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悠悠長河中,金飾始終憑借其獨特的璀璨光芒,承載著人類對美的執著追求。中國古代金飾起源于夏商時期,一直傳承至清朝,在不同時期皆呈現出各異的風貌。
![]()
在“人間鏡像——廣州漢晉墓葬的生命敘事”展覽中,廣州晉代墓葬出土的幾件金飾,造型簡約質樸。盡管時光已流轉千年,我們仍能從中探尋到它們所處時代所承載的歷史往事。
東漢末年以及西晉永嘉年間,中原地區戰亂頻仍,中原士族紛紛選擇南渡。自東晉起,嶺南地區社會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隨著中原士族的到來,他們的生活習慣也一并傳入,其喪葬模式亦從厚葬逐漸向薄葬轉變。陪葬品隨之趨于簡化,大量的陪葬玉飾被小巧的金飾所替代。由此可見,金飾不僅是晉代貴族的重要飾物,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這一時期的金飾通過加熱、錘煉等工藝將黃金制成金絲,進而成型。透過這些千年遺珍,我們仿若能觸摸到那個動蕩且多元的時代,感受到金飾背后所蘊藏的生命故事與文化記憶。
![]()
這支折股金發釵,向我們娓娓道來晉代女子妝發的故事。這一時期,女子的發式造型以高、大為尚。《晉書》記載:“太元之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用發既多,不可恒戴,乃先于木及籠上裝之,名曰假髻,或曰假頭。至于貧家不能自辦,自號無頭,就人借頭。”于是,假髻開始被廣泛使用。
![]()
圖片來自網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假髻當屬“蔽髻”,不過只有命婦才有資格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不得僭越佩戴。當時,人們可通過發髻的高低以及所佩戴的飾品,判斷一個人的地位高低。
然而,繁復華麗的高發髻容易松散。為了更好地固定和支撐發髻,同時裝飾后部發髻,讓真發與假髻自然銜接,人們更傾向于使用中長發釵。
折股型是兩漢至南北朝時期金屬發釵中最為常見的形制之一。金釵表面光滑無紋飾,制作時,取一根金屬絲對折,彎成近似倒“U”字形。折股金發釵直接插在貴族女性的發髻上,連接真發與假髻,既能固定假髻,又能起到裝飾作用。
![]()
金釵
從目前的考古發現來看,晉代墓葬出土的大多是小件金飾。特別是在中國南方地區,出土了大量金環。這些金環,有的是戴在手上的指環,有的可能是衣物或首飾上的飾件。
![]()
金環
在當時,指環是男女之間用以定情的信物。金指環在那時不僅是常見的日常裝飾品,更蘊含著深刻的情感寓意。據史料記載,指環常被當作定情信物,象征著忠貞與承諾。
![]()
金指環
例如,梁武帝在納丁氏為貴嬪時,就以金環作為信物。這些小巧玲瓏、制作精美的金飾,不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情感的寄托。
在那個戰亂不斷的年代,人們把對安定生活的憧憬與真摯的情感,都寄托在這一個個精致的物件之中。金指環戴在指尖,恰似承諾鐫刻于心上,環環相扣,情意永不消逝。
![]()
金小狗
展覽中的這件金質小狗造型精巧,憨態可掬,形制別具一格,在嶺南漢晉墓葬中極為少見。小狗身上縱橫分布著穿孔,似乎是用于釘結在某件器物上的飾品。此外,小狗身上鏤刻的線紋已被磨得光滑,應當是物主經常佩戴所致,由此可見它是物主生前的珍愛之物。
這些留存千年的晉代金飾,雖造型小巧,簡約但不簡單,別具韻味。在流金歲月中,它們堪稱最具“保值”屬性的珍品!讓我們能夠洞察古人在動蕩時局里對美的執著追求與對情的悉心珍視。它們雖默默無聲,卻講述著一段段深情動人的故事,綻放著永不磨滅的情感光芒。
參考文章
《中國古代金飾文化板塊論》楊伯達
《金珰、步搖冠耀首——鮮卑與東晉南朝的金銀器》楊海濤
撰稿 | 劉穎穎
美編 | 謝佳璇
校對 | 鄧穎瑜
審校 | 劉穎穎
審核 | 朱曉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