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維亞濟馬戰場。
![]()
一位蘇聯中將舉起手中的手槍,對準了自己,身旁是他剛剛親手了結生命的妻子。
槍響過后,他的部下也一個個相繼舉起來手中的槍對準自己,參謀、炮兵司令.....
一個將軍為何會走上這條不歸之路,他的死,為何引得部下誓死追隨?

1897年,俄羅斯的沃羅涅日州,一個新生兒呱呱墜地,他的名字,叫米哈伊爾·格里戈里那維奇·葉夫列莫夫。
葉夫列莫夫出生在一個貧苦的家庭,家中世代為工匠,他的童年,是在鋸末和鐵屑中度過的。
還未成年的他便進入木工廠當學徒,白天干活,晚上到夜校點著煤油燈看書。
1915年,一戰正酣,彼時的歐洲如同一座巨大的火藥桶,而俄羅斯正深陷戰爭的泥淖中。
那一年,他18歲,拿著一支比他個頭還長的步槍,第一次站了在戰場上。
![]()
他目睹太多同伴在毫無意義的沖鋒中死去,也見過軍官為了面子硬拼到底。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皇倒臺,布爾什維克掌權,葉夫列莫夫站在街頭,看著紅軍的旗幟在城市中飄揚。
那一刻,他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認同。
他很快加入了布爾什維克的隊伍,成為一名紅軍戰士,而是主動奔赴最前線。
在巴庫戰役中,他不顧危險,駕駛著裝甲列車,帶領士兵沖破敵人的陣地。
戰后,他主動申請進入蘇聯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和軍事政治學院深造,系統學習軍事理論與戰略。
在那里,他開始摒棄傳統的“沖鋒陷陣必勝”思想,轉而倡導根據地形、補給、士氣等多維因素制定靈活戰術。
![]()
1926年,蘇聯派遣軍事顧問團前往中國協助國民革命軍。
年僅29歲的葉夫列莫夫,被派往中國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參謀長李濟深的首席顧問。
在那里,他接觸到了中國士兵的艱苦訓練,也見識了東方式的軍事智慧。
他曾與中國軍官徹夜討論兵法,也在野戰演習中親自布陣講解。
從中國歸來后,葉夫列莫夫的軍職逐步提升。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納粹鐵蹄踏入東歐腹地,面對德軍的迅猛攻勢,蘇軍節節敗退,傷亡慘重。
戰爭爆發初期,蘇軍仍深受“人海戰術”的慣性思維支配。
![]()
即便部隊訓練不足、武器簡陋,也要成批次地推向火線,以血肉之軀對抗德軍裝甲洪流。
在這種環境下,無數年輕士兵如潮水般被送往戰場,然后靜默地倒下,再無人提及。
葉夫列莫夫他被任命為第33集團軍司令時,麾下并無精銳主力,只有從民兵中臨時抽調的五個步兵師。
這些士兵多是工廠工人、農場勞力,連基本的隊列動作都掌握不全,武器也多是翻修舊貨。
在別的將領眼中,這樣的隊伍簡直是“湊數”,只能用作消耗德軍火力的炮灰。
可葉夫列莫夫從不這樣看,他以鐵腕治軍卻從不體罰士兵,常與士兵同吃同住,從不高高在上。
正因為這樣的信念,葉夫列莫夫贏得了極高的軍中聲望。
在軍隊中,他既是嚴師,也是兄長。
![]()
在莫斯科保衛戰中,葉夫列莫夫沒有貿然沖鋒,而是依托地形、利用河網與森林構建防線,他讓工兵日夜不停加固陣地,又親自監督士兵練習反坦克戰術和游擊式伏擊。
沒有坦克,他就用塹壕來封鎖敵方裝甲的推進路徑;沒有制空權,他便命部隊將偽裝工作做到極致,把整個陣地偽裝成無人。
德軍進攻時,一度認為葉夫列莫夫的陣地已被放棄,結果剛進入林地,便遭遇精心設伏的火力交叉點,被擊潰三個連。
戰后,他走訪營地,給凍傷的士兵裹腳布,把自己份額的干糧分給最年輕的新兵。
那些初上戰場的士兵們,本對戰爭心懷恐懼,可當他們看到將軍不在后方發號施令,而是穿著同樣破舊的棉衣,坐在火堆旁一口一口吃著黑面包,戰士們的眼神便變了。
盡管敵人動用重炮和航空兵輪番轟炸,葉夫列莫夫的防線始終紋絲不動。
![]()
士兵們愿意為他戰斗,是因為他們知道,如果他們倒下了,他一定會記得他們的名字;而如果他們活著,他會幫他們回家。
于是,在莫斯科那片白雪皚皚的土地上,一支由臨時拼湊起來的民兵部隊,竟成為德軍遲遲無法拿下的釘子。
而這只“釘子”,背后站著的,是一個把士兵當人看的將軍。

1942年年初,蘇德戰局進入膠著階段。
莫斯科戰役剛結束,蘇聯方面歡欣鼓舞,認為德軍已現疲態,是“總攻”良機。
高層會議上,“必須將勝利延續到底,把德國人趕回柏林!”
所有將領紛紛附和,戰意高漲。
![]()
可葉夫列莫夫卻沉默了,他的眉頭緊鎖,雙眼望著掛在墻上的戰區地圖。
那條長長的補給線,那些尚未補齊的傷兵數據,還有德軍從未松懈的邊防部署,全都像針一樣扎進他的神經。
他緩緩起身,低聲說道:“德軍并未完全潰退,他們退得太快,太整齊,像是在等我們進攻。”話音落下,會議室頓時一片寂靜。
可這份冷靜,很快就被視作“怯戰”和“過分謹慎”。
就在這樣眾聲喧嘩中,葉夫列莫夫被調往勒熱夫—瑟喬夫卡戰役的前線,率領第33集團軍繼續深入敵后,試圖通過一場閃擊,徹底擊潰殘存德軍主力。
他的部隊已在莫斯科戰役中耗損嚴重,后勤也尚未完全恢復,但上級命令如鐵,無法更改。
葉夫列莫夫沒有違抗命令,他率軍進入維亞濟馬地區。
![]()
戰斗初期,他的預判便不幸言中。
德軍不但沒有逃跑,反而依托丘陵與森林構筑起密集火力點,利用地勢設下層層陷阱。
他的部隊原本依靠夜間行軍和森林偽裝推進,可沒多久便在補給線上被切斷。
敵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截斷了后援通道,將整個33集團軍封鎖在厚雪覆蓋的林地中。
葉夫列莫夫立即制定了突圍方案。
他命令部隊輕裝前進,選取東南方向的河谷作為突破口,同時,他反復向統帥部請求支援,并希望能獲得突破命令。
但回應他的,卻是長時間的沉默和一紙冷漠的命令:“堅守原地,等待反攻總攻令。”
朱可夫擔心放棄既得陣地,會讓德國人反撲至莫斯科門前,否定了葉夫列莫夫的突圍請求。
而斯大林也選擇聽從“穩重”的意見。
![]()
于是葉夫列莫夫只能帶著自己的部隊,在一片被敵人三面包圍的狹窄區域里堅守等待,等待援兵,等待奇跡。
可時間并不站在他們這邊。
隨著天氣轉暖,積雪融化,道路泥濘不堪,補給越來越難以抵達前線。
33集團軍的士兵們開始以吃皮帶、樹皮果腹。
凍傷、疾病、彈盡糧絕,死亡每日在戰壕中重復上演,從最初的兩萬多人,迅速減至不足兩千。
葉夫列莫夫的臉變得憔悴,他的軍裝已多日未換,坐在作戰地圖前的身影,仿佛被風雪雕刻成了一座石像。
統帥部終于意識到局勢不妙時,一切都已經太晚。
![]()
斯大林緊急派出飛機,要接走葉夫列莫夫與其他高階軍官。
可這位中將卻斷然拒絕了,他只說了一句話:“我帶他們來,就要陪他們走到最后。”
飛機飛走時,葉夫列莫夫站在雪地中仰望,沒有揮手,也沒有道別。
他轉身走向自己的作戰帳篷,坐下,掏出地圖,繼續推敲最后的可能。
到了1942年4月的一天深夜,他將妻子叫到身邊。
她是他生命中最柔軟的一角,也是他最后的一道防線,在這個混亂世界中,唯有她,是他不舍割舍的牽掛。
沒有人知道,他們最后一夜談了多久。
只知道次日清晨,帳篷內傳出兩聲沉悶的槍響。
衛兵沖進去時,看見的是兩具并肩躺著的尸體,他的左手仍握著她的手,右手邊是一把軍用手槍,尚有余溫。
![]()
消息傳開,每一位軍官都默默穿好軍裝,將領章、軍帽整理得一絲不茍。
然后一位接一位,走進葉夫列莫夫的指揮帳篷,舉槍自盡。
他的副官、參謀長、通訊官、后勤部長……一個接一個,而外頭的德軍,也在此刻發起最后一輪總攻。
那些還未死的士兵,從尸體堆里站起來,最后一次站上戰壕。
他們沒有食物,沒有彈藥,甚至連像樣的武器都沒有。
當敵軍攻入司令部時,所見之景震撼至極,整個集團軍的司令部核心成員全部自殺,士兵們也在小隊、小組內紛紛開槍自盡。
千余條生命,寧愿化作寒雪下的沉默,也不愿背棄那位早已預見一切、卻被誤判出賣的將軍。
![]()
這場殉國行為震驚了德軍,德軍高層下令給予葉夫列莫夫厚葬,以軍人之禮送別這位敵方中將。
而在蘇聯,葉夫列莫夫的名字沉寂多年,直到二十一世紀初才重新被提起,被評為蘇軍歷史上最具才華的集團軍司令之一。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