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讓我經常成為身邊朋友們咨詢教育問題的對象,近年來,我發現“如何與老師溝通”的問題被越來越多的家長關注,大家的焦慮都很真實,怕孩子不適應學校生活、怕老師不關注孩子、怕打擾老師、怕說錯話等等。
這些焦慮情緒我完全理解,但關鍵在于我們如何去面對和解決,正因為身兼兩職,自己也會有更多的思考,今天想從老師和家長的雙重身份出發,和大家聊聊如何與老師進行有效溝通。

一、家長和老師應組成孩子成長的合伙人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家長是學校教育的被動配合者,由老師布置相關任務,很少積極主動尋求與老師合作,但站在老師的立場來看,家校之間肯定不是簡單的“甲方乙方”關系,我們應該共同組成孩子的“成長合伙人”,有共同的目標和責任,也各有優勢,應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相互配合、優勢互補。
在這個合作的過程中,家長和老師各自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對孩子的性格、習慣有著最直接的影響,而老師則是孩子在學校中的引路人,負責傳授知識,培養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團隊精神。
工作十幾年了,我特怕家長和我說的一句話就是:老師,你說讓我們怎么做我們就怎么做。
這類家長表達的態度是無條件執行,但在實操中他們的執行效果往往不好。他們盲目地跟從老師的指示,缺乏主動思考和參與,針對老師的每一項要求,起初也會貫徹執行,但持續性差且不能根據孩子的情況適當調整。
所以當我們再向老師尋求幫助時,可以轉變思維和提問方式,從單項的依賴轉變為雙向的合作:老師,我們能一起做點什么呢?老師,我在家該如何配合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呢?
看,僅僅是提問方式的微小改變,就把“被動執行”變成了“主動合作”。

二、與老師溝通的三種方式選擇
家校溝通無非就三種方式:面對面交流、電話溝通和短信互動。針對不同的情境,我們可以合理地選擇不同的方式。
01
大事、急事請直接打電話
我們老師的工作性質的確有時間上的特殊性,比如我上課時不會看手機短信,每天備課的時候因為要集中精力,肯定也不會及時關注每一條短信,如果您有急,如孩子生病請假等,一定要直接打電話確保通知到位,避免因為老師沒有及時看短信而耽誤重要的事。
02
尋常事、咨詢作業問題請微信文字留言
如果事情不著急得到回復,或者想咨詢孩子作業中一道題目的解決方法是否正確等,發微信文字消息即可,請避免長語音。老師可能不會及時回復,但現在的工作生活都離不開手機,肯定會看到并在忙完后給予回復的。
我自己有個習慣,如果是咨詢學習相關問題,比如題目做的是否正確,推薦做什么相關練習等,看到后我都會盡快回復,但如果是分享孩子最近在家的進步,或者是咨詢需要長期養成的習慣等,我可能會等一天的工作忙完后,坐下來慢慢回復。
所以老師如果沒有及時回復,家長也不用著急,畢竟每位老師在學校一天的時間都安排挺滿的,還有一個班的孩子需要照顧,尤其是當老師在上課或處理緊急事務時,很難做到隨時查看和回復信息。
但也的確有看后忘記回復的情況,所以我會告訴自己的家長,如果你的短信發出去一整天,卻遲遲沒有等到回復,那真的可能是我意念回復了,請再發一條短信提醒我。
03
復雜和重要問題請盡量選擇面對面交流
對于一些涉及孩子成長的重要事項,比如孩子的學習狀態、行為習慣、心理變化等,最好選擇面對面交流。因為這些話題往往需要雙方深入探討,才能真正達成共識并找到解決方案,面對面交流不僅能讓老師更直觀地感受到家長的關注,也能讓家長更清楚地了解老師的想法和建議。
我就很喜歡和家長面對面交流,因為這種形式有一個不可替代的優勢,就是能夠通過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增進彼此的理解與信任。比如,當家長眉頭緊鎖或語氣低沉時,我能察覺到他們的擔憂,并給予及時的回應與安撫;同樣,當我在講解孩子進步時,一個微笑或肯定的眼神也能讓家長更安心。這種真實的互動是任何形式的線上溝通都無法替代的。
因此,建議家長在遇到需要深入溝通的問題時,盡量提前預約時間,與老師進行面對面交流。不要擔心時間的問題,只要雙方愿意互相理解與配合,總能找到合適的溝通時機。比如可以利用學校家長會、開放日、接孩子放學等特殊場合,或是提前與老師發短信溝通協調一個大家都方便的時間段。

三、如何清晰表達
在與老師溝通時,清晰表達自己的問題不僅有助于提高溝通效率,也能讓老師更快抓住重點,給予針對性的建議。
01
一次解決一個核心問題
家長可以提前梳理一下想溝通的內容,明確核心問題,避免在交流過程中因情緒波動或表達不清而偏離主題,也不要急于一次性解決多個問題。
比如,如果孩子最近在完成作業時總是拖延,家長可以具體描述這種現象,包括出現的時間、頻率以及自己的觀察和感受,而不是籠統地說“孩子學習不好”,這樣老師才能結合課堂表現和學習情況,給出更有針對性的建議。
02
盡量用具體的事例來說明問題
描述清楚孩子最近某一方面的表現變化、遇到的困難等,這樣老師能更直觀地理解問題,也能更準確地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
比如,當孩子出現作業完成質量下降的情況時,家長可以先回顧近期孩子在家的學習狀態,是否有其他因素影響了孩子的專注力,如家庭環境變化、作息時間調整或情緒波動等,再結合這些情況與老師討論具體原因,從而找到有效的應對方法。
03
傾聽反饋、雙向溝通
溝通時要給老師留出足夠的空間來回應和建議,而不是單方面傾訴或質疑,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達到共同解決問題的目的。
我遇到過一類家長,他們往往帶著強烈的焦慮情緒,一開口就說個不停,完全沒有給老師插話的機會,結果溝通變成了單方面的發泄,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讓雙方都感到疲憊和無奈,這次溝通就是無效的。
04
持續反饋并調整
良好的溝通不是一次性任務,而是持續的過程,可以在后續的學習和生活中觀察孩子的變化,并與老師保持聯系,適時調整策略。
如果和老師商定了對策,回家嘗試的結果無論成敗,過一兩天后給老師一個簡單的反饋。比如“老師,上次您說的讓他畫圖的方法,我們試了兩次,他現在愿意動筆了,雖然還不太熟練,但在慢慢變好,我們會繼續堅持的。”這樣的反饋不僅能讓老師了解策略的實際效果,也能根據孩子的變化進一步調整。
05
描述問題“STAR法則”
我平時也有和孩子老師溝通的需求,在實際溝通中,我嘗試用“STAR法則”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情境(Situation)、任務(Task)、行動(Action)、結果(Result)。比如,我會先說明孩子最近在特定情境下的表現,再提出一個具體的問題或改進目標,接著說明我在家中采取了哪些行動,最后反饋孩子的變化或咨詢方法。
來看一個具體例子:
S (情景):“最近一周在家做數學作業時...”
T (任務):“我發現他總是在應用題上卡殼,我覺得他讀題出現了問題...”
A (行動):“我嘗試讓他多讀幾遍題,但效果不好...”
R (結果/請求):“所以想請教您,他在學校課堂表現如何?我們在家可以怎么配合引導他?”(最關鍵的一句,指向解決方案和合作)
這個模型能幫你在短時間內把問題說清楚,并直接把對話引向“解決方案”,是非常高效的溝通模式。
真正有效的溝通,是家校雙方在理解與信任的基礎上,共同尋找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家長愿意花時間去傾聽孩子的學習狀態,老師也愿意為此付出更多的關注與思考,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很多時候,一次真誠的交流能夠給彼此帶來更多的信心,甚至改變一個孩子的發展軌跡。我始終相信,教育是一場心靈的連接,而家校之間的溝通,正是這條路上最重要的橋梁。
新學期,愿我們彼此信任,真誠溝通,成為孩子的“成長合伙人”。
![]()
又快到教師節了,最近群里經常看到大家討論,該給老師送什么。然后就有朋友說,好學生不用送,老師也喜歡;差學生送,老師覺得管不住還是也不敢接。我是覺得,這種事情沒必要糾結吧,有機緣和老師像朋友相處,有合適的禮物想表達對老師的喜歡和感謝,送就送了。沒機緣相熟,不送也沒什么,真的因為家長不送禮而針對孩子的老師,也不會多。
但和老師的有效溝通,就是小周老師今天文中說的這些點,我是特別有感觸,因為我最近就在跟老師頻繁溝通。
小七五歲多,在國內幼小銜接的這一年,跟我來清邁上了英式私立的一年級。在來之前,他的外教跟我說,他肯定沒問題,英語數學都起碼是二年級的水平,所以我對他本來是不擔心的。可開學后第二周,我就收到班主任來信,要求約談,因為能力摸底讓寫東西時,他畫了一篇外星人文字。老師說,不是測試,就是摸底,會寫名字就行,有余力的孩子可以用KEY為關鍵詞,想寫什么寫什么。然后,小七就交了以下作品,還告訴老師這是外星人文字。
![]()
![]()
能讓國際學校那么寬容的老師(我聽周圍鄰居說,四年級聽寫30個單詞對7個,老師都不會批評,而是鼓勵)要叫家長告狀,我真的是哭笑不得。
于是,我一邊跟小七商量,外星人文字是我和他的秘密,不要給別人看學了去,大家都會,外星人來地球就不找他玩了;一邊當晚讓他在家補了寫字母,以及KEY為關鍵詞的小故事,告訴他學校的任務,一定要完成。
![]()
![]()
補完作業后,我跟老師說我們在家里會盡量配合學校,就比我空說要配合有力的多。
之后學校發閱讀指導書目(每個孩子測評能力后,每周發自己對應水平的書),給七七發的是牛津樹的L6,我放學接孩子時看到,跟老師說這書會不會太簡單了,他牛9都讀完了,老師說給他們發的書,要讓他們享受閱讀,而不僅僅時能讀,希望讀的時候能拓展討論,讀完能復述,所以會降低一些書的難度(我認識從一歲就在泰國長大,從幼兒園就在國際學校的小朋友發的L1+,應該所有孩子都是發的舒適區的書,希望在家做更多拓展)。這些信息在老師群發的關于閱讀指導書目的郵件里是沒有細說的,只有和老師溝通才會知道。
開學快一個月,調皮搗蛋的小七是三天兩頭整幺蛾子,我是每周都要一兩次的找老師溝通,然后在家里配合著學校引(jiao)導(xun)他。搞了兩三周,在他數學課上畫畫,我讓他回來補了十倍任務后,老師總算發來郵件,說他在學校愿意配合了。
![]()
我不知道該怎么定義小七,從知識的掌握角度,他應該算不上差生,但從配合角度,他又能把老師氣死。將心比心的講,沒有人喜歡對自己說的話完全無視的人,所以,他無視老師的時候,只能我來補位,表示家長很重視很配合。
沒有多少老師真的需要送禮。老師最需要看到的,應該還是學生的成長和進步吧。
Read More
育兒干貨I好物分享I誠意滿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