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每日吃進肚子里的食物——牛肉、水果和咖啡——是如何來到我們餐桌的?背后不僅是簡單的田間到餐桌的運輸和供應鏈,有很多顯性和隱形的力量在影響甚至決定我們食物的價格、品質、種類和消費食物的方式。我們的食物與農業,早已不是地方性的生產消費,而是處在一個巨大復雜的全球性流動體系里。在這個體系中,流動的不僅是大氣洋流帶來的極端天氣,也有資本、技術、知識、自然資源和人類本身。這些“流動”如何改變我們的食物,影響我們的飲食?
9月5-7日,食通社將舉辦一場為期兩天半的食農媒體工作坊,圍繞“流動的餐桌”這一主題,邀請記者、編輯、研究者和實踐者,從不同視角來分析我們的食農系統,回顧和評論優秀的食農報道。食通社希望通過這次工作坊與媒體人的交流,展開這張“流動的餐桌”,今后共同為公眾呈現出一幅完整的食農圖景。
工作坊將探討影響我們餐桌的四種“流動”:氣候變化、貿易、人與技術、以及話語和論述的流動。
作為一個聚焦食物與農業議題的交流平臺,食通社一直在觀察和記錄這些變化。從2023年我們舉辦首屆食農媒體工作坊以來,我們也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媒體也開始關注食農系統背后的暗流與變化,出現了越來越多呈現食農和氣候、環境、社會復雜關系的優秀報道,也讓我們得以從不同角度,窺見“流動的餐桌”背后的全貌。
在工作坊報名招募的最后一天,我們簡單匯總了過去兩年內圍繞四個“流動”的媒體作品,其中有食通社自己的文章,也有更多來自專業媒體人的深度報道,其中部分作者和記者也會在工作坊上和大家交流。歡迎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媒體人,趕在截止日期前報名參加。我們會在本周末前通知所有入選的伙伴。
![]()
氣候在變化,過去幾年頻繁經歷極端和反常天氣的中國人對此深有感觸。這其中,工業化農業帶來的排放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時,農業也是對氣候變化最敏感的行業。北方的干旱,不只是沒水澆麥子那么簡單,也可能會讓各地的葡萄園競爭聘請云南修穗女工;華北的夏季越來越濕潤,喜濕的芋頭和水稻會成為北方人民餐桌上的常態嗎;南方的荔枝去年絕收,今年豐收,但農民為什么好像都沒賺到錢?
當氣候變化正在著驅動作物與農業的改變,它也在挑戰著農人的極限。高溫、干旱、暴雨、洪澇,都將農人直接暴露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當極端天氣來臨,作物、田地和自身的生活都會被迫改變。不同地區的農民面臨的挑戰各不相同,他們是如何應對的?在氣候變化的影響下,各地農業在嘗試哪些適應方法?誰在探索新的可能?除了天氣,氣候變化還帶來了什么意想不到的后果?這一切,正是我們會在“氣候在流動”這一環節與大家討論的。
![]()
![]()
![]()
![]()
![]()
![]()
![]()
![]()
![]()
![]()
上海人熟悉的西瓜品種8424,可能是臺州的瓜農在江蘇種出來的;廣西和云南農田里,緬甸工人的身影也越來越常見;無人機飛手和大型農技手也像當代麥客一樣,在不同土地間瘋狂流轉。全國飛來飛去的云南女工、近期因強降雨遇難的山西采辣椒女工,中老年女性零工為什么總是在土地里奔波?更不用說城里人每天都會見到的無數外賣員。
在農業生產環節中,哪些工作最依賴流動的勞動力?他們從哪里來,又如何在每日的工作中改變我們的餐桌?這些龐大的勞動力群體,看似隱身于土地之間,卻默默支撐著我們餐桌的運轉。
技術也帶來了另一種人的流動:直播、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媒體也讓更多的農民和農產品出現在我們的手機上。這些新技術真的能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食物,讓農民得到更高的收益嗎?
通過持續報道,媒體能夠讓食農背后的隱形力量現身。
![]()
![]()
![]()
![]()
![]()
![]()
![]()
![]()
![]()
一盒國產牛奶要從農場走到餐桌,原料可能已經繞了整個世界一圈。物種遷徙不再只是偶然,今天的“原汁原味”“土生土長”,往往也帶著國外的影子。當城市里的消費者可以輕而易舉地吃到地球另一端的A果,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什么?這種“輕易獲取”的背后,又隱藏了多少難以想象的代價?藏區的牧民為什么管進口肉叫“假肉”,這些肉制品如何來到牧民的餐桌,又影響了他們的牧場?當農區的養殖戶也受到全球貿易的沖擊而在破產邊緣掙扎,背后到底是什么樣的政策在發揮作用?
農產品貿易,不僅把全球各地的食物帶來我們的餐桌,也是自然資源的大范圍流動,緊跟而來的是背后的權力對生產者和消費者的控制。弄清楚食物貿易背后的故事,我們不僅能看見經濟的脈動,環境的風險,還有不平等的權力結構。
![]()
![]()
![]()
![]()
![]()
![]()
![]()
![]()
![]()
“外賣大戰”真的讓你吃得更好嗎?平臺看似為消費者壓低價格,但低價的背后,誰在真正“買單”?是被暴雨和高溫輪流折磨的外賣員,還是做一單虧一單的餐廳老板?當餐廳拼命讓你打卡、寫好評時,一場關于差評和好評的生意悄然興起。
同樣,在農業新技術層出不窮的今天,哪些是真正的科技進步,哪些只是噱頭和后患?從羽衣甘藍到皺葉菜,誰在塑造我們的健康焦慮?消費者是否也被資本“做局”?企業的“綠色”公關和環保話語,有多少是真正的解決方案,又有多少只是修辭甚至掩蓋真相的幌子?
為什么我們在各個媒體微信上看到的深度農業文章,常常有軟文的嫌疑?普通讀者如何分辨正常的新聞報道和收費的廣告宣傳?
什么樣的力量在爭奪“營養健康”和“可持續農業”的話語權?記者不昧著良心寫軟文,可能嗎?
我們將邀請學者、(前)企業公關和媒體人一起探討這些話題。
![]()
![]()
![]()
![]()
![]()
![]()
![]()
![]()
![]()
以上只是過去兩年國內深度食農報道的鳳毛麟角,希望能激發大家對于食農報道的想象。
9月5日-7日,我們將邀請食農領域的專家、長期報道食農、環境的媒體人來分享他們的經驗,包括上述作品的部分作者,也鼓勵工作坊成員分享他們的觀察,交流報道中的困惑。歡迎關注食物、農業、環境、社會公正與敘事的媒體人報名食通社2025年“流動的餐桌”食農媒體工作坊,一起交流。
- 關于本次工作坊 -
- 時 間 -
2025年9月5-7日
其中5-6日為正式工作坊,必須全程參加
7日為半天參訪,可選擇參加
- 地 點 -
北京朝陽區國貿大望路區域
*具體地址會通知入選者
- 人 數 -
30人
- 費 用 -
*包括工作坊期間由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提供的零廢棄生態小農午餐。工作坊還會為6-8位外地伙伴報銷往返北京的交通和在京期間的3晚住宿。
- 報 名 方 式 -
填表報名
![]()
- 報 名 截 止 日 期 -
2025年8月26日23:59
我們會在8月29日前通知入選伙伴
期待在工作坊中和大家交流
工作坊特邀策劃:熊阿姨
海報:Z X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