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終于瘋成了我看不懂的樣子。
以前我們聊軍隊,聊的是什么?是鋼鐵洪流,是星辰大海,是地緣博弈里誰的拳頭更硬。現在呢?美國陸軍,這個地球上最燒錢的暴力組織,居然開始聊起了A輪、B輪,聊起了私募股權,聊起了資產打包和金融創新。是的,你沒看錯。軍隊,在拉融資。
![]()
五角大樓已經沒錢了!特朗普政府正醞釀一項驚天計劃:將高達1500億美元的軍事資產打包證券化,甚至抵押軍事基地使用權。這年頭,真是什么都能被打包成金融產品。特朗普的操作真是讓人目瞪口呆。
1500億缺口催生的“金融創新”
美國軍費開支常年位居全球首位,2025年國防預算草案雖高達8900億美元,但仍出現1500億美元的缺口。這一缺口的形成源于多種因素:F-35戰機維護成本超預算200%、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升級計劃延期導致的費用追加、海外軍事基地運營成本攀升等。
![]()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印太戰略”需要大量資金支撐軍事部署,而國會對軍費增長的限制使得五角大樓難以通過常規渠道募資。
在財政壓力下,特朗普政府放棄了傳統的增稅或發債模式,轉而尋求資本市場的支持。根據披露的計劃框架,五角大樓將篩選價值1500億美元的軍事資產進行打包,其中包括20個海外軍事基地的長期使用權、12條軍工供應鏈的收益權以及部分武器裝備的售后維護收益。
![]()
這些資產將被設計成不同層級的金融產品,面向私募股權基金、主權財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發售。美國陸軍部長丹尼爾·德里斯科爾在華爾街路演時明確表示,這是“將國防資產轉化為可持續現金流的創新性嘗試”。
該計劃的核心吸引力在于穩定的收益承諾。相關文件顯示,投資者可獲得每年不低于5%的固定收益,這一回報率遠超同期美國國債收益率。
![]()
為降低投資者風險,特朗普政府還承諾以聯邦財政對收益進行兜底,若軍事資產產生的收益不足,將通過專項撥款補足差額。這種“政府背書+穩定收益”的組合,迅速吸引了黑石集團、凱雷集團等頭部私募機構的關注,其中黑石集團已初步承諾投資300億美元。
軍事基地與產業鏈的資本化運作
軍事基地的使用權抵押是此次計劃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夏威夷珍珠港海軍基地的20年租賃權被作價12億美元,投資者不僅可獲得基地內部分設施的運營收益,還被允許在基地周邊建設數據中心和稀土加工廠。
![]()
五角大樓的文件顯示,這些配套設施將優先服務于軍方需求,例如數據中心將用于存儲軍事機密信息,稀土加工廠則為軍工企業提供原材料。這種“使用權抵押+產業配套”的模式,被稱為“軍事-商業復合體”的雛形。
軍工產業鏈的收益權證券化則進一步深化了資本與軍方的綁定。計劃選取了航空發動機零部件、精確制導導彈芯片等12條核心供應鏈,將其未來5年的預期收益打包成資產支持證券。
![]()
以普惠公司的F-35發動機零部件生產線為例,其每年穩定產生的15億美元維修收益被拆分為不同等級的證券產品,優先級產品面向風險偏好較低的投資者,劣后級產品則由軍工企業高管和五角大樓前官員組成的投資團認購。
更具創新性的是“算力換租金”模式。根據與私募機構達成的協議,資本方在軍事基地內建設數據中心后,無需支付租金,而是將數據中心30%的算力提供給軍方使用。這種模式既降低了資本方的前期投入,又為軍方解決了人工智能訓練、衛星數據處理等算力需求。目前,谷歌云與五角大樓已達成合作,將在關島軍事基地建設首個“算力換租金”數據中心,預計2026年投入使用。
![]()
政商旋轉門背后的資本滲透
此次軍事資產證券化計劃的推進,離不開一個橫跨政商兩界的利益共同體。美國陸軍部長丹尼爾·德里斯科爾的個人背景頗具代表性,他在擔任陸軍部長前,曾擔任高盛集團軍工行業分析師,深諳資本市場運作規則。在此次計劃中,德里斯科爾不僅是政策制定者,更是直接參與路演的“推銷員”,其投行背景為計劃提供了重要的信譽背書。
五角大樓與華爾街之間的“旋轉門”現象為計劃落地提供了關鍵通道。美國政府問責局數據顯示,2019至2023年間,有50名五角大樓前官員進入涉軍私募或風投公司任職,其中23人擔任高管職位。
![]()
前陸軍采購負責人羅伯特·麥克馬洪離職后加入凱雷集團,僅用6個月就幫助凱雷拿下1.2億美元的軍方零部件采購合同。這些前官員利用自身掌握的軍方資源和規則漏洞,為資本方獲取利益,形成了“官員-資本-軍方”的閉環。
頂層利益綁定則讓資本與權力的融合更加深入。賽伯樂資本創始人史蒂夫·費恩伯格同時擔任國防部副部長,直接參與軍事資產篩選和定價過程;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在計劃簽署前訪問北京,其目的被解讀為為軍工產業鏈的全球化布局鋪路。這種“資本大佬入閣、政府高官下海”的模式,使得軍事決策與資本利益深度交織,形成了遠超傳統“軍工復合體”的利益集團。
![]()
中情局旗下的In-Q-Tel風投機構為此次計劃提供了成熟范本。該機構成立于1999年,目前管理著3000億美元資金,專注于投資機器學習、量子加密等前沿技術。通過將硅谷的技術研發能力與軍方的需求相結合,In-Q-Tel已成功孵化出20多項軍方核心技術,其“政府引導+資本運作+技術轉化”的模式,被直接借鑒到此次軍事資產證券化計劃中。
當軍事決策向資本回報率低頭
資本的逐利性正在改變美軍的資源分配邏輯。美軍2025年預算顯示,35%的資金用于裝備采購,而研發投入僅占28%,這一比例遠低于中國的40%。
![]()
資本更傾向于投資F-35戰機這類有穩定訂單的“現金牛”項目,即便其維護成本持續超支,也不愿涉足需要長期投入的顛覆性技術研發。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前局長阿拉蒂·普拉巴卡爾指出,這種短視行為將導致美軍“在未來10年喪失技術優勢”。
昂貴且低效的“明星武器”不斷涌現,反映了資本對軍事裝備發展的影響。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搭載的“常規快速打擊”導彈,射程達2700公里,但單枚成本超過1億美元,2025年8月在關島試射時因技術故障中斷。這類武器雖能在財務報表上體現高收益,卻難以適應實戰需求。軍事專家分析認為,若資本持續主導裝備研發,美軍可能陷入“裝備越先進、效費比越低”的惡性循環。
![]()
戰爭邏輯的商業化扭曲更具危險性。帕蘭蒂爾公司為烏克蘭軍方提供的AI炮擊系統,雖能提高打擊精度,但從資本角度看,延長沖突、增加打擊次數可帶來更多利潤。數據顯示,俄烏沖突爆發當天,洛克希德·馬丁股價上漲5.2%,雷神技術股價上漲4.8%,資本市場對戰爭的“狂歡”暴露了資本主導下的戰爭異化風險。當和平成為“不劃算的選擇”,地區沖突的爆發概率將大幅增加。
歷史教訓早已為這種模式敲響警鐘。古羅馬時期,軍團私有化導致將領擁兵自重,最終引發內戰;19世紀的東印度公司憑借私人武裝成為“國中之國”,對殖民地進行殘酷掠奪。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指出,將國家暴力機器交給資本掌控,“必然會導致主權受損和社會動蕩”。如今,美軍的軍事基地成為抵押品、作戰計劃需要考慮投資者收益,這種趨勢正在重蹈歷史覆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