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當我讀到奧巴馬訪問古巴的章節時,心里突然一震。
原來在2016年,奧巴馬真的去過哈瓦那,與勞爾·卡斯特羅肩并肩出現在鏡頭前。
那是自1928年以來,美國總統第一次踏上古巴土地。
歷史性的時刻,竟然在當年的新聞里輕輕飄過,而我直到今天才從書里得知。
這讓我想到一個殘酷的事實:很多時候,歷史的重大時刻,并不會伴隨巨大的轟鳴聲,而是悄無聲息地發生了。
![]()
新聞發布會上的“羞辱性提問”
那天的聯合記者會,鏡頭前的畫面是兩位領導人微笑著站在一起。
但真正的硝煙,不在場面,而在話筒。
一名古巴裔記者直接拋出尖銳問題:“卡斯特羅總統,為什么古巴還有政治犯?您更希望誰成為下一任美國總統,希拉里還是特朗普?”
這不是提問,而是一記暗器。
問題本身的殺傷力,比答案更致命。
它的目的,就是讓勞爾·卡斯特羅難堪。
相比之下,美聯社給奧巴馬的問題就溫吞得多,甚至可以說是敷衍。
這種“雙標”操作,在新聞場上屢見不鮮。
特別是那些有古巴血統的記者,往往比美國本土媒體更狠,仿佛“二鬼子”更熱衷于揭對方的傷疤。
勞爾的回答卻讓我印象深刻。
他沒有急躁,而是冷靜拆解了人權的概念:
國際組織把人權細分成61個指標,不同國家重視的方向不同。
在古巴,醫療和教育是最重要的人權,但在有些國家,這根本不算優先事項。
所以把人權問題政治化,本身就是不公平的。
這番話,不能說沒有漏洞,但至少擊中了要害——人權不是單一答案,而是多維度的拼圖。
![]()
“雙標”從未過時
美國最擅長的,就是在話語權上制定規則。
它能用自己的一套標準去評判他國,卻從不照鏡子審視自己。
比如配給制。
歐美媒體總是嘲笑古巴的糧食配給制度,認為這是社會主義的失敗象征。
但很少有人提起,在二戰時期,美國自己也發過糧票,英國甚至到1950年代才徹底取消配給。
換句話說,配給制并不是“社會主義特色”,而是特殊環境下的普遍手段。
只是當古巴在做時,它就成了“失敗”;
當西方國家在做時,那就是“戰時應對”。
雙標,永不過時。
![]()
雪茄與禁運:肯尼迪的諷刺
說到美古關系,不得不提1962年的一個經典諷刺。
時任美國總統肯尼迪,在簽署對古巴的全面禁運法令前,偷偷讓人囤好了1200支古巴“烏普曼牌”雪茄。
等雪茄到手,他才一紙命令,切斷了古巴與美國的貿易往來。
這件事放到今天看,幾乎像一則黑色幽默。
禁運的目的,是為了讓古巴社會陷入“饑餓、絕望和痛苦”。
而半個多世紀過去,禁運依舊存在。
古巴經濟困境,某種意義上就是被人為制造和維持的。
讀到這里,我會聯想到另一個被制裁的國家——伊朗。
在迪拜旅游,經常能看到小船偷偷運貨到伊朗,那些物資里有不少是中國制造的空調、電器。
經濟制裁從來都不是冷冰冰的條文,而是切切實實影響著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那么可想而知巴勒斯坦的封鎖更加慘無人道。
![]()
2014年的古巴:像中國80年代的供銷社
2014年,古巴還沒有移動網絡,大多數國際旅游網站也訂不到古巴的酒店。
那種狀態像極了中國上世紀80年代末的供銷社會。
物資稀缺、選擇有限,旅游業靠俄羅斯和加拿大游客支撐。
圣誕節的古巴,是他們的“第二個三亞”。
在寒帶老家繳納的暖氣費,足夠支付在加勒比的度假開銷。
對俄羅斯和加拿大人來說,這是經濟賬;
對古巴來說,這是生存賬。
![]()
“白卡”與“干濕腳”:自由的諷刺
在古巴,每個人都有一本“糧本”,但更稀缺的,是一張“白卡”。
“白卡”是出境許可,沒有它,哪怕只是短短幾天的出國旅游,也走不出國門。
于是華盛頓把這張“白卡”當作人權攻擊的武器,指責古巴政府不讓人民自由出行。
但當古巴最終廢除“白卡”制度時,美國卻并沒有相應解除禁運。
原因很簡單:一旦失去借口,美國就要找新的籌碼。
虛空設置條件,再用來要挾對手,這是美國的慣用伎倆。
更諷刺的是,美國自己還搞了個“干濕腳政策”:
如果古巴人偷渡到美國,一旦雙腳踏上美國領土,就能立即申請政治避難,甚至很快拿到綠卡;
如果被海岸警衛隊截在海上,就會被原路遣返。
同樣一片海,同樣一條船,區別只在“腳”是否踩上岸。
自由,在這里成了充滿條件的獎品。
誘導古巴人民去獲得獎勵,鼓動偷渡。
美洲峰會:從“主場”到“反美大會”
美洲峰會原本是美國一手發起的外交舞臺,但諷刺的是,近年來它逐漸演變成反美大會。
在這個場合,美國想要輸出自己的民主與價值觀,卻常常被拉美國家“圍攻”。
這種外交上的錯位,就像美國在二戰后興建的那些現代主義使領館。
建筑本身是為了展示繁榮,但在古巴的語境下,卻顯得格格不入,成了“美式民主”水土不服的隱喻。
![]()
結語:
讀到這一段古巴故事,我的感受是復雜的。
一方面,古巴確實有它的局限:經濟落后,體制僵化,很多制度不合時宜。
另一方面,美國的制裁和雙標,也確實讓這個島國常年難以翻身。
就像勞爾在記者會上說的那樣。
人權的拼圖沒有一個完美答案,每個國家都只是在不同維度上選擇優先級。
但如果你始終用一把錘子去敲別人,只會制造更多的裂痕。
讀完這段歷史,我的收獲有兩個:
1.看新聞要保持警惕。
新聞本身可能是真實的,但“選擇問什么、怎么問”,往往比答案更能揭示真相。
2.尋找自己的“度假三亞”。
對加拿大人來說,那是古巴;
對我們來說,也許是東南亞的小島。
重要的不是去哪里,而是能否在緊張的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出口。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