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類語言的本質的一幅特定的像———我覺得事情是這樣的
維特根斯坦認為,人們總是習慣于依賴自己最熟悉的模型(語言和概念框架、單一視角和思維模式等)去理解復雜的世界。例如:
用經濟學的“理性人”模型去解釋所有人類的行為,無法理解差異、情感和利他。
用“競爭”模型去處理所有人際關系,無法實現合作共贏。
用過往的認知和經驗看待所有的事物、觀點和信息,而忽視了環境的變化。
![]()
這將會導致人們被自己的思維所困,難以洞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質。
我們要學會接受事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打破自己的思維定式、不要用單一的 “認知框架” 去理解世界。
要時常問自己:“我是不是被‘一幅特定的像’給約束了?是不是被過往的認知和經驗束縛了?是否存在另一種完全不同的認知框架?”
![]()
同時,維特根斯坦提醒人們:語言的意義不在于它對應什么“事物”,而在于它在具體的應用場景中是如何被使用的。人們要靈活變通,打破語言和概念的束縛。
例如,要理解一個人,不能只看他說了什么,更要看他在做什么,他的行為和語境是什么。
![]()
二、我們應當把恐懼的對象與恐懼的原因區別開
維特根斯坦認為,日常生活中許多困惑源于混淆了“對象”和“原因”。
人們時常誤將表面對象等同于其真正根源,從而導致無效的應對方式。例如:
有人不敢行動,表面是擔心“做不好”,但原因可能是被過往的失敗經歷束縛,缺乏自信。
有人執行力不足,表面是“追求完美”,但原因可能是擔心失敗。
有人喜歡某個人,表面是這個人令他喜歡。但原因可能是這個人身上有令他喜歡某些特質,能夠滿足他的欲望,他喜歡的其實只是他自己。
![]()
這啟示人們:情緒不是對對象的 “直接反應”,而是對 “對象與個人經驗關聯” 的 “間接反應”。對象是 “觸發器”,原因才是 “情緒的根源”。
當我們能夠穿透表象,洞察其背后的真正原因時,就能增強心理靈活性、減少無效逃避、更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
三、每個悲劇的開章都可以寫道:“本來什么都不會發生,倘若不是……
維特根斯坦的這句話啟示人們:悲劇往往不是 “必然降臨的”,而是 “本可避免的偶然”,是有可控制的環節。而我們對待這些偶然事件的態度,或導致悲劇的發生。
悲劇的真相,往往不是 “它發生了”,而是 “它本可以不發生”。
一些微不足道的疏忽,若忽視它,或將累積成大悲劇。
![]()
能力的提升來自所解決的困難。當我們習慣于逃避困難時,這些困難或將成為觸發悲劇的環節,使我們始終難以突破自我。
逃避問題和困難,即逃避成長和機會。
當我們修正自己的態度、時常反思和審視自己的行為、發現和積極應對那些可能觸發悲劇的環節時,便能避免悲劇的再度發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