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資料來源:《金剛經》
圖片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內容來源于佛經記載與傳統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傳播封建迷信,請讀者朋友保持理性閱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短短七個字,為何能讓禪宗六祖慧能當下開悟?
這句話出自《金剛經》,是佛陀為須菩提尊者開示的核心法要。
千百年來,無數修行人參悟此句,有人因此頓悟成就,有人卻終生不得其門而入。
六祖慧能聽聞此句便明心見性,成為一代宗師。
而更多的人,縱然日日誦讀《金剛經》,卻依舊不解其中真意。
這七個字,究竟藏著怎樣的玄機?為何佛陀說它是破除一切執著的關鍵?
![]()
要明白這句話的深意,不能僅從字面去理解。"住"是什么?"心"又是什么?為何要"無所住"?為何又要"生其心"?這看似矛盾的表述,恰恰蘊含著佛法最精髓的智慧。想要真正領悟這句話,得從佛陀當年在祇園精舍為須菩提說法的那個場景講起。
那是一個尋常的清晨,世尊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和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在一起。到了吃飯的時間,佛陀穿好袈裟,拿著缽盂,進入舍衛大城中乞食。挨家挨戶乞食完畢,回到住處,吃完飯,收好缽盂,洗了腳,鋪好座位,就這樣坐下來。
就是這樣平常的一天,須菩提尊者卻從佛陀這些日常舉止中,看出了不同尋常的地方。
須菩提從座位上站起來,偏袒右肩,右膝著地,恭敬地合掌向佛陀說道:"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該如何安住其心?應該如何降伏其心?"
這個問題問得極好。發了菩提心的人,最難的不是發心那一刻,而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這顆心不退轉,如何降伏內心的種種煩惱妄念。
佛陀贊嘆道:"善哉善哉!須菩提,如你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你現在仔細聽,我為你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當如此安住,如此降伏其心。"
須菩提說:"是的,世尊,我很愿意聽聞。"
佛陀接著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話聽起來矛盾:要度盡一切眾生,卻又說實際上沒有眾生得到度化。這是什么道理?
佛陀繼續解釋:"為什么呢?須菩提,如果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菩薩了。"
原來如此。菩薩發心度眾生,但如果執著于"我在度眾生"這個念頭,執著于有一個"我"是能度者,有"眾生"是所度者,這本身就是一種執著,就還在相中打轉,還沒有真正明白佛法的實相。
須菩提又問:"世尊,菩薩在行布施等善法時,應該如何安住其心呢?"
佛陀回答說:"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住于相。應該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布施,不住于相。為什么呢?如果菩薩不住相布施,他的福德不可思量。"
不住相布施,這又是什么意思?布施的時候,不要執著于"我在布施",不要執著于布施的對象,不要執著于所布施的東西,也不要執著于布施的功德。這樣的布施,才是真布施,所獲福德無量無邊。
佛陀用一個比喻來說明:"須菩提,你看東方虛空可以測量嗎?"
![]()
"不可以,世尊。"
"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的虛空可以測量嗎?"
"不可以,世尊。"
"須菩提,菩薩不住相布施,福德也是這樣不可思量。"
接著,佛陀層層深入,為須菩提開示了諸法實相的道理。
"須菩提,你認為可以憑三十二相來見如來嗎?"
"不可以,世尊。不能憑三十二相見如來。為什么呢?如來說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
佛陀贊許地點點頭:"須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命來布施,又有人受持《金剛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演說,這個人的福德勝過前者。為什么呢?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都從此經出。"
說到這里,佛陀又特別強調:"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這話更加玄妙了。佛法不是佛法,那什么是佛法?須菩提陷入了深思。
佛陀繼續說:"須菩提,你認為須陀洹會這樣想:'我得了須陀洹果'嗎?"
"不會的,世尊。為什么呢?須陀洹名為入流,卻實際上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所以叫須陀洹。"
"你認為斯陀含會這樣想:'我得了斯陀含果'嗎?"
"不會的,世尊。斯陀含名為一往來,卻實際上沒有往來,所以叫斯陀含。"
"你認為阿那含會這樣想:'我得了阿那含果'嗎?"
"不會的,世尊。阿那含名為不來,卻實際上沒有不來,所以叫阿那含。"
"須菩提,你認為阿羅漢會這樣想:'我得了阿羅漢道'嗎?"
"不會的,世尊。為什么呢?實際上沒有法叫做阿羅漢。世尊,如果阿羅漢這樣想:'我得了阿羅漢道',那就是執著于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
須菩提接著說:"世尊曾經說我是得無諍三昧第一的人,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卻不這樣想:'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如果我有這樣的想法,世尊就不會說我是樂阿蘭那行者了。因為須菩提實際上無所行,所以叫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佛陀聽了很歡喜,說:"確實如此,須菩提。"
話題繼續深入。佛陀問須菩提:"你當年在燃燈佛那里,有沒有得到什么法呢?"
"沒有,世尊。我在燃燈佛那里,實際上沒有得到什么法。"
"須菩提,如果有菩薩說:'我要莊嚴佛土',這就不是菩薩了。為什么呢?如來說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須菩提,如果菩薩通達無我法,如來說這才是真菩薩。"
這時,話題轉到了如何認識世界的本質上。
佛陀問:"須菩提,你認為如來有肉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肉眼。"
"如來有天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天眼。"
"如來有慧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慧眼。"
"如來有法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法眼。"
"如來有佛眼嗎?"
"是的,世尊,如來有佛眼。"
佛陀又問:"須菩提,就像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又有一條恒河,所有這些恒河里的沙,數量多不多?"
"非常多,世尊。那些恒河尚且無數,何況其中的沙呢?"
"須菩提,我現在告訴你實話: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用那么多恒河沙數的三千大千世界,裝滿七寶來布施,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很多,世尊。"
"須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在這部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演說,這個福德勝過前面所說的福德。"
佛陀語氣更加鄭重:"須菩提,你千萬不要說如來有這樣的想法:'我應當度眾生'。為什么呢?實際上沒有眾生是如來度的。如果有眾生是如來度的,如來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了。須菩提,如來說有我,即非有我,但凡夫之人認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這些話一層層遞進,一次次打破常人的認知。須菩提聽得入神,卻又感覺還有更深的道理沒有說透。
就在這時,佛陀說出了那句驚天動地的話。這句話,后來讓六祖慧能聽聞之下立刻開悟,也讓無數修行人為之參悟一生。
佛陀注視著須菩提,緩緩說道:"須菩提,菩薩應該這樣降伏其心......"
![]()
這句話到底是什么?為什么它能成為開悟的關鍵?
為什么六祖慧能聽到這句話就能明心見性,從一個不識字的樵夫,成為禪宗的一代祖師?
這七個字的背后,究竟蘊含著怎樣的智慧?它如何能夠破除一切執著?
如何能讓人當下見到自己的本來面目?
要明白這個道理,得先明白什么是"住",什么是"心",為何"無所住"反而能"生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