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父母的教育理念非常重視尊重孩子的。我們認為“尊重”才能讓孩子更自信,更具備自立自主能力,有利于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和穩定的家庭關系。
然而,隨著孩子們的長大,我們發現,尊重換來的結果似乎和我們想象的不太一樣。
![]()
朋友是一個非常重視平等和尊重的家長,從穿衣吃飯到興趣班選擇,事事征求孩子的意見,傾聽孩子的想法,然而最近卻陷入了“尊重”帶來的困擾中。
10歲的孩子越來越任性,凡事必須說的算,玩手機父母不同意,就大喊"你們不尊重我!",不想學習被父母批評,就大喊“不民主”。而且孩子也越來越自私,只想著自己,從來不管別人的感受。朋友無奈地承認:"我以為尊重會讓他更獨立,沒想到卻養出一個自私的小霸王。"
朋友并非個例。很多尊重孩子的父母發現:尊重不但沒有換來孩子的自立和成長,反而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不懂事,甚至開始挑釁父母的權威。
難道說尊重孩子是錯的嗎?
![]()
孩子在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吵到別人,家長不僅不制止孩子,還說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
吃飯的時候,孩子將喜歡吃的菜放在自己的面前,還不允許別人吃,家長認為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尊重并沒有錯,錯的是我們的尊重毫無邊界,沒有底線,讓孩子成為了霸道不講理,自私自利的人。
1、模糊界限,會讓孩子失去規則意識
很多家長都將無底線地退讓當成了尊重,結果換來了孩子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寸進尺。最終讓孩子失去規則意識,橫行霸道,刁蠻任性。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6歲前的孩子需要通過清晰的規則來建立安全感。如果父母一味"尊重"孩子的選擇,甚至允許他們打破基本規則,孩子會誤以為世界該圍著自己轉。比如,允許孩子因"不想起床"而逃學,他會認為規則可以隨意踐踏。這種教育下成長的孩子,進入學校或社會后,往往難以適應集體生活,甚至因缺乏邊界感而屢屢碰壁。
![]()
2、削弱抗挫力,變成"玻璃心"
孩子遇到難題就放棄,父母立刻說"不想做就算了";孩子與同伴沖突,家長馬上出面"維權"。
當妥協被當成尊重,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脆弱,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承受壓力的韌性。最終擁有一顆“玻璃心”。被過度"尊重"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因小事崩潰,職場中稍遇批評便認為"被針對"。
3、助長自我中心,忽視他人感受
當父母過度強調"你的感受最重要",孩子容易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例如,全家出游時,孩子因"不喜歡"而要求所有人更改行程;父母生病時,孩子仍吵鬧著要陪玩。這種單向的"尊重",實則是縱容孩子漠視他人的需求。孩子長大后,人際關系往往充滿矛盾,因為他們從未學會共情與妥協。
![]()
父母能在親子關系中意識到尊重的重要性是非常值得稱贊的,但真正的尊重并不是單向的,也不是放任,而是在引導中賦予孩子有限的自主權。
1、樹立權威
尊重不是對孩子低三下四,放任無底線,不是允許孩子對父母蠻橫無理,而是既給予溫暖支持,又保持清晰的規則。必須讓孩子明白父母對孩子尊重的真正含義,知道父母的界限在哪里。
2、理清"選擇權"與"決定權"
孩子畢竟是未成年人,再尊重也要有底線,也要讓孩子的行為保持在父母設定的框架內,千萬不能越界。
在有些事情上,父母決不能給孩子決定權,但是可以保留選擇權,既讓孩子感受到自主性,又明確了不可動搖的底線。
![]()
3、用"非暴力溝通"代替遷就
父母越遷就,孩子越得寸進尺,到最后孩子就會變得霸道蠻橫,一旦父母不能滿足自己,就認為父母不尊重自己,甚至對父母充滿怨恨。
當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不必強硬壓制,但也不能妥協。可采用"共情+堅定"的回應,既承認孩子的情緒,又堅持原則。
盧梭曾經說過:“你知道運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尊重孩子的本質,是幫助他們成長為能適應社會、尊重他人的獨立個體,而非將家庭變成無限包容的溫室。
![]()
父母的愛,應當像園丁修剪樹木——既給予陽光雨露,也敢于剪去歪枝。唯有在尊重與引導之間找到平衡,孩子才能真正學會自由與責任并存的智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