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股價連續三日飆漲觸發異動,一邊是新實控人低調完成股權過戶——這家戴著“*ST”帽子的浙江電子企業,在退市懸崖邊上演了一幕驚險的資本變局。
![]()
八月的杭州,空氣里蒸騰著暑熱,資本市場的躁動卻比天氣更灼人。
8月11日,*ST東晶發布異動公告,其股票于2025年8月6日、8月7日、8月8日連續三個交易內收盤價格漲幅偏離值累計達到12%以上。
![]()
![]()
K線圖瘋狂跳動的背后,一場關乎企業生死的倒計時正在滴答作響:距離2025年年報披露僅剩140天,若不能扭虧為盈,這家上市二十余年的老牌浙企將從資本市場黯然退場。
控制權“閃電易主”,游資和機構激烈博弈
就在5天前,*ST東晶一紙公告宣告歷時半年的控制權爭奪塵埃落定:無錫浩天一意投資有限公司通過協議受讓獲得29.99%股份,正式成為控股股東,投資人朱海飛接任實控人。公告當日,公司股價即封死漲停。
![]()
8月8日下午3點,深交所的異動警示如約而至。連續三個交易日累計漲幅偏離值超12%的*ST東晶,被迫揭開資金博弈的底牌:8月5日機構席位凈買入3936萬元點燃首日漲停,次日游資接力推高,而到了第三天,機構卻反手拋售離場,將狂歡的籌碼交給了散戶。
更值得玩味的是估值——截至8月8日收盤,公司市凈率高達13.85倍,較同行業均值3.87倍溢價258%,靜態市盈率卻深陷負值(-37.42倍)。"這根本不是價值投資,而是一場押注新股東‘保殼財技’的賭博。"一位浙江私募基金經理直言。市場的狂熱邏輯清晰得近乎殘酷:新實控人朱海飛手中,或許握著起死回生的"救命藥方"。
140天倒計時的財務困局
股價的喧囂,掩蓋不住財務報告的刺眼紅字。
翻開*ST東晶的賬本:2024年營收2.17億元,同比增長25.37%;2025年上半年營收1.17億元,再增16.57%——表面看業務擴張勢頭良好。但另一組數字卻掐住了命脈:同期凈利潤分別為-7345萬元和-3133萬元,虧損僅微減5.95%。
營收過億卻難盈利,暴露的或許是產品競爭力缺失。浙江東晶電子主營的電子元器件業務毛利率僅14.3%,遠低于行業30%的平均線。更致命的是,因2024年"凈利潤為負且營收不足3億",公司早在今年3月26日就被冠上*ST警示。若2025年全年無法達標,退市將成為無情的終局。
唯一的微光來自現金流:2025年上半年經營性現金流凈額改善56.28%,暗示業務或有止血跡象。但這縷微光,能否照亮通往保殼的荊棘之路還未可知。
神秘救主的"點金術"謎題
新實控人朱海飛是誰?公開資料里,這位無錫商人低調得近乎神秘。僅有的線索顯示,其曾參與多家科技企業重組,擅長通過資產注入激活標的。入主*ST東晶后,他火速揮刀砍向非核心資產:減資、注銷多家孫公司,被市場解讀為"甩包袱聚焦主業"的保殼前奏。
投資者互動平臺上,追問聲浪日益高漲:"會注入半導體資產嗎?""是否有借殼計劃?"公司回應始終滴水不漏:"以公告為準。"而一個隱藏雷點更令資本運作蒙上陰影——原股東藍海投控持有的1648萬股仍處于質押狀態,若無法解押可能阻滯后續動作。
*ST東晶的驚險一躍,恰是浙江風險警示企業生存現狀的縮影。過去三年,全省6家*ST公司通過國資或產業資本接盤重生,"殼資源"的地域溢價顯著高于全國。但輸血能否造血,考驗的是刮骨療毒的決心。
對朱海飛而言,真正的考驗才剛剛開始。當退市倒計時的指針劃過午夜,資本游戲的喧囂終將散去。留給這位新主人的終極命題,是如何讓一家連續虧損的企業重獲造血能力,而非在財務魔術中透支最后的信用。畢竟在注冊制深化的今天,留給"殼"的時代,早已所剩無幾。
來源:《浙商》雜志 本文由AI生成 徐燕娜(技術輔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