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吳大爺二三事,一起共同成長
知識分享 丨生活感悟
學習思考,尋找自我。
大家好,我是滿肚子雞湯的吳大爺,一個天天在鍵盤上敲打心靈,喜歡給人講知識講故事的男人。
你是不是也曾有過這種感覺:
在人群里看起來正常、禮貌、有條理,心里卻總隱隱覺得自己有點“不對勁”。
不是抑郁,也不是焦慮,就是一種說不出口的空虛、疲憊、無力感。
你試過“自律改變人生”,試過“正念冥想”,試過“向前看別回頭”,但內心那個不安的聲音總會不合時宜地冒出來:
“我是不是哪里有問題?”
其實你沒有問題。你只是有些情緒,從來沒被好好看見過。
你也曾經努力表達,只是當年沒有人愿意聽。
這篇文章寫給你,那個在情感上曾被忽視、卻仍渴望連接的你。
我們一起去看看,那些被最小化的痛、被壓下的委屈、被教會“不許哭”的瞬間,是怎么悄悄塑造了你現在的模樣。
愿你讀完之后,不再對自己失望,反而多一點理解、柔軟和堅定。
![]()
一、那些沉默的童年,其實比你以為的更響亮
“爸媽哪有不愛孩子的?”
這是很多人下意識說出的話,可我們不妨換一個問法:
“爸媽有足夠理解和回應過你的情緒需求嗎?”
如果答案讓你沉默了,那你可能并不是“被虐待”的孩子,卻可能是被忽視的孩子。
這種忽視不是沒飯吃、沒衣穿,而是你很小的時候在飯桌上說了一句話被全家人嘲笑,于是你從那以后不怎么講話了;
你考了90分卻被問“為什么沒考100”,于是你再也不覺得驕傲值得炫耀。
你有沒有想過,那些你習以為常的痛,可能正是你今天“很累卻不知道為什么累”的原因。
![]()
二、被“冷暴力”養大的孩子,長大會有什么后果?
心理學家指出,情感忽視本質上是一種隱形的暴力。
它不像打罵那樣明顯,但影響卻可以滲透進一個人一生的行為方式。
比如:
l害怕表達真實想法,擔心說錯話讓人討厭;
l對關系焦慮,總擔心自己被拋棄;
l容易情緒化,卻又不懂自己為何如此激動;
l容易成癮——暴飲暴食、過度工作、刷短視頻到凌晨三點。
因為長期“沒人回應我”,所以我們開始把“有反應的東西”當作情感的替代,食物、酒精、購物、社交軟件。
很多人誤以為這是“自控力差”,其實是內心情感饑餓太久了。
![]()
三、為什么我們否認了“自己被傷害”的事實?
最令人唏噓的是:我們甚至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因為對孩子來說,否認父母對自己的傷害,是出于生存本能。
如果一個三歲的孩子意識到父母不愛自己,他幾乎無法在情感上繼續活下去。
所以孩子會開始自我合理化傷害:
“是我太調皮了,才讓爸媽生氣”;
“我不應該哭的,哭了就壞了”;
“媽媽只是太忙了,不是不關心我”。
這種“合理化”持續到成年,就變成了我們主動為加害者找借口,為自己找不到出口。
![]()
四、毒性的內在批判者,是怎樣“養成”的?
持續的批評,會系統性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而這些話最終會變成我們腦子里的“自我語音系統”。
每次你準備說一個觀點時,腦內的聲音先來一句:
“你又要出丑了吧。”
“你這水平說出來干嘛?”
“別說了,閉嘴就對了。”
心理學研究顯示,父母出于憤怒、蔑視、羞辱進行的批評,不僅會改變孩子的行為,還會真實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尤其是負責處理壓力與自我認知的區域。
所以不是你“太玻璃心”,而是你從小被打碎過太多次,你只是沒有來得及被修復。
![]()
五、那個曾被丟給電視的孩子,現在變成了丟給手機的父母
“陪伴多久不重要,重要的是陪伴的質量。”
這句話曾在20世紀流傳甚廣,被奉為育兒的“金句”。
可在現實里,它被簡化成了最可怕的一句洗白邏輯:
“我很忙,所以我給你一臺電視/手機,看吧。”
小時候被丟給電視的我們,長大后又把孩子丟給了短視頻。
而問題是:電視、手機并不會回應孩子的情緒。
于是孩子只好在失落、憤怒、羞恥、悲傷時,對著一塊屏幕猛點“刷新”。
再于是,孩子長大后不會傾訴、不敢求助,不敢與人建立親密關系。
他們開始在極端的幻想中構建世界,誤以為“誰都不會幫我”“世界就是這么冷”。
![]()
六、真正的療愈,從敢于“脆弱”開始
有人說:“真正的親密關系,是用我們的脆弱換來的。”
這是很真實的話。
但問題是,如果你從小被教育要“堅強”“懂事”“乖一點”,你就很難允許自己在任何關系中表現“脆弱”。
而療愈,恰恰從你開始承認自己痛過、渴望被愛、并且有權利表達這些需求開始。
你可以試著說:
“我有時候真的很怕別人不喜歡我。”
“我其實需要一點安慰。”
“我不太好受,但我不想再假裝沒事了。”
說出口的傷口,才有機會被愈合。
七、敘述的力量:你越能講出自己的故事,就越能掌控它
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話療”。
意思是說:當你能清晰地講述自己的創傷,不再語無倫次、不再逃避痛點,代表你已經站到了傷痛的對面。
不是你不再痛了,而是你已經有能力與它共處。
而這就是療愈最堅實的里程碑。
敘述,也是一種重寫。
你越能講清楚自己的故事,就越能掌控它的結局。
![]()
結語:別再忽視自己的情感需求了
你總是想著“要理性一點”“不能情緒化”“別想太多”。
但你有沒有想過:
你這么多年不情緒化的樣子,已經很累了。
情感需求不是脆弱,不是無病呻吟。它就像水一樣,是你作為一個人最基本的生理與心理渴望。
只有你開始學會照顧自己,回應自己,世界才會慢慢回應你。
親密不是奢侈,是療愈最好的藥。
歡迎點贊、轉發、評論。
我是吳大爺,夜風同學
愿一路陪你共同成長!
番外:
如果你讀到這里,愿意花時間去理解自己內心那些模糊、疼痛甚至有點丟臉的感受,那你其實早就已經走在療愈的路上了。
CPTSD不是你“太敏感”,不是你“想太多”,它是一種真實存在的情感創傷后遺癥。你并不孤獨,也并不脆弱——你只是太久沒有被溫柔對待。
我們不需要完美的原生家庭,不需要一夜之間治愈所有傷口。我們只需要一點勇氣,一點點自我同情,一些愿意傾聽的朋友,或一本書里的一句話,就足以撬動改變的齒輪。
愿你在每一次情緒閃回之后,都能學會多抱一抱那個內在的小孩;
愿你慢慢學會,不靠“夠好”來換取愛,而是開始相信:
我本就值得被愛,就算沒有人說出口,也是真的。
如果你也在走出創傷的路上,歡迎留言告訴我你的故事,
也許你的一句話,就能照亮別人的黑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