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作為跨越水面或空間的特殊建筑物,人們對橋梁并不陌生,守著浪濤疊錦的松花江,吉林市民對橋梁自是再熟悉不過,更不消說城市建設中早就有了天橋、立交橋等橋梁方便著出行。
其實除了便利交通的屬性,橋梁還是公園中常見的人文景觀,其形式多樣,有直橋、曲橋(如九曲橋)、拱橋、亭橋、廊橋等多種形式,這些橋梁與周邊的花木、亭榭、山石呼應,構成“小橋流水”的詩意場景,引導游人駐足觀賞、拍照留念,一如宋代詩人歐陽修所詠嘆的“波光柳色碧溟漾,曲渚斜橋畫舸通”那樣,成為詩情畫意里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在吉林市的公園造景實踐中,石拱橋最常出現,它能跨越園內的溪流、湖泊或溝壑,方便游人行進之際,串聯起分散的步道與景觀區域,提升游園的便捷性;石拱橋材質堅固、承載能力穩定,可長期承受行人往來,且石材耐水耐腐,維護成本較低,適合公園的戶外環境;石拱橋弧形橋身與水面形成“橋影成圓”的經典景致,搭配欄板、望柱等細節雕刻,承載著傳統園林意境,既能豐富園林的層次感,又利于增強公園的美學氛圍。
![]()
在吉林市公園所建的石拱橋中,當屬北山公園門前的臥波橋和橫跨東峰西峰的攬轡橋最為有名。吉林北山公園素來以湖光山色聞名遐邇,山下有史前松花江舊河道形成的殘跡湖泊。為登山拜廟方便,1929年在早期一座很窄的帶欄桿小橋基礎上,原址興建了一座跨湖鐵筋橋梁,名曰臥波橋。1999年,吉林市北山公園山門位置進行綜合改造升級,具有70年歷史的臥波橋被拆除,原址重建了82米長,16米寬的九孔石拱新橋。據說此橋筑有99條盤龍,暗合“九龍山之數”。
![]()
如長虹一般跨越東、西峰的攬轡橋興建于1932—1935年,是當時偽滿施行所謂“大都邑計劃”,建設觀光城市的重要措施。傳聞此橋興建后,遺老寶熙為溥儀講述康熙帝東巡吉林,提到康熙帝曾在北山之巔攬轡四顧,贊嘆吉林風光“四山屏立,江城如畫”,溥儀遂為此橋定名“攬轡橋”。該橋因拱形橋身,常被市民據特征俗稱為羅鍋橋。另外在北山腳下的人民廣場上后建了一座石拱橋,雖精美,卻沒有前兩座橋的影響大。
![]()
在龍潭區土城子附近的江北公園內,也有大小兩座石拱橋。江北公園始建于1962年,原為龍潭區苗圃,1964年在園內開掘人工湖,之后又有數次修擴,1975年后,終有了如今這一池碧水。園內兩座石拱橋相距不遠,較大的一座為敞肩圓弧單拱,即大拱肩上還有小拱;小拱橋則只有單拱,沒有小拱。兩座拱橋與湖水、島嶼、綠植相映成趣,尤其是大拱橋頭還有“雁橋秋影”刻石一塊,更是平添了一種意境之美。
![]()
![]()
除上述石拱橋之外,在興建于上世紀九十年代豐滿區濱江公園內,有一座三拱石橋。在玄天嶺文化公園的玄天圣境、眾妙之門牌坊前也建有數座單拱石橋。至于吉林烏拉公園內的拱橋,即便使用了混凝土之類的建材,造型畢竟為木拱橋之態,故不在本文考量之列。
作為公園內的特殊景物,若您還知道吉林市有哪些公園內的石拱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
特別鳴謝邴赫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