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所有的分裂和抗拒才是最高的道德。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圍繞 “覺察”、“超越二元對立” 和 “破除思維局限” 展開,指向一種深刻的內心轉變,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洞察和接納。
這里的“否定”并非是指否定現(xiàn)象的存在、或另一種形式的抗拒。而是一種徹底的洞察和超越,即看到分裂和抗拒的本質及其虛幻性,從而自然而然地不再陷入這種模式。
![]()
當這種否定發(fā)生時,心靈就不再制造分裂和抗拒。
這里的“分裂”,既包括外在的對立(如階級、情境等),更指向人們內心的分裂,即人們基于二元對立的思維(你我、好壞、得失等)構建的慣性認知模式。
這種分裂源于人類對 “自我” 和“外境‘的執(zhí)著,而思想制造了所有的對立。思想本身即是分裂的工具,它通過比較、評判和心理時間感(過去和未來)制造了這些分裂。
![]()
而抗拒是分裂的必然產物。為了維護自我認同,人們時常會將事物標簽化、對立化,從而人為制造自我沖突和內耗。
例如,對于不符合自我的預期的情境或事物、內心不喜歡的感受(如痛苦、恐懼、無聊等)產生抗拒,試圖排斥、否定、逃避或改變它。
分裂和抗拒不僅是人們痛苦和沖突的核心根源,更是人們覺醒的最大阻礙。心性本自圓滿,但被思想所制造的分裂和抗拒、所引發(fā)的妄念所遮蔽。
![]()
這里的 “道德” 并非是指傳統(tǒng)意義上的倫理規(guī)范,而是一種基于 “完整覺察” 的存在狀態(tài)和智慧。源于對思維枷鎖的超越和對生命本質的覺醒,而非外在的約束。
當人們超越了主客、好壞順逆等二元對立,不再用對立的視角切割世界、不再將自己從世界中割裂出來、不再抗拒真實的存在(情境、差異等),就能達到內在與外在的和諧。
這種和諧不是刻意而為,而是放下分別和執(zhí)著,分裂和對抗消融后,人們將自然從中解脫。
![]()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啟示我們:
1、分裂和抗拒是理解自己的有效途徑
人生的首要任務是認識自己,唯有認識自己,才能發(fā)現(xiàn)并打破自己身上的各種枷鎖,從而不斷超越自我。
但人們唯獨很少關注自己,難以正確認識自己。
而分裂和抗拒及其引發(fā)的情緒變化是認識自我的有效方式,我們可以從中覺察自己的思維方式、分別和執(zhí)著。
![]()
2、真正的改變始于完全的接納
正如榮格所言的,你無法修復一個你不愿意面對的問題。
抗拒往往只會強化沖突,當分裂和抗拒發(fā)生時,首先需要做的是直面、不加評判地覺察和了解“現(xiàn)狀是什么”(“實然”),而不是立刻想著用“應該怎樣”(“應然”)去改變它。深刻的變革源于了解,而非抗拒的行動。
![]()
3、關注當下,從心理時間中解脫
真正令人們分裂和抗拒的事情只發(fā)生在極其短暫的瞬間。絕大多數(shù)的分裂和抗拒基于過去(記憶)和未來(擔憂或期待),而非當下。
否定它們即意味著全然地活在當下,在每一個瞬間地感知和行動,而不受制于心理時間帶來的痛苦和焦慮。
![]()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不僅是人們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種日常修行的方式。
分裂與抗拒不僅是生活層面的痛苦之源,更是阻斷人回歸本然心性的 “迷障”;而對這種 “迷障” 的覺察與消解,既是生活的智慧,也是最直接的修行。
克里希那穆提從不把 “修行” 與 “生活” 割裂,也不認為 “覺醒” 是遙不可及的神秘體驗,而是將其視為對 “心性本自圓滿” 的重新發(fā)現(xiàn)。而這個過程,就藏在對 “思想制造的分裂與抗拒” 的清醒覺察和觀照中。
![]()
克里希那穆提反對任何公式化的修煉體系,但他所指出的道路,本身就是一種時刻不停的、深入的“修行”,也即是日常的覺察、否定分裂和抗拒。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不僅是一張直接指向內心解放的地圖,更是一種要求覺察力的生活藝術和修行之道。
它提醒人們不要再與陰影搏斗,而是轉身去認識光源本身——那未被分裂和抗拒所遮蔽的、本自圓滿的覺性。通過全然的覺察,在每一個當下終結心理上的過去,從而讓生命以全新的、智慧的姿態(tài)重新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