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后期,蜀漢的“麒麟兒”姜維,手握恩師諸葛亮畢生兵法真傳,十一次北伐;曹魏的鄧艾,出身寒微,卻深得司馬懿真傳。
![]()
兩位名將棋逢對手,打了一輩子仗,他們二人到底誰更厲害?

姜維出身天水姜氏,自幼博學,精通儒家經典和鄭玄的學問,也深諳軍事。
諸葛亮曾在收降姜維后盛贊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涼州上士也,“是涼州的上等人才”,并將其視為衣缽傳人。
他從魏國歸降蜀漢,深受諸葛亮賞識,迅速成為蜀漢政權在失去關羽、張飛、魏延、關興等宿將后的支柱。
![]()
姜維繼承了諸葛亮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遺志。
他的核心戰略是試圖“切斷隴山道”,占領曹魏的隴右地區,并以此為基地聯合當地的羌族、氐族等少數民族力量,進而威脅關中,最終實現“興復漢室”的目標。
若能實現,對曹魏的西部防線將是沉重打擊。
只不過,魏蜀兩國在人口、經濟、軍事資源上的差距極其懸殊。
蜀漢后期,國力日漸衰落,民生凋敝,就像是一匹瘦馬,姜維雖然才能卓著,且擁有諸葛亮留下的八陣圖等,但自身國力終究有限。
![]()
再加上后主劉禪寵信宦官黃皓、朝政日益腐敗時,姜維的性格又剛烈正直,彼此之間產生激烈沖突,處境日益艱難。
與出身名門、少年得志的姜維相比,鄧艾則顯得截然不同。
鄧艾出身于南陽一帶的貧寒家庭,早年甚至放過牛。
所幸司馬懿獨具慧眼,并對他予以了不遺余力的提拔,鄧艾也確實是不負眾望。
![]()
據《三國志·鄧艾傳》記載,他曾向朝廷上書建議:
“每東南有事,大軍出征運兵逾半,功費巨億。……今淮北二萬人、淮南三萬人分休,且佃且守。水豐,常收三倍于西……可積三千萬斛于淮上,此則十萬之眾五年食也。”
每當魏國東南有事用兵,需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運送糧草。
他建議在淮河兩岸安排數萬士兵一邊屯田種地一邊守衛,利用當地水源豐沛的優勢,糧食產量很高,如果積累五年的糧食儲備,就足夠十萬大軍吃五年。
![]()
這些舉措,顯著增強了魏國東南前線的經濟實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可以看到從一開始魏蜀之間的起點就不一樣。

在延熙后期至景耀年間,姜維成為了蜀漢對魏作戰的最高軍事統帥,進行了多達十一次的北伐。
其中一些戰役,取得過顯著的勝利。
![]()
延熙十八年,姜維曾在隴西狄道附近大敗魏將王經,殲滅魏軍數萬人。
這些勝利證明姜維并非庸才,他“粗有文武”,在排兵布陣、戰場指揮方面具備相當的才能,然而,當姜維的北伐大軍,撞上以鄧艾為主力的魏國西部防線時,戰果驟然逆轉。
延熙十九年,姜維取得洮西大捷后不久晉升大將軍,聲望達到頂峰,他再次集結蜀軍北上,意圖乘勝擴大戰果。
姜維最初的計劃是再次走祁山道,但因為偵察到鄧艾已有防備,遂臨時改變計劃,“聞鄧艾有備”,改走相對偏僻的董亭,企圖迂回攻擊祁山背后的南安。
![]()
鄧艾同樣預判到了姜維這種可能性,他迅速搶占先機,揮軍駐扎在武城山,這里位于蜀軍改道后可能的必經之路上,地形險要。
姜維為了擺脫攔截,連夜嘗試強渡渭水支流,向上邽方向進軍,但鄧艾卻率軍提前在上邽東南的段谷地區完成布防,再次卡住蜀軍咽喉。
蜀軍主力的推進受阻,更為嚴重的是,原本約定從側翼協同進攻的蜀將胡濟,卻未能按期抵達指定位置。
![]()
這就使姜維陷入孤軍深入的危險處境。
《三國志·姜維傳》記載,雙方激戰的結果是“蜀軍潰敗”,損失慘重,士卒離散,死傷甚眾。
連年征戰得勝的銳氣在段谷一戰中遭到了沉重打擊。
此役蜀軍失敗的關鍵原因,一方面是其過于冒險的輕兵深入,另一方面則是其勞師遠征后,脆弱的糧草補給線,一旦被截斷或被漫長行軍拖垮,極易導致全軍被動。
公元257年,曹魏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舉兵造反,淮南與關中地區的魏軍主力,被緊急調往東線平叛,西部防線一時空虛。
![]()
姜維認為這是難得的“漁翁得利”的良機,率領數萬大軍再次兵出駱谷,意圖直指關中核心區域的秦川。
表面上看,形勢對蜀軍有利。
鄧艾和司馬望并未慌亂,他們“據守長城”“斂軍依險”,任憑蜀軍在城下挑戰、辱罵,就是堅守不出。
魏軍憑借秦川一帶堅固的防御體系,將主力收縮在長安附近的堡壘營寨之中,同時加強對糧秣的守衛。
![]()
蜀軍遠離國土在敵境長期駐扎,糧草運輸困難。
姜維的軍隊在長安外圍盤桓數月,試圖引誘鄧艾、司馬望出戰無果。
隨著諸葛誕在淮南兵敗被殺的消息傳來,東部壓力解除,魏國援軍隨時可能西調,而蜀軍糧食已經瀕臨耗盡。
姜維只能下令全軍撤退,這次被寄予厚望的“撿便宜”行動,最終在魏軍堅壁清野、以守待援的策略下無功而返。
![]()
除了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蜀軍幾乎一無所獲。
直到蜀漢景耀五年,姜維才再次集結力量,發動了他最后一次大規模北伐,即侯和之戰。
姜維此次兵出洮陽,鄧艾在蜀軍進逼后,率軍“出城據險,與維相持”。
侯和一帶地形險峻,鄧艾指揮魏軍占據有利地形,扎穩營盤,修筑營壘,嚴密設防,與蜀軍展開對峙。
![]()
無論蜀軍如何挑動,鄧艾始終堅持固守,絕不輕易決戰。
在漫長的相持之后,蜀軍不得不再次撤退。

侯和之戰后,蜀漢的國運已如風中殘燭。
宦官黃皓把持朝政,與右大將軍閻宇勾結,意圖取代姜維兵權。
姜維曾直言上書請求誅殺黃皓,后主劉禪卻輕描淡寫:“黃皓不過趨走小臣,何足介意?”
![]()
甚至命黃皓向姜維“謝罪”,實則加劇了君臣隔閡。
姜維為避禍端,只得長期駐守沓中,導致蜀漢最精銳的部隊孤懸西北,與成都中樞割裂,邊防體系出現致命漏洞。
與此同時,姜維堅持的北伐戰略日益孤立無援。
老將廖化曾直言:“智謀不及敵人,兵力弱于對手,卻用兵無度,豈能不敗?”
陳壽在《三國志》中亦批評其“玩眾黷旅”,連年征戰耗盡民力,蜀漢百姓“民有菜色”,朝中重臣如諸葛瞻、譙周等人均反對北伐。
![]()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當鐘會主力被姜維阻于劍閣時,鄧艾敏銳捕捉到蜀漢腹地空虛。
他力排眾議選擇陰平小道,這條“山高谷深,糧運艱難”的險路,因蜀軍認為“無人能行”而疏于防范。
鄧艾率精兵萬人鑿山開路,士兵“以氈自裹”滾下懸崖,最終如神兵天降般直抵江油。
守將馬邈不戰而降,蜀漢最后一道屏障洞開。
當先鋒鄧忠初戰失利,鄧艾以軍令威懾激發士氣,最終突破蜀軍防線,斬殺諸葛瞻、張遵等將領。
![]()
成都因此門戶大開,劉禪在譙周勸說下投降。
此時蜀漢尚有姜維主力、南中霍弋援軍、東吳救兵等多股力量,但中樞崩潰使全局瓦解。
鄧艾的滅蜀后,他迅速安撫蜀地,保留劉禪待遇,同時上書司馬昭建議伐吳:“今因平蜀之勢乘勝伐吳,正是席卷之時。”
然而此舉觸及司馬昭的底線,鄧艾未經請示擅封劉禪、規劃滅吳,被鐘會誣為“謀反”。
司馬昭下令押解鄧艾回京,途中鄧艾父子遭殺害。
司馬昭曾對群臣斷言:“雖使諸葛亮在,亦不能輔之久全,何況姜維乎?”。
![]()
姜維被后世贊頌“心系漢室,千載如丹”,他本身并不弱,只是奈何弱國內耗,鄧艾則依托強國根基并善用大勢,改寫三國格局。
【免責聲明】:本文創作宗旨是傳播正能量,杜絕任何低俗或違規內容。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私信及時聯系我們(評論區有時看不到),我們將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