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魚體表的檢查流程
魚體檢查分為體表和體內的檢查,可按照下列順序進行:鰓絲的顏色(狀況)→吻部→眼球→鰓蓋→體表→鰭條→肛門→鰓絲(鏡檢)→內臟→消化道→血液。首先進行魚體表的檢查。
(一)對鰓絲外觀進行檢查
瀕死魚打撈后應第一時間打開鰓蓋觀察鰓絲顏色及鰓絲狀態。“大紅鰓”等疾病在瀕死魚撈出水面后不久(約10 秒),鰓絲顏色即由鮮紅逐漸轉變為暗紅(圖1),其癥狀已經不再典型,因此需在第一時間對鰓絲顏色進行觀察;然后觀察鰓絲狀態,包括鰓絲是否腫脹,是否有明顯寄生蟲比如中華鳋(圖2)、鉤介幼蟲(圖3)、孢囊等。
主要觀察以下內容:
![]()
圖1 大紅鰓癥狀(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1.鰓絲鮮紅 可能的原因是:細菌性大紅鰓病,同時具有腹腔有大量黃色半透明腹水,腹水暴露在空氣中約30 秒后逐漸凝固為果凍樣的癥狀;藥物潑灑不均勻導致局部濃度過高,灼傷鰓絲。
![]()
2.鰓絲發白 可能的原因是:①造血器官病變主要是肝胰臟病變,導致造血功能不足,表現為鰓絲發白。②體內(體表)有嚴重的出血,比如細菌性敗血癥、鱖魚虹彩病毒病發生后。③鰓霉病。④指環蟲(三代蟲)大量寄生,鰓絲表面黏液異常增多后包裹鰓絲,外觀看上去鰓絲上有一層藍色或白色的黏液層。
![]()
圖2 中華鳋寄生后鰓絲末端蛆樣蟲體
3.鰓絲末端有白色的蛆樣蟲體,鰓絲末端發白甚至腐蝕 原因是有中華鳋寄生。
![]()
圖3 鉤介幼蟲寄生時鰓絲有白點(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4.鰓絲上有白點,黏液異常增多 原因是有鉤介幼蟲、小瓜蟲、尾孢蟲等寄生。
5.鰓絲上有白色或紅色孢囊 原因是有汪氏單極蟲、瓶囊碘泡蟲等寄生。
(二)對吻部進行檢查
主要觀察以下內容。
1.吻部發白 原因是:①車輪蟲會導致白頭白嘴的癥狀,看上去吻部發白。②細菌感染后,病灶部位色素消退,吻部外觀發白。
2.口腔充血或出血 原因是:①草魚出血病中紅鰭、紅鰓蓋型可引起口腔充血(圖4)。②口腔潰瘍可導致口腔出血。③口腔寄生蟲繼發細菌感染,引起口腔出血。
![]()
圖4 紅鰭紅鰓蓋型草魚出血病的病魚口腔(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3.咽喉腫大 洪湖碘泡蟲可引起咽喉腫大。
4.口腔內寄生蟲 原因是:①錨頭鳋(圖5)可寄生于口腔中。②魚怪(圖6)可寄生于口腔。
![]()
圖5 寄生于花鰱口腔的錨頭鳋(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6 魚怪外觀(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5.上下頜形態是否正常 長期缺氧可導致花鰱下頜異常增生(圖7)。
![]()
圖7 白鰱下頜異常增生
(三)對眼球進行檢查
主要觀察以下內容。
1.眼球突出(圖8) 原因是:①豎鱗病。②喉孢子蟲病(洪湖碘泡蟲)。③大紅鰓病。④急性中毒。⑤鏈球菌病等可導致眼球突出。
![]()
圖8 由孢子蟲引起的鯽眼球突出(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2.眼球凹陷(圖9) 原因是:①病毒感染(比如鯉魚皰疹病毒病)。②細菌感染。③慢性中毒(比如亞硝酸鹽中毒)。④某些營養元素缺乏等可導致眼球凹陷。
![]()
圖9 草魚出血病導致的眼球凹陷(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3.眼球發白或有白點或水晶體脫落 原因是:①細菌感染后可導致眼球全部發白。②雙穴吸蟲感染可見眼球內有清晰可見的小白點。
4.眼球基部出血 原因是:①細菌感染。②體質較弱。③長期投喂低質飼料等可導致眼球基部出血。
(四)對鰓蓋進行檢查
主要觀察以下內容。
1.通過手指觸摸鰓蓋 魚體健康時鰓蓋表面光滑;維生素或營養缺乏時,鰓蓋表面粗糙(注意與“追星”區分)。
2.鰓蓋內表皮腐蝕,外觀可見“開天窗”診斷為細菌性爛鰓病(圖10)。
![]()
圖10 患細菌性爛鰓病的草魚鰓蓋“開天窗”(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3.鰓蓋內側或者后緣出血 原因是:①異育銀鯽鰓蓋后緣出血病。②金鯧鏈球菌病。
4.鰓蓋表面及內側是否有寄生蟲 原因是:①魚虱。②扁彎口吸蟲(圖12)。
![]()
圖12 扁彎口吸蟲在鰓腔內形成的黃色包囊(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五)對體表進行檢查
主要觀察以下內容:
1.畸形-脊椎彎曲 原因是:①水體重金屬含量超標(易發生在新開挖的池塘)。②魚苗遭受電擊。③某些營養元素的缺乏。④某些寄生蟲感染(比如雙穴吸蟲)。
2.體表潰瘍或傷口 原因是:①赤皮病:病灶部位鱗片脫落,出血發紅,主要發生在腹部。②疥瘡:體表有突出于體表的病灶,破開病灶,里面有膿液流出,需注意與晶狀縫碘泡蟲引起的孢囊的區分。③打印病:主要發生在尾柄部位,形成紅色印章樣病灶。④其它潰瘍病:由嗜水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擬態弧菌、諾卡氏菌、柱狀黃桿菌、虹彩病毒等引起。
3.體表寄生蟲 原因是:①錨頭鳋。②魚虱。③嗜子宮線蟲。④孢子蟲。⑤水蛭幼蟲等。
4.鱗片豎立 原因是:①細菌性豎鱗病。②嗜子宮線蟲感染。③魚波豆蟲感染。
5.腹部膨大 原因是:①吳李碘泡蟲。②絳蟲。③腹水或鰾內積水。
6.鱗片內有氣泡 診斷為氣泡病。
7.其它 體表黏液量及是否有水霉等絮狀物等。
(六)對鰭條進行檢查
主要觀察以下內容。
1.鰭條末端顏色是否發白 原因是:①肝胰臟等造血器官病變。②體表或體內有嚴重的出血可導致鰭條末端發白。
2.鰭條末端顏色是否發黑 原因是:①中毒主要是外用藥物或者內服藥物引起。②寄生蟲感染可導致鰭條末端或全部發黑。
3.鰭條是否腐蝕及出血 原因是:①細菌感染。②氣泡病可引起鰭條腐蝕或出血。
4.是否能觀察到氣泡 氣泡病癥狀為可在鰭條內形成氣泡。
5.是否有寄生蟲 嗜子宮線蟲寄生于鰭條內,可見鰭條內有紅色蟲體
(七)對肛門進行檢查
看是否紅腫外凸。至此完成魚體體表的檢查。
二、鰓絲鏡檢的標準化
鰓是魚的主要呼吸器官,也是容易病變的組織,對鰓絲鏡檢是魚體檢查的重要工作之一。鰓絲鏡檢應做好兩個標準化,分別是鰓絲水浸片制作的標準化和顯微鏡使用的標準化。
(一)鰓絲水浸片制作步驟(鰓絲水浸片制作的標準化)
首先準備好數片干凈的載玻片、蓋玻片;從圖13 中3 部位處剪取適量鰓絲,放置于載玻片上;將剪好的鰓絲推到載玻片中間,用膠頭滴管滴1滴生理鹽水(或池塘水)到鰓絲上;將蓋玻片貼著載玻片邊緣輕輕往下放,直至接觸到鰓絲;輕壓蓋玻片,使鰓絲均勻分布(圖14、圖15)。
![]()
圖13 鰓絲水浸片選取位置(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14 通過鏡檢可發現初期的爛鰓(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15 正確壓片后鰓絲相互分離(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二)鰓絲水浸片制作注意事項
選取的鰓絲最好是靠近下頜部位的,此處寄生蟲相對較多。鰓絲剪取要適量,若剪取過多會導致壓片不勻,鰓絲相互重疊影響觀察;若鰓絲剪取過少會導致樣品過少,不能真實反映鰓部情況。壓片時,應適度按壓蓋玻片,如果按壓過重會將鰓組織壓碎,大量的血細胞流出,影響觀察結果;按壓過輕則會導致鰓絲相互重疊影響觀察結果;壓片的速度不能太快,若快速按壓時會有大量空氣被壓進水浸片中形成氣泡,影響觀察。
(三)顯微鏡使用的操作步驟(顯微鏡使用的標準化)
將組裝好的顯微鏡插上電源,觀察是否通電;將制作好的鰓絲水浸片置于載物臺上,用夾子固定好,并將物鏡中的低倍鏡調節至觀察部位;調節粗準焦螺旋,將載物臺調節至離物鏡最近處;調動粗準焦螺旋,將載物臺逐漸向下移動,直至看見物體;調動細準焦螺旋,直至觀察到清晰的圖像。對觀察的結果進行記錄。
(四)顯微鏡使用的注意事項
觀察時先用低倍鏡觀察,再用高倍鏡觀察,先用紅色的物鏡,再用黃色的物鏡。
注意光圈等的調節,往往將光圈調節至最小時觀察的物體最清晰,進光量過多時視野較亮,無法觀察到清晰的圖像(圖16)。
![]()
圖16 同一視野下的顯微圖像,右邊為調小光圈后(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顯微鏡使用的插座最好有接地線,否則帶水操作時存在觸電的風險。
(五)鰓絲觀察的要點
重點觀察寄生蟲及鰓絲狀況,爛鰓發生后需對鰓絲鏡檢,以確定是否有寄生蟲感染(圖17)。常見的寄生蟲可以通過鏡檢發現,比如:斜管蟲(圖18)、車輪蟲(圖19)、小瓜蟲、孢子蟲(孢囊需被壓破,才能看到里面的孢子蟲)(圖20、圖21、圖22、圖23)、杯體蟲(圖24、圖25)、隱鞭蟲(圖26)、中華鳋(圖27)、鉤介幼蟲(圖28)、三代蟲(頭部分為兩葉,沒有眼點)(圖29)、指環蟲(頭部分為4 葉,有4個眼點)(圖30)等。
鰓絲的狀況可作為評價鰓部是否病變的重要指標,比如發現鰓絲有血竇(提示為爛鰓初期)(圖31)、氣泡(圖32)時需要及時消毒處理。鰓絲鏡檢時,常見的比如黑色素細胞(圖33)、有機質(圖34)等易被認錯。
![]()
圖17 爛鰓(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18 顯微鏡下的斜管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19 顯微鏡下的車輪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0 微山尾孢蟲寄生于鱖鰓部形成的孢囊(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1 孢囊的顯微圖片(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2 斑點叉尾鮰鰓部由尾孢蟲形成的孢囊(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3 顯微鏡下的尾孢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4 鰓絲上的纖毛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5 寄生于鱗片的杯體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6 顯微鏡下的鰓隱鞭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7 顯微鏡下的中華鳋(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8 顯微鏡下的鉤介幼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29 顯微鏡下的三代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30 顯微鏡下的指環蟲(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31 鰓絲上的血竇(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33 鰓絲內的黑色素細胞(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
圖34 黏附在鰓絲的有機質(圖源:科學養魚,袁圣)
最后結合魚的游動形態,對鰓部的問題進行確診。爛鰓等可導致生理性缺氧,即使池塘中溶氧充足,魚也會呈現缺氧狀態。
來源:科學養魚雜志;作者:袁圣。致謝!
備注:西南漁業網對內容有少許改動。
(備注:本網易號"養魚第一線"歡迎您的光臨!本文原創僅供參考和交流!內容和圖片大多來源于網絡資料,如有異見請告知,侵權可刪,歡迎指正和留言討論,如有不同見解或者內容補充請私信或留言或評論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