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在人際關系的世界里,有一個常常潛伏在我們心里的“角色”——外在批判者。
它像一個無聲的狙擊手,悄無聲息地瓦解人與人之間的溫度。
它的手法高明、偽裝精致,經常披著“為你好”的外衣,干著“拒人千里”的事。
更重要的是,很多人根本沒意識到自己就是那個批判者。
![]()
一、外在批判者的真面目
外在批判者,其實就是內在批判者的“鏡像版本”。
內在批判者把槍口對準自己,不斷挑剔、貶低;
而外在批判者則把槍口對準別人,覺得別人有缺陷、不值得信任。
它常常會有這樣的邏輯:“我的標準就是客觀真理”,并且很擅長在生活中找證據來證明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上。
比如,你看到朋友遲到了十分鐘,內心立刻有個聲音跳出來:“不守時、不尊重人,這人不值得深交。”
然后這個評判就像一把鉤子,牢牢鉤住你的情緒。
二、童年的影子
為什么會有外在批判者?
書中提到,童年時期的遺棄和不公會制造大量未被釋放的憤怒。
如果這些情緒沒有被健康消化,就會在成年后尋找“出口”。
這個出口,往往就是別人。
于是當別人犯下一點小錯,我們的反應會被“放大”,好像在替過去受委屈的自己討回公道。這也是為什么有些人總是喜歡在社交媒體評論區評頭論足、諷刺挖苦、找人“背鍋”。
評論區里秀道德的比比皆是,一個女性受害了,總會有女性跳出來說:“我就不會這樣穿衣服。”“我這么晚是不會出去的。”“我從來不去酒吧這些亂七八糟的地方。”
![]()
三、被動攻擊:溫柔的刀
外在批判者不一定是大聲咆哮的,它可能是被動攻擊的高手。
比如,受傷后用冷漠疏遠別人;
假惺惺地贊美其實是為了保持距離;
總是遲到、不履行承諾;
用調侃掩蓋惡意……
這些方式不吵不鬧,卻足以讓一段關系逐漸疏遠。
久而久之,你會發現自己不知不覺孤立起來,而這一切,都是批判者在暗中運作。
四、情緒的誤投:移情現象
心理學里有個詞叫移情——我們會把過去的情緒反應帶到當下的關系里。
比如,有人童年時被父母批評“沒用”,長大后在職場上犯了小錯,就會過度擔心領導不滿,甚至提前陷入自責的漩渦。
這種情緒反應和現實嚴重不成比例,因為它承載的是過去的痛,而不是當下的事實。
路怒癥,就是典型的移情。
開車時別人一個小舉動,就會點燃你內心的“舊火”,其實你是在對過去那些無法反擊的時刻發泄。
![]()
五、破局的關鍵:哀悼與釋放
想要減少外在批判者的破壞力,一個核心方法就是——哀悼過去的傷痛。
哀悼不是軟弱,而是讓未完成的情緒有機會走到終點。
書中提到四種方式:
l憤怒——允許自己感到不公,發出聲音,把力量找回來;
l哭泣——釋放壓抑的悲傷,讓身體卸下沉重的情緒包袱;
l口頭宣泄——和信任的人、甚至是日記對話,把情緒說出來;
l感受——給自己空間,去感受情緒而不是壓制它。
六、憤怒與哭泣的雙重力量
憤怒是陽性的,它能喚醒力量,讓你不再無助;
哭泣是陰性的,它帶來溫柔的自我安慰。
可惜,很多成年人忘了怎么去憤怒、怎么去哭泣。
于是悲傷被壓在心底,化成了無休止的抱怨和批判——這正是外在批判者最喜歡的養料。
記住憤怒和哭泣都是情緒的出口,不必羞于表達。
![]()
七、15步自我修復練習
如果你想弱化外在批判者,可以嘗試這個書中推薦的自我修復方案:
1.找一個安全、不會被打擾的地方;
2.回憶一次你對別人產生同情的時刻;
3.想起對你友善的人,喚醒自我同情;
4.在日記中傾訴煩惱,或大聲說出來;
5.想象自己被強大的力量安慰;
6.回想哭泣或憤怒后獲得安慰的瞬間;
7.想起憤怒曾保護你免受傷害的時刻;
8.想象憤怒形成保護罩;
9.想象眼淚或憤怒帶走恐懼與羞恥;
10.抱住內在小孩,告訴他情緒是正常的;
11.向內在小孩承諾保護;
12.深呼吸;
13.放一些觸動情緒的音樂;
14.看一部能引發情感共鳴的電影;
15.看一部描繪釋放憤怒的影片。
長期練習,這不僅能減少對別人的不必要攻擊,還能讓你的關系更溫暖。
![]()
結語:
外在批判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一直沒看見它的存在。
一旦你意識到這個內心的“關系破壞王”,并學會用哀悼、憤怒、哭泣、同情去化解,它就會失去大部分力量。
當你不再急于站在道德高地俯視別人,也不再被舊傷驅動,你的關系將重新變得真誠而柔軟。
記住分享快樂會加倍,分擔痛苦會減半。
這不僅是古老的智慧,也是走出外在批判者控制的關鍵一步。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