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內蒙古出臺的“自治區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競聘上崗管理辦法”引起了許多人的關注。這項被媒體稱為“史上最嚴”的崗位競聘新規,以“全員競聘、擇優上崗”為核心,通過7種降崗情形、動態崗位調整、群眾評價參與等創新機制,為體制內人員敲響了警鐘:躺平就會失去工作崗位。
![]()
1)
長期以來,事業單位“能上不能下、能進不能出”的弊端飽受詬病。有些人入職后不久便陷入“躺平”狀態,甚至出現“高標準的活兒找別人,我就這水平”的消極心態。內蒙古地區發布的“競聘上崗管理辦法”,就是沖著這些現象來的。其提出包括年度考核不合格、不能勝任崗位職責、工作失誤造成重大損失等7種情形會予以降崗,并推行“全員競聘、擇優上崗”模式,所有崗位均需通過公開競爭產生。比如某三甲醫院,護理部主任崗位競聘,吸引了23人報名,最終一名90后碩士憑借創新管理方案勝出,而原主任因缺乏進取心落選。這種“鯰魚效應”讓整個單位煥發活力。
崗位變動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薪資。內蒙古某高校教師從副教授降為講師后,月收入減少2000元,而晉升教授者則增加3000元。這種“能上能下”的薪酬體系,讓“干多干少不一樣”成為現實。
為什么要進行這樣的改革?首先,事業單位承擔著教育、醫療、科研等民生重任,其人員素質直接影響公共服務質量。通過“能上能下”機制,可以倒逼從業人員提升專業能力,優化人才結構,從而更好地滿足群眾對高質量公共服務的需求;其次,新規通過差異化競聘、破格晉升、高層次人才綠色通道等設計,為優秀人才開辟了快速成長通道,有助于形成“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第三,引入競爭機制、強化績效導向,既是與國際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趨勢接軌,也是構建現代化治理體系的應有之義。
必須要承認的是,這些政策的實施,讓事業單位生態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某市疾控中心競聘數據顯示,35歲以下年輕干部晉升比例從12%提升至28%,而50歲以上“躺平”干部降崗率達15%。另外,在新規實施后,該地區76%的事業單位人員表示“工作積極性提高”,而“考慮離職”的比例從23%降至9%。
2)
盡管改革方向明確,但實施過程中仍面臨諸多挑戰。比如如何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如何完善監督機制?如何破除“體制內就是安穩”的舊觀念,引導人員樹立競爭意識?這些問題不解決,改革出現反復的可能性就越大。
值得一提的是,相關部門出臺這些政策,不是為了“砸飯碗”,而是為了“造好飯碗”。所以新規不是“一刀切”地降崗,它建立了“培訓-調崗-降崗”的漸進式處理機制。例如,對初次考核不合格者,單位需安排脫產培訓或調整崗位;只有經證明仍無法勝任的,才會降低崗位等級。這種設計既體現了改革的嚴肅性,也兼顧了人性化關懷。
不管怎么說,信號都已經非常明確了,事業單位人員不再是“一聘定終身”了,“能者居之”才是未來方向。當“能上能下”成為常態,那些真正有能力、有擔當的人就會獲得更大的舞臺,這樣才能催生一個更高效、更有活力的公共部門人才隊伍。
今日話題:你身邊有沒有熟人在事業單位上班?歡迎大家參與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