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銳營演武廳北側石橋,曾是皇帝自香山靜宜園駕臨演武廳檢閱健銳營的必經之地。近日,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劉衛東發現,在這座清代石橋上刻有“下山小隊坂”5個繁體字,這道隱于石欄修補處的暗痕,進一步印證了北平淪陷時期日軍在此駐扎的塵封往事。
![]()
打開百度APP暢享高清圖片
團城演武廳北側石橋
健銳營演武廳亦稱團城演武廳,是一處集城池、殿宇、亭臺、校場于一體的清代武備建筑群。橫跨于團城北側河道上的三孔石橋,為花崗巖砌筑,橋面東西兩側立石欄板。正如劉衛東所指,在西側靠南一塊修補過的欄板上,確有豎向題刻、橫向擺放的“下山小隊坂”5個字,刻字面寬45厘米、高10厘米。
劉衛東表示,該題刻是他在現場考察時偶然發現的。他分析認為,健銳營演武廳可能曾有某軍事單位駐扎,“下山”或為該小隊指揮官的姓氏,而“坂”在日語中意為坡地。北青報記者注意到,石橋與團城之間確實存在一段坡道,但目前石橋的現場介紹中,并未對此日文刻字作出說明。
為調查這段題刻的來歷,北青報記者查閱《志喻金湯:健銳營演武廳文物史跡圖志》了解到,健銳營演武廳初建于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始稱香山健銳營,這里駐扎著皇帝親督的八旗特種部隊健銳云梯營,亦是周邊八旗諸營的演習場所。辛亥革命后,隨著清帝退位,健銳營逐漸瓦解。1915年,中央農事試驗場租用原健銳營八旗校場,改建為西山果園。北平淪陷期間,該校場被侵華日軍占為“華北農事試驗場”的一部分,1949年后由北京市農場局接管,隸屬于巨山農場。1988年,市政府研究決定團城演武廳由農場局移交市文物局管理保護。這片演武場歷經帝制崩塌、農事試驗、日據之痛,終在2006年升格全國重點文保單位,定名“健銳營演武廳”。
![]()
石橋上的刻字
劉衛東進一步指出,從刻工風格來看,該處刻字并非出自專業匠人之手,但鐫刻認真、字形規整、大小均勻。根據文字的排列方向推測,這些字跡并非直接在石橋現場鐫刻。此段刻文內容與史料記載形成互證,進一步確認了日軍在占領北平期間于此地活動的史實。他強調說,在北京地區的長城建筑、山區巖石上,多有侵華日軍的刻字遺存,證明日軍有刻字記功、炫耀武力占領的癖好,健銳營演武廳石橋上這道深嵌于石骨的刻痕,很可能是侵略者留下的罪證、民族記憶的警示碑,應當加以保護與研究,讓橋欄銘文繼續訴說歷史真相。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崔毅飛
編輯/李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