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江南達者 童山雷
2025年07月31日 10:43重慶
了卻巨幅油畫創作之事后,冒暑傾情于此。或他人看似辛苦,吾倒覺得,與制作油畫相較,翰墨藝這活兒,縱累煞,畢竟是在休閑甚至享受狀態中進行的……
![]()
1、《遠眺崖邊花一樹,聞言刀峽初經處》。轉赴聞名已久而尚未一游的金刀峽。乘班車至景區附近,問道迤邐去此峽上端,所謂北門入口。時天清氣爽,鳥鳴山空,感覺宜人。自顧早年多只能利用寒暑假期、那旅游旺季,去與眾人湊熱鬧;何得此際之清靜悠閑哩!心方感及此,順著一條平闊之路行去,遙遙卻見那景區大門似佇立高崖坎邊,近前卻有白茫茫一樹梨花,婀娜多姿。又有細細溪流向那廂寂然淌去。這當然不可能就是峽水之正源了;不過,終也是源流之一呀。恰謂涓涓之水,可以成川者。另,單看這地,日麗風和,云物安祥,豈有半分陡險氣象?然則亦可見那大門后方,隱隱顯露一二高嶺,或其正示未可預測之意也。茲畫即將如此這般感覺作出,其平柔實在從容風格,乃與之匹配。
![]()
2、《金刀峽北門入口下,有曰驚魂臺者;其畔更有千步梯,行此甚艱》。當時入景區即受工作人員提醒,道是如我夫婦這般年齡者,至少應該是乘坐游山索道,過“驚魂臺”、“千步梯”這段路。偏我夫婦向來亦還將自家劃歸在中年人范圍,且又果是亦有身體底子能予支撐。于是婉言相拒了人家,取步便走此路。而這路段的形貌,既已在吾畫中客觀反映,不再作文字描述了。好在咱終是平安順利地走完了這段路程,下得谷底。關于這畫本身,記敘一點:客觀需要選作豎幅,且崖勢皴法極示其剛勁實沉,固無須多說。幅中色墨,即使表現微茫光照下的景觀,亦然多偏重杳黑幽紫,以強化氣氛。至若通體植被的青黛蒼赭,彼時周遭感覺原本如此,似乎也不能不這樣畫的。
![]()
3、《萬仞崖間,有洞在焉。犀牛何去?但泌靈泉。吾疑為此刀峽之源……》行路中,忽有看似當地之人來搭訕說,那廂不遠處還有個犀牛洞,很該一看,且說他現就正去那路。吾夫婦二人遂從之。朝側向轉彎抹角上行多時不見;問之,那人總說馬上快到了。妻走不動,因此放棄,道是就在路邊等著。吾人以一向游山玩水態度,則必是要去看個究竟才算個完,也就隨著那人繼續朝上方再走了好大一截,終得見此。攏得近前才知,卻原來那人便是這洞子的輪班守門人,正來接班;而那洞本身,后來在官方標示的游山路線圖中也未曾見,顯然乃屬“野路子”,由當地人開發出來,撈著一個游客算一個的……咱自然是絕沒必要還鉆進洞去觀察什么了,于是在外仔細將周遭景致打量上了一下,感覺于繪事已甚有得,便自離開。那人當然也沒啥可說。今吾將這所見所感景象據實畫出,以記茲行。值得自我慶幸者:于畫于文于整個觀覽感悟,這畢竟總是不可能憑空臆造的;而吾藝,從來也就正是像這樣一一累聚出來的呀!
![]()
4、《亂聲喧虺,石澗竹橋成路徑,跨越溪岸指遙山》。繼續沿溪澗下行。至一大巖陡峭處,隔岸修篁翳日,屋舍幽靜;條石竹木壘砌捆扎為橋,乃將斷裂曲徑勾連。隱隱卻見,越橋那細小之路,蜿蜿蜒蜒,兀自轉向荒遠之山。只這廂,但覺天光淡蕩,云日清麗,峽澗拂風,漫目似皆在一派輕盈且又通透的浩然氣息間,伴隨流水之聲,搖漾升騰。當時即想,如此這般感受,納入畫圖,應是作何表現?今悉心體味,凝眸遐思,乃以神會意,以意命筆,遂于移時之間,頓將斯境畢現于楮幅。駐毫審視,心猶感動。自顧吾人在這翰墨藝道中修行一世,澄懷觀象,物我兩忘;騁游廣宇,歸于大化。終能得在隨心所欲間,輕輕松松揮灑出這等虛而猶實、實則還虛之佳妙意境,亦果不負醉心于茲道一場。
![]()
5、《一壑細流雖若絲,何妨試想雨來時》。行此幽深溪澗,但見崖樹蔭天蔽日。或因近期久已未雨,那壑峽之中,盡管仍是流水淙淙,然多半皆見泉流甚細。觀之暗想:若是雨后來此,更又不知是何壯觀景象也?一時忽而云霾翳日,天色微杳。遂又轉覺惕然。卻原來,事不關己時,盡可海闊天空臆想;只這利害相交之際,則心下明白,倘真個來場大雨,那又不知會是何樣狼狽!甚至于身陷險境,也未可知哩。一頭體會著這事理,一頭猶快步行路,且是將這情形記了下來。今即以之為題,付諸畫幅。布局粗率卻又著意點染細節,自感殊能得其當時意趣。
![]()
6、《奇石盈灘方過卻,側畔神鷹眺望月》。順溪澗而下,一路曲曲折折,漸次前行。但覺澗灘中怪石犖確,先還感到新奇,后卻慢慢麻痹了,而仍是東張西望的,觀看周遭山景。一崖壁幽轉處,忽見立有景觀指示牌,上書“神鷹望月”字樣。于是駐足覓觀,則奇形怪狀鐘乳石堆兒里,果見有一麻湫湫鷹形之石,躬身扣背、毛骨悚然般站在那廂,令人不覺暗嘆了聲“乖乖隆地咚”……當時感覺如此;今者自是幻化為圖。則吾人之畫也,豈能如實記載所謂“逼真”視感?不過取其形貌大勢,且更主要是高度渲染其氛圍感覺,從而使得現場那相對平淡景象,極盡展示生動畫趣之功效。又:茲畫面構成上,乃取一帶而下的傾斜運動感,兼之山石之形,亦竭力顯其剛勁整塊特征,悉出以如鑿似砍之筆,如此這般,自感皆有助于通幅意蘊之表達。
![]()
7、《山徑回環,曲勢陡接平直澗灘;崖潭幽轉,柔形微連深邃溪壑》。迤邐漸下行至溪壑之底。一潭當道,水清若璧;小橋橫跨,大石亂疊,轉而平鋪向一片干涸淺灘。近旁雜樹叢中,竹綠松黛,沙草瑩澤。真是宜于放緩足步,暫調鼻息的休憩之地也。徐行于斯,覺四下幽幽靜氣淡繞,聆幾多啁啾雀鳴綿密。卻見腳下這游山之路,彎彎拐拐的,傍著崖嶺,經一孤伶伶小閣,又不知轉向哪廂去了。如此觀感,構建為畫,舒緩筆墨間,自是流露出真山真水的生動情致。
![]()
8、《遠觀那廂,溪橋圜轉,山外形勢,未可知也》。再行得一段相對平闊溪路。只見前方,情景如題。而身畔,水是格外的清澈;厚斜且復堅巨之石岸浸于水中,或因時久,盡生暗碧茸苔,其形漾搖波影,淡泛天光,殊覺可愛。識記在胸,今憶而抒寫,既不能有若西法寫生般畢顯視象真實,又欲在此率意筆墨間,隱示入眼云物色質之感,但求可得其平淡自然神趣。
![]()
9、《幽溪既出青森地,懸天飛瀑灑花至》。及待轉過山咀,去到方才猜測之處,卻原來那廂果然另是一番景象。溪水跌落流瀉向彼,經大石罅,似成杳暗潭谷。其上亦是大石為臺,曲欄回繞,辟作游人憩息觀玩之地。甚奇者,這景觀號稱“懸天飛瀑”,也真是名不虛傳:但見百丈高崖頂端,一水若練,如從天降,且是撩光含煙,擊石穿林,澆灑花竹,繼而因地形分作幾股勁流,飛漱苔石,訇然有聲。 其時正有幾個青年女子逗留石臺上,彼此交替拍照;其爛漫無羈形態,自也另成美景。諸般感受盡皆識記于此心。今憑借水墨丹青揮寫而出,大筆以構塊線,更兼著意渲染點綴,自感頗具當時氣氛。
![]()
10、《離天鉆地,幾條泉瀑幻龍蛇?》。稍又前行,偶然回首。但見天色雖微帶云翳,卻一派晶亮;周遭山野,則 以逆照之故,大多盡呈淡淡灰藍。而時隱時顯在麓梁崖嶺間的那或大或小瀑布溪流,恰映云光,悉數“騰跳”將起來,宛似龍蛇般盤游舞動在這寂然山野。其山野本身,形態明顯又有了變化:不唯溪澗內大石犖確,阻激清流而振發喧聲,整體山勢,亦愈覺高險,極像刀斫斧劈。曲折之路,卻徑直越橋經棧,倏忽進入一“浮雕亭兒”樣的洞口中去了……只此乃喚起吾人文思畫意,今遂得斯作斯題。楮幅中筆趣取其粗拙,色墨暈染,則相對細勻,且是力求于虛茫處襯托出那蜿蜒水光,以與題旨相符。
![]()
11、《絕崖千仞一棧危,空谷傳響水風吹》。在那暗洞中走得好大一段,終于重見天日。其時既已置身清泠峽谷之內。放目四望,入眼盡皆高峻石壁,腳下棧道,臨水傍崖,窄逼崎嶇,行之不敢絲毫掉以輕心。那流水到此,狹束湍急,氣氛已然也與谷外有別。崖壁上則苔石混雜,斑駁間偶生瘦硬欹斜之樹,藤蘿纏繞,并隨陣陣寒涼之風搖晃生影兼含呼嘯之聲,其勢令人悚然。只在有些角度,方可得見峽外微茫日光映照著的高高山巔。此畫即將這等荒險感受盡情表達。凡作峽谷,畫者最是須具通體布局觀念。否則,倘都以實地“攝入”眼簾物象構形,必囿于焦點透視所見,則繪畫優長,已盡失矣。另,巖石基本造型與皴法之運用,亦務必做到心中有數,方可因勢而為,左右逢源,得其簡略、生動、厚實且復富于變化之概。本月畫作至此為止。
2025、7、1-3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