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對話的次數,歷史上沒有確切定論,常見說法有三次或四次。根據歷史記載,老子和孔子的對話主要圍繞著如何領悟“道”而展開。
![]()
一、第一次對話,老子闡述了上善若水的智慧
孔子聽聞老子博學多聞,便起身前往洛陽向老子問禮。在即將辭別老子之時,老子特地帶孔子來到了黃河邊上,向他闡述了上善若水的智慧。
老子強調:最上乘的善就好比是水。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自愿處于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道”的境界。最善的人,善于適應環境,胸懷深沉善于包容,與人交往友愛、熱情,說話嚴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不會招來怨尤。
![]()
故從事于道者,同于道。同于道者,道亦樂得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指出:所以凡是從事于道的人,求道的就與道相同。與道相同的人,道也樂意幫助他。
智者們做人、處事和悟道,往往以水為師。
水善于適應環境且包容一切,可方可圓,能夠無我地融入任何的情境,無所住。無論把水倒進何種形狀的容器,水便改為容器的形狀,而永不抱怨空間的改變。
![]()
人們痛苦和煩惱的根源在于難以接受眼前境遇,時常妄想世界能依自己的期待顯化,當期待落空時,痛苦和煩惱便由此可生。
開悟者與普通人的最大區別在于他們能超越主客和好壞順逆等二元對立,摒棄對自我意識和外在對象的執著。因而能和水一樣,不以主觀立場判斷眼前情境的好壞順逆,全然地接納一切,無我地融入任何情境。故能心無掛礙,遠離痛苦和煩惱;平等地看待萬物,與萬物為一體,與道合一。
![]()
二、第三次對話,老子闡述了“道”無法像獲得功名、財富一樣得到它
孔子第三次拜訪老子,向老子請教如何悟道。老子強調:求道需求之于內心,“道”的玄妙在于無法像獲得功名、財富一樣得到它。道超脫于世俗,求道者若被功名利祿困擾,心不平靜,就很難接近于“道”,順道而行,遵循上天的規律,才能離“道”不遠。
在心靈成長方面,不少人時常以物質的主義心態追求精神成就,并不知不覺地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心性本自圓滿,差異只在于是否被自己思維所制造的分別、執著和妄念遮蔽。
![]()
當人們以物質主義心態追求精神成就時,不過是用一套新的“靈性欲望”替換舊的“物質欲望”、用新的執著、分別和妄念替代舊的執著、分別和妄念。這本質上仍是自我強化的游戲,使得人們始終深陷自己思維所打造的自我分裂和對抗中,無法擺脫,離真正的覺悟越來越遠。
而好壞順逆等基于二元對立思維的分別、執著和妄念,正是導致人們痛苦、焦慮等負面情緒和阻礙人們覺醒的根源。
心靈覺醒的關鍵在于超越二元,放下分別和執著,從而消融妄念,而不是陷入另一種形式的分別和執著,從中產生新的妄念。
與此同時,當精神追求淪為另一種唯物主義,不僅無法實現真正的靈性成長,還會扭曲人與現實世界的關系,導致“精神-物質”雙輸的困境。
![]()
三、第四次對話,老子闡述了萬物齊一的道理
這是孔子與老子兩人最后一次會面,孔子已聞名于世,而老子已經隱居。
孔子研究大半生,但還是沒能最終領悟“道”的真諦,于是再次求教老子何謂天道。
老子表示,想要窺伺大道,就一定要把心放在物的本源上,舍棄萬物的不同,而看到萬物共通之處。
![]()
和老子的理念高度契合,莊子在《.齊物論》中強調: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萬物沒有絕對的 “彼” 與 “此”,也沒有絕對的 “是” 與 “非”。
莊子認為:世界的本然狀態是 “齊同” 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 “彼與此”“是與非” 的對立,本質是人們以主客和好壞順逆等二元對立思維切割世界的結果。
主客對立使得人們習慣將自我(主)與世界(客)割裂,產生“我在觀察世界”的錯覺,從而人為地將自己從世界中分離出來。
而得道、覺醒或開悟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回歸 “萬物一體” 的本然覺知(如莊子的“物我為一”,佛陀的 “諸法無我”),主客二元對立恰恰是這種覺知的屏障。
![]()
同時,從感知層面來看,觀察者即是被觀察者。人們所觀察到的世界實際上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善惡、美好或丑陋等意義和感受等都是由自己所賦予,人們與外部世界實則是緊密關聯和相互作用的。
當人們不再將自己割裂為“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主客消融時,“自己”與“世界”、“他者”的嚴格區分也會隨之弱化。萬物與“自己”在覺知中自然呈現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從而超越自我,觸及真實的生命體驗。
正如莊子所言的,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忘卻身體與心智,才能實現心靈與道的連接。倡導人們從 “小我” 中覺醒,回歸 “與自然共生的大我”。
![]()
老子、莊子和禪宗共同指出:
二元對立思維所引發的執著、分別和妄念,是人們從 “迷” 到 “悟” 的最大障礙。因為它割裂了世界的本然整體性,制造了心性的分裂與焦慮。
得道、覺醒或開悟的關鍵,在于超越這種執著和分別,回歸對 “不二”、“齊同”、“一體” 的體認,消融妄念。這并非是否定二元對立的現象存在,而是強調超越思維的束縛,用全新的眼光看待一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