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6日、9日,美國分別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了名為“小男孩”和“胖子”的兩顆原子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戰爭中使用原子彈,也讓世人第一次見識了原子彈的威力。一時間,有關原子彈的報道幾乎充斥大小報刊的主要版面。
![]()
“小男孩”
從8月9日開始,中共中央機關報延安《解放日報》也報道了原子彈爆炸這一新聞,但《解放日報》的報道偏離了“黨報”的基本立場和中心任務,連續幾天轉發西方國家和國民黨媒體渲染、夸大原子彈作用的消息。當時在《解放日報》國際部工作的楊永直后來回憶說:“原子彈殺傷力量的詳細描繪,每天有幾萬字的報道,我們的思想上產生了原子彈決定一切的觀念。”
《解放日報》這種跟風式的轉發報道,引起了毛澤東的高度警覺。8月10日,毛澤東把當《解放日報》編輯委員會委員余光生、新華社第一副社長陳克寒叫到自己的窯洞,整整批評了他們一個多小時,最后毛澤東給出了自己觀點:要正確看待原子彈的作用,不應盲目夸大。
毛澤東認為,《解放日報》對原子彈的報道,看似是對一個新式武器的報道,實則是對事件背后美國的地緣戰略意圖并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美國丟原子彈,一是與常規武器相比,原子彈可以減少美國軍隊的犧牲。二是它不愿讓蘇聯占領日本,由于美國在太平洋戰場采取逐島爭奪的策略,很難搶在蘇聯前面,實現對日本的單獨占領,為了搶先,美國決定丟原子彈。毋庸置疑,原子彈所造成的打擊,客觀上加速了日本的投降。
![]()
毛澤東
但中國戰場是反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戰場,中國人民抗戰大量消耗和削弱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戰爭實力,迫使日本最后投降,是以中國人民艱苦卓絕的長期抗戰作為基礎的。當時美英報紙、通訊社和國民黨的宣傳機構之所以把原子彈吹得神乎其神,其目的就是要制造輿論導向,使民眾認為原子彈在迫使日本投降過程中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毛澤東之所以要批評《解放日報》,就是因為它沒有透過現象抓住本質,過度宣傳原子彈的破壞力,給民眾造成巨大的心理恐慌,人們談起原子彈,如同談虎色變;過于強調日本投降中原子彈的作用和美國的功勞,必然影響到人們對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的正確評價,在政治上對中國共產黨是不利的,甚至會抹殺中國在抗日戰爭中付出的巨大民族犧牲和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毛澤東的嚴厲批評和親自指導下,《解放日報》對原子彈的后期報道工作才及時回到了“黨報”的軌道,不僅報道的導向發生了變化,而且報道的內容和評論也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而展開,真正體現了“黨報”的基本立場。
![]()
毛澤東為《解放日報》題詞
1958年7月31日,赫魯曉夫訪問中國,他在和毛澤東會談時也談到了原子彈的問題。赫魯曉夫說:“現在有了原子彈,雙方部隊的數目對真正力量的對比和戰爭的結果就更沒有意義了,原子彈之下,人多更是災難。哪一方的部隊愈多,它的炮灰也就愈多,你的部隊根本派不上用場,還沒上戰場就被炸沒了,在原子彈的威力之下,都是烤焦的肉坨而己。一顆炸彈有巨大的殺傷直徑,只要一兩枚,就能把中國的全部師都炸成粉末。”
毛澤東聽后不以為然地說:“我們是游擊隊,山溝溝有什么不好,我們把部隊分散,原子彈炸什么?對于你剛才說的,我們沒有任何可怕的,戰爭還是要人來打的么!是人指揮原子彈,不是原子彈指揮人。”
赫魯曉夫聽后十分疑惑,毛澤東繼續說:““我毛澤東不信邪,原子彈不可怕。你有原子彈,我有咸鴨蛋!”
![]()
毛澤東和赫魯曉夫
毛澤東的這番話,很好地體現了他反對“唯武器論”的觀點,因為他始終認為,人民而非原子彈,才是左右戰爭勝負的決定性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