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溫江多遺址,這個海拔3600米的遺址可不簡單,它不僅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更藏著唐蕃文化交流的密碼。
最近考古隊在這里挖出了,體量驚人的龜趺碑座、色彩斑斕的琉璃瓦,還有神秘的祭祀坑...快跟我一起揭開這段塵封千年的歷史吧!
雪山腳下的王朝秘史:這里曾見證吐蕃最輝煌的時代
在拉薩河下游的扇形谷地中,溫江多遺址靜臥了1300多年。
"溫江多"(von-cang-do)這個藏語名字,早在敦煌出土的吐蕃文書和著名的《諧拉康乙碑》上就有記載。
![]()
這里可不是普通遺址,而是吐蕃王朝的"政治心臟"!
考古發現證實,公元700-712年間,赫赫有名的墀瑪類太后就在這里攝政理政,主持會盟。
到了787年,贊普赤松德贊的命令從這里發往雪域高原的每個角落。
而到了9世紀,赤祖德贊更是在此修建了金碧輝煌的寺院。
可以說,這里見證了吐蕃從強盛到衰落的整個歷程。
![]()
有趣的是,20世紀90年代當地群眾重建吾香拉康時,意外發現了蓮花柱礎和龜趺碑座。
這些線索最終讓國家文物局將其納入"考古中國"重點項目。
2021年起,陜、藏聯合考古隊在這里展開了首次科學發掘,結果震驚了整個考古界...
考古現場直擊:琉璃瓦、龜趺碑與神秘祭祀坑
走進遺址核心區,東西寬240米、南北長280米的范圍內,四座佛塔拱衛著中央的吾香拉康。
![]()
最引人注目的,是西部那個長達2.38米的龜趺碑座——這可是目前發現最大的吐蕃龜趺!
考古隊在碑座東南角挖出一個祭祀坑,里面竟藏著銅皮卷制的牦牛和泥塑熊像,這些神秘祭品到底意味著什么?
更震撼的是建筑材料的發現。
帶釉的筒瓦、板瓦在陽光下閃著綠、藍、紅、白四色光芒,特別是那些白釉瓦,與長安大明宮的琉璃瓦如出一轍!
化學分析顯示,白釉技術可能來自唐朝,而其他顏色則體現了吐蕃本土工藝。這種"混搭風"正是文化交融的生動寫照。
![]()
在西南塔和東北塔,考古隊發現了"亞"字形塔基,邊長足有18米。塔芯的夯土層清晰可辨,最讓人稱奇的是東側擦擦坑里出土的11-12世紀塔形擦擦——這說明佛塔在吐蕃王朝滅亡后仍在被使用!
解碼建筑密碼:漢地技術遇上吐蕃傳統
站在遺址上,我們能清晰看到兩種文化的碰撞。
那些廡殿頂碑帽、上下收分的碑身,明顯模仿自唐乾陵的無字碑;而佛塔周邊密集的祭祀坑,又彰顯著吐蕃本土的宗教特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寺院"中心佛殿+四角佛塔"的布局,與著名的桑耶寺完全一致,證明這是吐蕃王室的"官式建筑"。
![]()
考古領隊告訴我,最底層的建筑遺跡,可追溯到7世紀中期,正是文成公主入藏的時代。
而8世紀晚期的祭祀坑里,動物骨骼的測年結果,與史料記載的寺院修建時間完美吻合。
這些發現讓文獻中模糊的"溫姜多誓愿祖拉康"突然變得真實起來!
絲綢之路的南亞密碼:一段被遺忘的文化交流史
溫江多的每件文物,都在訴說唐蕃交流的故事。
![]()
那些帶釉瓦當的紋飾,與大明宮出土的幾乎一模一樣;龜趺碑的造型,根本就是唐代石碑的"吐蕃版"。
但有趣的是,吐蕃人在學習漢地技術時并非照搬——他們將白釉技術本土化,又創造出獨特的藍綠釉系。
考古專家指出,這里可能是吐蕃的"琉璃瓦生產基地"。
想象一下,8世紀的高原上,吐蕃工匠在漢人技師指導下燒制琉璃瓦的場景,這不正是民族交融的鮮活例證嗎?
![]()
這些發現完美詮釋了"絲綢之路"南亞廊道的意義——它不僅是商品通道,更是文明對話的橋梁。
結語:等待揭曉的未解之謎
雖然發掘已取得重大突破,但溫江多仍藏著許多謎團:無字碑原本要記載什么?銅皮牦牛祭祀的對象是誰?寺院毀于何時?隨著考古工作繼續,更多驚喜可能還在后面。
這個遺址就像一把鑰匙,正在打開吐蕃王朝最輝煌時期的歷史大門。
各位歷史迷們,你們覺得龜趺碑上原本應該有文字嗎?
那些彩色琉璃瓦會不會是文成公主帶去的工匠制作的?
![]()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猜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