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膠東山村緣何成為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所在地?
“關鍵一招”引發“山村蝶變”
從工業立村到農文體旅融合發展興村,從丘陵山村到今年中國農民豐收節的主會場所在地,地處膠東的山東煙臺招遠市金嶺鎮大戶陳家村,憑啥?
答案是用好改革這“關鍵一招”。從2014年起,大戶陳家村開始創新“統—分—統”經營模式,探索推進農業經營方式改革,走上了從工業立村到農業興村的轉型之路;2019年,招遠市以大戶陳家村為龍頭,以改革為利器,帶動周邊13個村莊發展,成功入選山東省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2023年7月,招遠成為承擔國家級農村綜合性改革試點試驗項目建設任務的縣市,大戶陳家村被確定為主項目區……
一路走來,改革成效如何?招遠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劉治峰這樣概括:“大戶陳家村改革以盤活農村‘三塊地’資源為切入點,通過在‘完善農業經營體系、盤活閑置資產、創新投融資機制、創新鄉村人才引育機制’等方面的實踐,探索出一條‘黨建統領—產權融合—農文體旅融合—集體增收—共同富裕’的鄉村振興路徑,有效突破‘地從哪里來’‘錢從哪里找’等鄉村振興瓶頸,留住人才,全面激發鄉村發展新動能與活力。”
![]()
圖片來源:招遠影像
從改革破題,工業村成功探出轉型路
作為村里的企業家、當家人,已擔任村黨支部書記41年的陳松海,從2014年開始就未雨綢繆,開始思考轉型之路。彼時的大戶陳家村,雖然三聯化工等企業發展形勢尚好,但勢頭已然趨緩。農業則完全是落后、兼業狀態。“都是山嶺薄地,種點兒玉米棒子、花生地瓜,收多收少全看天。”92歲的村民陳書明這樣回憶。
1370口人,4481畝土地,這是大戶陳家村最大的財富。經過兩年的摸索,自2016年起,大戶陳家村開始用活用好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這一平臺,盤活土地資源,注入現代農業要素,在實踐中逐漸蹚出了一條以“統分”二字為核心的發展路徑:靠“統”匯聚合力,靠“分”激發活力,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
何為“統—分—統”?第一步,由合作社統一流轉本村土地,規劃建設現代農業園區,實現“建設規模化”“技術支撐智能化”,基礎設施提升,水肥一體化上山,種植葡萄、蘋果等高效作物;第二步,實行劃片定價“分包”,推行家庭農場分包責任制,把園區劃分為10~90畝的片區,以每畝兩三千元的價格分包給有意愿的農戶,實現“管理模式農場化”;第三步,合作社提供統購、統防、統治、統管、統銷等專業化服務,推行標準化種植技術,統一注冊“大戶莊園”商標,用品質可控支撐“營銷品牌化”。
路徑明晰,成效明顯,大戶陳家村自此走上“工農雙強”發展道路,到2020年村集體農業收入達65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2.8萬元。陳松海這樣總結這一發展路徑:“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瞄準土地資源分散阻礙生產力發展這一主要矛盾,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為平臺,以優化農民與土地的關系為主線,以用活‘統分’二字為核心,盤活以土地為主的資源,吸引資金、人才、科技等要素落地,實現村社一體化發展。”
促改革深化,從“一村富”到“一片富”
2018年起,鄉村振興大幕拉開,發揮典型村莊示范引領作用,帶動更多村莊發展,是一條現實路徑。2019年,大戶陳家村成了山東省首批“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區”,輻射帶動周邊13個村莊,開始以黨建融合為引領,在更大范圍內推動以“三塊地”改革為核心的農村改革,盤活更多鄉村資源,釋放更大發展活力。
在招遠市委、市政府的謀劃下,在大戶陳家片區聯合黨組織的謹慎推動下,一條新的發展路徑逐漸成形。
——堅持黨建引領,推進產權融合。成立大戶陳家村黨建融合發展區,成立示范區聯合黨組織,形成推進合力。抓住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機遇,成立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摸清各村“家底”,再成立股份合作社聯合社,在更大區域和更高層次上推進資源統籌。
——壯大主導產業,推進產業融合。推廣大戶陳家村“統—分—統”經驗,盤活各村土地資源,構建新型農村生產關系,全力壯大水果這一農業主導產業。同時,漫山遍野的水果不僅帶來甘甜,帶來收入,還成為了風景,吸引來了游客,為農文旅融合發展奠定了基礎。
——持續深化改革,催生多種業態。適應農文旅融合發展需求,繼續深入推進“三塊地”改革,采用“入股、租賃、回購、置換”等方式,盤活利用農村閑置宅基地、建設用地等資源,催生酒店、民宿、餐飲、培訓、賽事等新業態,打造徐家匯、新于里等農文旅發展綜合體。
——承擔國家試點,形成系統經驗。自2023年承擔全國改革試點以來,示范區堅持“5項單項改革”和“1項綜合集成改革”協同推進,立足“三塊地”改革優勢,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搭建“地方國有公司+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共同富裕推進機制,協同推進鄉村人才引育機制改革和優化鄉村治理模式改革。
依靠“典型帶動+改革驅動”,招遠“一片富”成效顯著。2024年,示范區內13個村莊平均集體收入達120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萬元,分別較3年前增長40%和30%。
![]()
圖片來源:招遠影像
推改革經驗,打造更多“大戶陳家型”片區
農民是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趙鶴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她先是在承包地改革中帶頭承包了10.5畝葡萄園,近年來年收入穩定在18萬元左右,后又在宅基地改革中用自家老房子置換了一處二層小樓。“俺家這就算一步到位過上現代文明生活了,城里人都羨慕咱。”趙鶴笑言。
走出趙鶴的美麗小院,來到大戶陳家村北高處,但見遠山如黛,近水如煙。遙看村內,一幢幢村屋掩映在青山綠水間,來此參加自行車賽事的隊員,參加專題培訓的新農人,與四方游客相聚在一起。近看腳下,設施化、智能化種植的葡萄,采用矮砧密植技術種植的新品種蘋果等,連片規模已達1.25萬畝。
如今,這樣的連片振興景象,在招遠、煙臺、山東,已然越來越多。“在涌動的鄉村振興大潮中,源自大戶陳家村或經這里實踐檢驗過的改革經驗,漸成星火燎原之勢,引發了更多‘鄉村蝶變’故事。”劉治峰自豪地說。
以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優化統分關系的經驗,很快在煙臺全市推廣,并成為山東推動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典型路徑。黨組織“強村帶弱村”“跨村聯建”等經驗,山東省2022年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現場推進會議在此觀摩,招遠也成為2023年山東省“跨村聯建”縣域試點。目前,招遠已組建聯合黨委173個,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興、人才聯育、服務聯做、治理聯抓,已建立15個具備“信息共通、資源共用、利益共享”等特點的“共富聯盟”。
從一村振興到一片振興的經驗,更是成為山東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主推路徑。2023年以來,山東深刻學用“千萬工程”經驗,立足村莊普遍散、小、弱實際,以區域相鄰、功能相近、產業相連、配套相通的若干村為基本單元,推進連片規劃、連片建設、連片發展,實現產業聯動、設施聯通、服務均等、治理協同,探索形成了片區化推進鄉村振興的新路子。目前,山東已梯次建設片區1959個,覆蓋行政村近2萬個,約占全省行政村的40%。(記者 呂兵兵 呂璐芳 李嘉琪)
來 源 | 農民日報
看更多招遠事
文末可以寫留言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