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江在銅仁有大小之分,而小江之上橫跨著一座侗族風格的單孔多層的人行天橋,一度引起當時身在中南門老街航拍的我的注意和好奇,于是在連續詢問過路邊的幾位當地人后,雖然知悉了一些相關情況,最終還是專門跑到橋的兩頭去分別打了個卡。
![]()
![]()
這座“興市橋”其實地處碧江區的市中心地帶,西接大江坪路(原客車站),東南邊則是公園路及原市政府所在地。它全長約200米,橋面寬12米,采用的是紅墻青瓦的侗族傳統設計,外觀與碧水白拱相映成趣,算是這里最引人矚目又確實最具民族特色的地標建筑。
![]()
因為橋身“隱藏”著三層商業鋪面,當我身臨其境后,才發現這里果然“橋如其名”,是個匯聚著各種工藝品、草藥、美食和攝影服務的“水上集市”。
![]()
![]()
可能是我來的時間有點過早了,所以在橋中間來來回回的市民游客數量并不多,大部分店鋪也還沒開門營業,而這也是我沒有繼續深入的原因。
![]()
![]()
由于橋體的確略顯巍峨壯觀,自然就跟四周的高樓、兩岸的綠樹融合成“有水、有橋、有大廈”的相當精美的城市畫面。興市橋除了兼具交通、商業與觀景等多種功能于一體外,還完美體現了侗族建筑藝術與現代城市功能的融合,是銅仁“智慧馬拉松賽道”和“親水美景”城市名片的一部分。?
![]()
![]()
讓我感到意外的是,興市橋的“年齡”并不大,參閱相關資料:“該橋始建于1992年5月,同年10月竣工,最初為鋼筋混凝土人行橋,旨在縮短東城環西路與西城大慶路之間的通行距離。2009年,為提升旅游基礎設施,銅仁市啟動擴建工程,將其改造為侗族風格的風雨橋,總投資3000萬元,于2010年8月完工”。?
![]()
圖文原創:阿陸,喜歡這篇文章的朋友請多多留言,歡迎轉發、分享、內容指正、評論、關注和贊賞,希望媒體或個體尊重原創,非本人允許不得轉載!歡迎有正義感的網友讀者看見“盜版”向內容平臺舉報和投訴。需要實景照片和視頻素材可約,本人獨家提供DD代游、代拍、代打卡服務,歡迎洽談,附贈所有拍攝素材。
![]()
![]()
據說它不僅僅承載銅仁的城市記憶與文化符號,橋頭橋邊還是銅仁市民和外地游客的休閑聚集地,所以很明顯,興市橋早就成為銅仁“橋文化”的代表之作,更是當地?攝影家們采風的“網紅打卡點”。個人覺得如果你到銅仁旅游又剛好住在市區,那么中南門的老街和這座興市橋,都是非常值得一游的去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