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贏才是最好的粘合劑
文/林書
編輯/劉宇翔
你覺得華為最愛哪個“車界養子”?
當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一位華為員工,他毫不猶豫地說,“問界”。理由是,“它(賽力斯)最配合”。
是的,在我們走訪中也發現,賽力斯確實對華為有別樣的感情,就連車間里掛的標語寫得也是滿滿的對華為感恩之意。這并不奇怪,在合作前,2020 年賽力斯銷量 16.3 萬輛,新能源車銷售乏力,燃油車業務萎縮,虧損 13.8 億元。與華為合作后,2024 年問界系列銷量 49.7 萬輛,公司凈利潤 59.46 億元。
正因為如此,即使華為并未持有賽力斯的股份,外界依然把問界與“華為車”劃等號。
上周,我在北京藍色港灣展廳內,看到智界S7與問界M8并肩陳列,前面碩大的HUAWAI標識,面對同樣的“界”字品牌,匆匆而過的消費者們很可能將兩款產品直接等同于華為出品,卻鮮少意識到,它們背后分別站著奇瑞與賽力斯兩位“生母”。
和賽力斯一樣,智界的“生母”也從集團里“出閣”了。前段時間,華為與奇瑞在深圳簽署智界品牌戰略2.0合作協議,根據協議,成立的獨立法人實體“安徽智界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由奇瑞汽車 100% 持股,開展產品研發、生產制造、銷售服務等全流程業務,將從此前與華為的深度合作模式,逐步向更加市場化、獨立化的運營結構過渡。
根據分工,華為將全面主導智界的產品定義、銷售渠道及售后服務,奇瑞則專注于生產制造與供應鏈管理,雙方形成“華為管市場、奇瑞保生產”的分工模式。
可以說,這大體又是復制“賽力斯模式”,畢竟,這條路已經證明行之有效,而在奇瑞體系內孵化智界,被證明存在種種貌合神離各有心機,索性,就直接復制“賽力斯模式”,一方出錢,一方出力,華為有機會在中檔車市場復制一個奇跡,而奇瑞最起碼有財務上的收益。
01
眾所周知,華為的鴻蒙智行一共有五“界”,分別是與賽力斯合作的問界、北汽合作的享界、江淮合作的尊界、上汽合作的尚界,以及與奇瑞合作的智界,從主流到高端、家用到豪華的全產品線覆蓋。
在華為智選車定位里,問界/尊界被華為明確押注在高端市場,它們被定位為用來與特斯拉正面競爭,甚至對標老牌豪車,可以說就是華為智駕的“門面擔當”。
尤其尊界S800以百萬元級定價,打破國產豪華車價格天花板,新車發布后雖然一度鬧出過輿論風波,但鑒于華為在中年高端客戶群的影響力,即使有波折但不能說就沒有機會。
在高端市場強勢出擊之時,在跑量最多的中端車型里,華為也急需一個更有競爭力的品牌,以抗衡競爭者,擔子就落在了智界頭上。
有趣的是,奇瑞旗下原來也有五大品牌矩陣:奇瑞、捷途、星途、iCAR和智界,形成覆蓋主流、旅行、豪華、年輕電動與高端智能的全方位市場布局。
但和當年的賽力斯不同,奇瑞集團在過去五年里依靠燃油與出口的強勁現金流,實現了營收與利潤的雙位數復合增長。2024 年,奇瑞連續21 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1-8月海外銷量超3.5萬輛,在中東和東歐掀起熱潮。
然而,在新能源板塊雖起步較晚,一直是奇瑞的一大短板,今年7月,奇瑞集團總銷量22.4 萬輛,新能源只占29%,而比亞迪、極氪早已100% 或近100% 新能源化。
未獨立前,智界在奇瑞體系內部還有個競爭者,那就是星紀元。
其實智界早在2022年前就立項,內部代號為“EH事業部”,奇瑞CTO高新華親自掛帥,投入數千名工程師和數十億資金。據媒體報道,華為派出了超過800人次的團隊與奇瑞聯合辦公,從產品開發、智能駕駛解決方案、品控管理等領域,都深入介入。到了2024年一季度,奇瑞將EH事業部升級為獨立事業部,采用獨立核算、自主經營模式,由奇瑞控股集團董事長尹同躍親自負責其戰略規劃。與此同時,華為仍提供技術支持,并組建專門團隊負責銷售、交付和服務。
不得不說,奇瑞還是非常重視智界的,華為也是相當投入的。
可以佐證的是,2023年11月28日,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智界S7作為華為與奇瑞合作的首款車型高調亮相,由余承東親自發布,一經推出首日大定訂單突破5000臺,可謂高光開場。
但其后的走勢就出現了波折,先是因奇瑞工廠產能爬坡緩慢,交付延遲,導致用戶不滿,雖然當時智界官方稱,奇瑞的新工廠規劃年產能是50萬輛,產能爬坡需要3-4個月的時間,導致產能跟不上。但外界更傾向于質疑華為與奇瑞的合作不順利,彼時還有消息稱,智界S7所使用的芯片由華為自研,全新的座艙芯片存在產能跟不上的問題。
更勁爆的消息是認為奇瑞將產能用于保障星途星紀元ES的生產,智界S7成為“親疏有別”的犧牲品。
這些傳聞逼得奇瑞官方不得不澄清雙方合作順利,并表示加速資源投入。
02
可能一年多前的那場風波,隨著智界的獨立,最終劃了句號。很可能,也是那件事促使奇瑞選擇了將智界獨立。
據媒體報道,奇瑞已將智界列為“第一優先戰略項目”,內部資源向智界傾斜,甚至暫停了原星紀元E08MPV項目,該項目團隊已并入智界。
此次合作模式的迭代,就成了奇瑞全資控股、以智界為載體、由華為全面主導產品定義、資源分配的模式——將“智選車”的底層邏輯推至臺前:傳統車企將“小兒子”交由華為調教,華為則通過資源分級、功能分層與品牌賦能,形成覆蓋各個檔位的品牌/車型梯隊。
華為在同一套ADS 3.0 體系內同時服務問界、智界、享界、尊界、尚界五個品牌,但核心資源——Orin-X 芯片、激光雷達、云端訓練GPU 時數——均為定量配給。根據定位、價格檔次,華為做了優先級劃分。
以2025 年第25 周數據為例,問界M9 高階智駕包(含城區NCA+代客泊車)已獲得單周1,800 塊Orin-X(508 TOPS)芯片配額,而同期智界R7 僅獲420 塊Orin-X(128 TOPS)配額,且激光雷達由192 線降規為96 線。
更為直觀的是云端算力:問界車隊每周可調用4.2 EFLOPS 訓練資源,智界僅0.8 EFLOPS,導致相同功能(如窄路通行)的訓練迭代周期被拉長3.2 倍,OTA 推送節奏被迫錯峰。
資源配給的硬約束,使得智界在眾多“界”字品牌中,天然成為ADS 3.0體系內的“次級版本”。而這樣的分配不均,使得奇瑞與華為在智界品牌未來上分歧。
按華為在車圈的布局,智界被定位為中端/大眾化品牌,而奇瑞對智界的未來發展應該是有著不同的期許。奇瑞幾十年都是靠大規模產能和性價比活下來的,基因里寫著“零部件可靠、供應鏈穩定、售后成本可控”,但一直欠缺超級明星產品,以及品牌力。奇瑞非常希望能在高端市場取得突破,與華為第一階段合作之時,由CTO 掛帥,甚至由尹同躍親自負責戰略規劃,不能說沒有學習華為,為未來向智能化、高端化攀登的想法。
也就是說,智界在華為的布局里是定在中檔定位,技術、資源、算力要次一級。但在奇瑞那,它是希望在華為幫助下,建立智駕體系,打響品牌后,有機會向更更高階的市場嘗試。華為是借雞生蛋,奇瑞暗藏著借腹養子的意圖。
我這一猜想,在媒體報道中得到了些側面的印證,據業內人士向南都記者說,“當初奇瑞與華為聯手智界,希望華為開放部分智駕代碼以提升自身研發能力,但并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從而引發技術控制權之爭。而在合作模式上也有明顯分歧,華為希望復制問界模式,深度主導產品定義與營銷,但奇瑞作為年銷量已超過260萬輛的頭部車企,并不愿完全讓出主導權也屬正常。”
雖然是大車企,但坦率說,在與華為的合作中,奇瑞是缺乏議價能力的,在市場、技術層面只能被動接受。畢竟,從雙方的籌碼來看,奇瑞最硬的底牌是“造車資質+工廠+工人”,可這三張牌在新能源時代并不稀缺。
華為要找代工方或者合作車企,不止奇瑞一家:賽力斯、長安、北汽都能配合。但奇瑞如果要找“智能化大腦”,國內幾乎沒有第二個能和華為媲美的選項。
在這場不對等的合作中,華為用較少的技術投入,靠智界這樣中端走量車型搶占了市場。而奇瑞名義上是整車企業,但是從華為那卻拿不到關鍵源代碼、原始數據及OTA更新的控制權。
但智界獨立后,就變成了兩家“合伙做生意”。按照協議,雙方計劃未來三年投入超百億元研發資金,研發團隊規模擴充至5000人,重點推進智能駕駛、三電系統等核心技術突破,并通過產銷服一體化獨立運營提升市場響應效率。華為與奇瑞將在上海、深圳設立雙造型中心,并在蕪湖建設“松山湖”羅蘭小鎮研發中心。
智界也將接入鴻蒙智行的銷售網絡,包括覆蓋全國的體驗中心和服務網點,智界2.0階段將重點拓展一二線城市核心商圈。
技術層面,獨立后的智界將首發華為“巨鯨”800V高壓電池平臺、滿血途靈底盤系統及ADS4.0智能駕駛系統,其中ADS4.0新增后向高精度固態激光雷達和4D毫米波雷達。
就連智界超級工廠也將全面引入華為質量管控標準,沖壓、焊接、涂裝工序實現100%自動化,整裝環節質量參數100%數字化追溯,生產效率提升至每分鐘下線一臺新車。
在新能源車這個棋局里,華為調整了棋子。對這個安排,雙方應該暫時都挺滿意的。
03
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后,華為急需在中端市場取得突破。而在這個市場里,特斯拉麾下的Model 3/Y 就像兩把尖刀,刀刀砍在20-50 萬最大的市場,壓根不需要什么“內部賽馬”,因為全世界都是它的賽馬場,所有車同一套傳感器、同一套芯片,OTA一次即可把全球幾百萬輛車變成“數據采集器”。
對于智駕來說,單品牌或多品牌只是渠道策略,決勝的關鍵,則是垂直整合帶來的數據規模化效應。
此前,由于各個“界”有各自的生母,華為缺乏軟硬件整合能力,品牌間往往因傳感器規格、芯片算力、軟件版本各不相同,數據格式難以對齊,合攏訓練要先做“對齊”工程,時間成本陡增。并且,軟硬件規格上的不一致,往往會使算法很難吃到跨品牌的全部數據,數據復用效率打折扣。
而華為的智選車模式,也面臨著有著垂直一體整合能力的比亞迪的壓力。2024 年全年,比亞迪高端+中端智駕車型(含漢、唐、騰勢、仰望)銷量168 萬輛。此外,吉利銀河+極氪55 萬輛,理想37.6 萬輛;華為全部“界”加一起僅48 萬輛,仍排在比亞迪、吉利之后。
城區NOA 滲透率方面,第三方統計2025Q1 特斯拉FSD 訂閱已覆蓋其國內交付量61%,而華為高階包(含城區NOA)裝機率僅38%,且70% 集中在問界M9 這一單一車型。
這說明,華為確實跑出了一條高端產品線(問界),但總量并沒有壓倒對手,真正撐起數據飛輪和輿論聲量的仍是問界M9 這一單點爆品。
更重要的是,智駕領域現在已經進入了搶時間窗口的階段——特斯拉、小鵬等對手都在爭奪“全國、全場景”的落地速度。
在這樣的階段,切入中端市場,靠跑量增大數據規模,進而促進算法快速迭代,已經成了一種大勢所趨。
比亞迪2025 年把“天神之眼”下放10 萬級市場,小鵬XNGP 也在20 萬區間鋪貨,Momenta 則用15 萬級廣汽埃安跑量;別人都在用低價車把數據口子撕得更大,如果華為還守著25 萬以上高端池子,長尾場景數據缺口會越拉越大。
就國內而言,高端市場容量已十分有限,靠問界這些少數車型,數據量難以喂飽ADS迭代。
2024 年全年中國市場50 萬元以上乘用車總容量約32 萬輛,其中問界M9 單一車型即交付15.1 萬輛,市占率接近47%,即便問界在高端市場一家獨大,其數據體量也已觸及該細分市場的物理上限。
在與華為合作的眾多車企中,像賽力斯(問界、尊界)這樣的小廠,幾乎把命押在華為上,愿意全力配合,敢用最新的智駕方案。而奇瑞(智界)這類大廠,也有自己的規劃和打算。
這種訴求差異,導致華為智駕沒辦法做到“統一迭代”,每條線的技術進度、版本都不同步。如果華為還延續過去的布局,與不同車企反復拉扯,就很難形成真正的合力,在競爭上,外部對手只要盯著其中一個脆弱環節,就能把整個“養子軍團”的名聲拖下水。
畢竟,為在消費者眼里,“問界、智界、尊界”再怎么分,本質上就是“華為車”。所以,其他“界”,在問界、智界之后,也可能采取這種獨立經營、華為“監制”的模式。
但這種合作模式,也并非沒有裂痕的可能性。華為是救了賽力斯一命,所以賽力斯感恩,但其他車企的實力、處境與賽力斯不同,有些車企的“自尊心”要更強。
當下奇瑞與華為的新合作中,奇瑞雖然百分百控股,且負責生產制造與供應鏈管理,但產品定義、銷售渠道、售后體系這些最值錢的環節,卻由華為全面主導。這種股權與經營權的完全倒掛,不是不可能成為二者再次分家潛在導火索。
這就考驗雙方的誠意,以及能否取得市場突破了,畢竟,贏才是最好的粘合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