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名來歷】
據傳,當地羅氏始祖來自越郡(紹興),為紀念故土,將村前一條從下林水庫流向亭頭江的溪流命名為越溪。此后,村名、鄉名均隨之稱越溪。自宋至明清,越溪屬朱開鄉橫溪里二十四都。村后靠亭江的山上有明洪武年間(1368-1399)建有巡檢司城,沿“寨嶺”上可達司城遺址。明弘治元年(1488)朝鮮弘文館副校理崔溥在《漂海錄》中載有“城在山顛,軍卒皆帶甲列立海旁”。
1951年,越溪鄉正式設立。1992年,全市撤區擴鎮并鄉,七市鄉并入越溪鄉,形成如今的版圖,行政區域面積達95.9平方千米,下轄15個行政村,戶籍人口2.0萬。
![]()
【應四官與越溪橋】
越溪的應四官,一生是奮斗與奉獻的寫照。他從普通農民成長為大隊干部,再到越溪大隊黨支部書記,始終吃苦在前、與民共苦。在他帶領下,村民們歷經苦戰,將爛塘田改造成高產田,越溪村由此成為全縣典范。
1963年,應四官獲毛主席“五?九”批示肯定,成為全省楷模。此后,他的政治生涯邁入新臺階,擔任不脫產的縣委書記,還當選為中共九大、十大代表,登上天安門城樓參加國慶觀禮。這份從田埂走向天安門的榮耀,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肯定,更成為激勵越溪人奮進的精神動力。
“文革”后,應四官回歸故里,重拾鋤頭,卻未消磨改變家鄉的志向。改革開放初期,他再度展現才華與領導力,既抓農業又辦村企,引領越溪村經濟騰飛,先后榮獲寧海縣“優秀共產黨員”“十佳富民書記”等稱號。
應四官助力越溪大橋的建造最讓鄉親銘記。越溪的亭頭江寬500米,江水隨潮汐漲落,過往全靠渡船,翻船事故時有發生,建橋是兩岸百姓的迫切期盼。1974年,經南京軍區副司令戴克林協助爭取,中央交通部決定在寧海建設單孔試驗橋 —— 越溪大橋,這也是當時浙江跨度最大的單孔橋。
消息傳來,應四官立即牽頭成立建橋指揮部,聘請浙江省交通工程建設集團施工。建橋過程中,他既協調技術難題,又妥善解決周邊百姓漁船過往糾紛。1977年元旦,歷經三年奮斗的越溪大橋通車,惠及一市區5個公社五六萬百姓。1978年,該橋榮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應四官的人生軌跡,恰是越溪發展的縮影。他用實干詮釋了共產黨人的擔當,而越溪大橋不僅連通兩岸土地,更架起干群心橋,成為越溪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地標。如今,這座橋雖已失去交通功能,卻仍屹立于新橋之西,見證著歲月變遷。(審核/應大松)
- End -
鄉土寧海公益平臺
@關注我們就是最大的支持@
對話主編請加微信:
□ 撰稿:水東居士
□ 排版:天姥老人
□ 審核:應大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