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達(dá)子
本文共2000字,閱讀時長大約5分鐘
前言
昨天我們聊了東晉到南北朝的亂與變,那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這段亂中求變的歷史里,那些鮮活的人,老達(dá)子精選了那個時代背景下人物實力排行榜前10名,分別詳細(xì)地跟大家來聊一聊,由于篇幅有限,所以每次只能分享一位,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老達(dá)子心里的NO1。
在老達(dá)子心里,位列東晉到南北朝人物實力排行榜第一名的是謝安。
![]()
前面文章里說了,東晉到南北朝是一個孕育的時代,而謝安,就是那個蹲在泥土旁小心護(hù)著種子不被暴雨打爛的人。
他不是天生的英雄
20歲那年,瑯琊王氏的王導(dǎo)親自上門請他做官,他去建康當(dāng)了一個月的著作郎,就偷偷跑回了東山(今浙江上虞)。理由很簡單:“每天對著公文紙,不如看山尖的云飄得自在。”
30歲時,朝廷又召他當(dāng)尚書郎,他干脆躲到會稽的深山里,和王羲之一起寫《蘭亭集序》的草稿,跟支道林(東晉名僧)辯論玄理,連家里人催他出仕,他都笑著指院子里的桃樹:“你看這桃花開得好好的,為什么要摘下來插在花瓶里?”
但命運從不會讓桃花源存在太久。
公元 359 年,謝安的弟弟謝萬北伐前燕,結(jié)果因為太驕傲,行軍時還坐著轎子吟詩,導(dǎo)致軍隊潰散,謝萬自己騎著馬逃回建康。謝家畢竟是陳郡謝氏,東晉頂級士族的臉,全被謝萬丟光了。
![]()
那天,謝安站在東山的山腳下,望著建康的方向,摸了摸已經(jīng)發(fā)白的胡須。他知道,自己不能再躲了。士族的地位,是要靠人撐的,謝家的子弟,不能讓別人指著鼻子說 “只會清談”。
這一年,41 歲的謝安終于出山,從此就有了東山再起的成語。
謝安的厲害,不是會帶兵打仗,而是會擺平事兒
東晉的朝堂像個士族茶館:瑯琊王氏、潁川庾氏、龍亢桓氏,個個都想搶話語權(quán),皇帝反而像個擺設(shè)。謝安當(dāng)上宰相后,沒搞打壓異己那套,反而像個和事佬:
王坦之(王氏子弟)跟他意見不合,他就請王坦之一起寫《孝經(jīng)注》,用學(xué)術(shù)交流化解矛盾。
桓溫(桓氏權(quán)臣)想篡位,埋伏士兵要殺他,他慢悠悠說:“桓公啊,諸侯有道是守四鄰,您怎么在墻后藏士兵呢?”
桓溫只好笑著撤了兵 —— 謝安的 “從容”,比劍還管用。
真正讓謝安成為歷史坐標(biāo)的,是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
前秦苻堅帶著八十萬大軍(實際約 25 萬)南下,喊著投鞭斷流的口號,要把東晉變成自己的牧場。建康城亂成了一鍋粥:有人打包行李要逃到交州(今越南),有人建議向苻堅稱臣,連皇帝司馬曜都哭著問謝安:“怎么辦?”
謝安卻是一副云淡風(fēng)輕的樣子,他任命侄子謝玄為前鋒,帶著八萬北府兵迎戰(zhàn),自己則在府里和客人下圍棋。開戰(zhàn)前,謝玄緊張得手心出汗,來找他問計策,謝安只說:“我已經(jīng)安排好了,你去就行。” 然后繼續(xù)落子。
![]()
等到捷報傳來——“北府兵渡淝水,苻堅中箭,前秦軍崩潰”——謝安看了一眼信,把它輕輕放在一邊,繼續(xù)下棋。客人問:“戰(zhàn)況怎么樣?” 他輕描淡寫:“孩子們打勝了。”
等客人走了,謝安才忍不住跳起來,木屐的齒撞在門檻上斷了,他都沒發(fā)現(xiàn)。原來他的從容,是裝給所有人看的,他的不慌,是怕自己一亂,整個東晉就亂了。
淝水之戰(zhàn)的勝利,不是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跡,而是文明的守城戰(zhàn)。
如果輸了,苻堅會把北方的游牧文化強行搬到江南:建康的瓦舍會變成馬場,《蘭亭集序》的草稿會被當(dāng)柴燒,連江南的稻種都會被換成牧草。
謝安守住的不是一座城,而是永嘉南渡以來,北方士族搬來的文化火種。后來王羲之的書法能傳下來,陶淵明能安心種菊花,都是因為謝安給他們留了一片太平地。
謝安的聰明,還在于懂進(jìn)退
淝水之戰(zhàn)后,他的威望達(dá)到頂峰,連民間都在傳“謝公不出,如蒼生何”。
于是,晉孝武帝開始猜忌他,畢竟功高震主是每個權(quán)臣的宿命。謝安沒有反抗,反而主動請求去廣陵(今揚州)鎮(zhèn)守,遠(yuǎn)離建康的權(quán)力中心。
他在廣陵建了一座新城,每天站在城樓上看長江的浪花,寫“豈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的詩,像當(dāng)年在東山一樣。
公元385年,謝安病逝,享年66歲。
建康的百姓自發(fā)涌上街頭,有人舉著他寫的書法草稿,有人捧著他種的菊花,連賣胡餅的小販都哭著說:“謝公在時,我們能安心賣餅;謝公走了,不知道以后會不會又要逃荒。”
謝安不是完美的人:他也會在深夜翻謝萬的北伐奏疏,嘆氣“這個弟弟太不懂事”;他也會在被皇帝猜忌時,對著鏡子摸自己的白發(fā),說 “老了,該退了”。
但他的不完美,恰恰讓他成為最鮮活的人—— 他像我們身邊的長輩,會躲懶,會委屈,卻在關(guān)鍵時刻,愿意站出來,給大家撐一把傘。
老達(dá)子說
李白寫“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夸的不是他的軍事才能,是他在混亂里保持清醒的能力,是他用從容守護(hù)文明的堅守。東晉到南北朝的亂,正是因為有謝安這樣的人,才沒有變成文明的廢墟。
謝安的故事,其實是那個時代最動人的注腳:所謂英雄,不是天生要當(dāng)救世主,而是在不得不站出來的時候,愿意放下自己的桃花源,去給別人造一個桃花源。
而這,恰恰是東晉到南北朝最珍貴的 “生長力”—— 混亂從不是終點,只要有人愿意 “撐傘”,文明的種子,總會發(fā)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