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丨呂行編輯丨杜海
來源丨正經社(ID:zhengjingshe)
(本文約為3000字)
【正經社“家電突圍賽”觀察之12】
![]()
海信的業績還在一路高歌。這意味著其可以沿著原有產業紅利持續高歌嗎?答案,不妨從業績報告中尋找。
8月25日晚間披露的2025年半年度報告顯示,海信視像實現營業收入272.31億元,同比增長6.95%;歸母凈利潤10.56億元,同比增長26.63%。
不到一個月前的7月底,海信家電的營收達到493.4億元,同比增長1.44%,歸母凈利潤為20.77億元,同比增長3.01%。
![]()
作為海信兩大核心基本盤,看上去家電與視像的財報亮點頗多。不過,正經社分析師注意到,這家起家于家電的老牌制造企業,已進入轉型深水區:
傳統基本盤業務增速放緩,市場白熱化競爭考驗品牌可持續造血能力,人事變動帶來不確定性,新業務舉步維艱。
回過頭來看,管理隊伍的年輕化真能帶領企業破局嗎?一切或許還需要市場給出答案。
1
干部年輕化背后
近年來海信集團開始推進自身變革,最為明顯的一點就是:核心管理者日漸年輕化。
這從年僅40歲出頭的高玉玲就任海信家電集團董事長兼總裁就能看出。這位2007年加入公司的女性從財務工作做起,通過不懈努力,逐步成長為集團的財務負責人、總會計師直至目前的子公司負責人(參見正經社《海信家電女將上位,并非并購上癮?丨正經深度》)。
不過,高玉玲的上任,僅僅只是海信變革的一個縮影。這背后,是布局多年的管理戰略調整。自2022年海信靈魂人物周厚健退休開始,2023年2月,“70后”的賈少謙便開始成了海信董事長的接棒者。同時,海信強調,前任董事長林瀾主動請辭,“即為干部年輕化作出了表率”。
500天內兩度換帥,其中集團董事長換了2任,總裁換了1任。這看似頻繁的變動,本質上是賈少謙掌控全局后即強調發展要從變革開始的一大信號,對新掌門人而言,從頂層架構開始,“少壯派”掌權或許才能解決目前的大企業病問題。
其實,這樣的人事調整舉動并不意外,因為年輕化、專業化確實成為海信的趨勢。今年以來,海信的管理層出現多次變動,如原海信家電執行董事夏章抓卸任;朱聃被選舉為執行董事;鐘耕不再連任海信家電獨立非執行董事.........此次上任海信家電董事長一職的高玉玲更是年僅44歲的“80后”,無疑再次給外界傳遞了海信管理層的年輕化態勢。
另外,賈少謙也對海信的組織架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調整。2023年9月,海信重新啟動架構調整,組建了消費者事業群,統攝海信視像和海信家電兩大To C產業群,以及海信國際營銷公司和中國區營銷總部,力圖從技術、產品、市場、營銷等各方面進行調整。
不過,從多年前到多年后,年輕化戰略的推行,還需要能給海信帶來更大的騰飛和業績的青春活力才行。特別是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家電行業已經逐漸飽和,單一產品或細分行業的市場需求有限。海信家電雖然擁有空調、冰箱、洗衣機等多條產品線,但在與海爾、美的、格力等競爭對手的較量中,仍然面臨著不小的壓力。
最好的證明之一是,相比2024年同期營收增幅為13.27%、凈利潤增幅為34.61%,今年上半年,營收和凈利增速均大幅下滑。
暖通空調是海信家電最大的業務板塊。上半年海信家電的暖通空調業務營收為236.9億元,同比增長4.07%,毛利率下滑1.56%。
在空調市場,美的、格力憑借強大的品牌影響力與市場布局,占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海信家電的空調雖有增長,但市場占有率仍處于相對較低水平。
加之小米的入局和快速增長使得空調領域的競爭變得更加焦灼,海信家電在主力營收板塊將面臨更多競爭。
經營層面,海信在改善應收賬款周轉效率、優化負債結構方面依然有進步空間,如果由此影響后續在研發投入、市場拓展等關鍵領域的資金支撐,則會影響其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
新興業務尤其需要這種可持續的差異化的競爭力,三電公司汽車熱管理收入僅同比增長3%。海信家電雖在2021年斥資錢3億元收購三電公司進軍汽車熱管理業務,試圖打造第二增長曲線,但從目前增長速度和市場影響力來看,這種步伐還是不算太快。
2
視像紅利還有多久見頂?
回到海信視像上,奧維睿沃統計數據顯示,海信系電視全球出貨量市占率為14.38%,且多年穩居世界第二,國內第一。最新財報顯示出的業績同樣亮眼,然而從產業周期紅利看,行業的增長同樣充滿不確定性和挑戰。
全球市場上,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增大下的出口市場疲軟,關稅貿易糾紛也或影響全球電視機出貨規模,TrendForce集邦咨詢推測,2025年全球電視市場出貨量或降至不到2億臺。
具體到中國市場,種種跡象表明,彩電市場逐漸步入存量時代,彩電業多年處于下滑態勢,開機率降低,市場需求減少,是海信不得不面對的行業難題。洛圖科技公布的《中國電視市場品牌出貨月度追蹤》顯示,2024年全年中國電視市場品牌整機出貨量為3596萬臺,同比下降1.6%,刷新了近15年來中國市場電視最低銷量紀錄。
正經社分析師梳理獲悉,近幾年國內電視銷量不斷下滑,2016年累計銷量還高達5000萬臺,如今卻已不足4000萬臺,2016年移動互聯網進入井噴式爆發增長期后,國內電視開機率從70%暴跌至30%,喜歡看電視的消費者越來越少。
最近的7月,洛圖科技(RUNTO)發布了《中國電視市場品牌出貨月度快報》,數據顯示在7月份中國電視市場出貨量僅有186.0萬臺,同比下滑了14.3%,小米、華為等頭部品牌沒有一家錄得增長。
![]()
對海信影像而言,由于目前在業內處于龍頭地位,行業增速和前景的疲軟對其影響尚沒有達到肉眼可見狀態。但按照行業發展規律,產業周期紅利一旦稀釋見頂,深入賽道內的玩家也將或多或少面臨壓力。
當然海信將重心放在了大屏以及AI上,以此推動形成新的增長,業績和市場份額表明,此舉有一定成效。挑戰在于,AI大屏電視的增長紅利有多大,能帶來多大的規模利潤貢獻?一切還需要彩電行業轉型進入深水區后才能明晰。
3
出海需更加“激進”
面對各番挑戰,海信并非沒有意識到,甚至不斷試圖通過組織職能優化和各產業板塊差異化管理等措施,鼓勵內部創業,各產業板塊自主管理、做大做強;另一方面,開展組織變革與干部競聘上崗等工作,進一步激發組織活力,提高經營效率。
這些措施帶來的早些年的經營戰略調整之一,便是出海。
確實,在這一方面海信具備一定基礎。公開資料顯示,除了國內市場,海外市場也是海信重要增長點。2023年,海信全集團營收首次突破2000億元,同比增長9%,海外收入858億元,同比增長13%。到今年,子公司海信家電上半年海外收入達204.5億元,也同比增長12.34%,占比同樣不低。
只不過,對比其他家電巨頭,海信家電全球化仍在投入期。以海爾智家為例,2024年上半年海外收入占比就已經超50%。
不過,正經社分析師認為,相比海信家電,在電視領域,海信可能在技術層面更加有自信,畢竟,產品力迭代才有加速的資本,以電視為例,從過去一年時間來看,海信推出了可折疊激光電視、8K激光電視、100英寸卷曲屏激光電視等多個“全球首款”,憑借畫質的升級以及產品形態的創新,滿足了用戶不同場景下超百英寸大屏觀影的需求,引領市場進入百英寸大屏無憂入戶時代。
總結下來,海信在海外的表明,整體處于增勢期,且海信家電與海信影像各自表現出了不同的成長軌跡,但總歸而言,中國的家電企業以及電視制造企業,都在持續出海,國外市場短兵相接,依然會是狹路相逢勇者勝的硬道理。
作為中國制造業的代表,海信無疑是一個巨頭,在競爭激烈、部分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海信家電和海信影像都需要從規模紅利轉變到效率紅利,實現真正的穿越生命周期。【《正經社》出品】
CEO·首席研究員|曹甲清·責編|唐衛平·編輯|杜海·百進·編務|安安·校對|然然
聲明:文中觀點僅供參考,勿作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喜歡文章的朋友請關注正經社,我們將持續進行價值發現與風險警示
轉載正經社任一原創文章,均須獲得授權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權信息,否則視為侵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