排也能幫著改善睡眠。好多叔叔阿姨愛睡前看電視,其實屏幕亮著容易讓人精神。不如試試睡前一小時把手機、電視都關掉,拿本紙質書翻翻,選那些慢悠悠講家常的故事,別讀讓人揪著心的情節。
中午瞇一會兒是好事,但別貪多,趴在桌上打個盹兒 20 分鐘就夠,要是躺床上睡超過一個鐘頭,晚上就該瞪著眼數星星了。下午三四點后別再靠著沙發打盹,哪怕瞇一小會兒,晚上的覺也容易 "跑" 掉。
晚飯后在小區里遛遛彎,慢慢走 20 分鐘,既能讓晚飯消化消化,又能讓腦子歇會兒。可別跟年輕人比著快走,也別跳那種節奏快的廣場舞,身體太興奮了,躺到床上還跟揣著小兔子似的。睡前燒點溫水泡泡腳,水別太燙,摸著不扎手正好,泡 10 分鐘就擦干,泡太久反而容易心慌。
![]()
歸根結底,對于中老年人而言,能擁有一場安穩、踏實的睡眠,遠比其他諸多事物來得重要。畢竟,一夜好眠,是他們當下極為珍貴的福祉。要是發現上面說的那些情況,別覺得 "人老了都這樣",也不用慌里慌張的。先照著這些小法子調調看,臥室弄舒服點,日子過得有規律點。要是試了一陣還是不管用,就去問問醫生,聽聽人家的專業主意。畢竟,唯有夜間安枕而眠,養足精神,白日里方能精力充沛地去買菜、遛彎、照料孫兒。如此,這平凡日子也能盈滿愜意,過得有滋有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