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www.pexels.com
撰文:陳彥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博士生)
責編:錢岳
寫在前面
高考志愿填報季,理科實驗班的李然在兩個選項間猶豫:計算機專業還是師范類專業?父母悄悄說:“女孩子學師范穩定,編程太辛苦。”這種看似貼心的建議,正是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也就是STEM)這些領域里性別分化悄然發生的幕后推手。
STEM領域的性別差異是個全世界都在研究的話題。雖然總體來看,女性在STEM里占比偏低是普遍情況,但不同類型的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性別差距的大小并不一樣。
有意思的是,有些性別平等程度不太高的發展中國家,女性在STEM領域的劣勢反而沒那么突出。這是為什么呢?有研究說,發達國家性別平等程度高,女性可以隨心選自己喜歡或擅長的學科;而發展中國家給女性的工作機會少,找工作的風險也高,STEM相關的工作相對穩當,工作環境友好,自然對女性更有吸引力(Stoet and Geary,2018)。
還有個現象是,在STEM領域里,從社會主義國家移民來的人,男女之間的差距沒那么大,女性對這些領域的興趣也相對更濃厚一些(Friedman-Sokuler and Senik,2025)。這可能是因為社會主義的理念影響深遠——國家一直很重視數學和科學,也一直倡導女性參加工作、為國家發展出力,這種觀念到現在還在起作用。
![]()
▲來源:www.pexels.com
1
STEM領域性別分化的多種可能性
中國既是發展中國家,又是社會主義國家,在STEM領域的性別分布上,情況顯得挺特別。雖然多數研究都指出,女性在STEM領域的各個階段都存在 “人數偏少” 的問題,但具體到哪個階段這個問題更突出,相關的研究就不多了。
在近期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我根據社會分類的視角,提出了三種不同的模式:
模式1認為在高等教育文憑獲得者中,女性更可能獲得非STEM專業文憑;即使在接受過STEM教育的群體中,女性更可能選擇非STEM職業;在從事STEM職業的群體中,女性獲得高收入的可能性比男性更低。
模式2認為,STEM領域的性別差異主要體現在STEM專業文憑獲得上;在經歷了高度篩選之后,STEM領域的女性在獲得STEM職業與獲得高收入上并不存在明顯的劣勢。
模式3強調,在高等教育文憑獲得者中,女性更可能獲得非STEM專業文憑;而接受過STEM專業教育后,女性在獲得STEM職業上不存在弱勢;在進入STEM職業之后,女性則被束縛在低收入職位上。
![]()
基于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2018和2021年的數據,我的研究揭示了中國STEM領域性別分化的復雜圖景,展現了從教育選擇到職業發展再到收入獲得的全鏈條差異。
![]()
2
教育選擇的分野:STEM 專業的性別傾斜
我的研究發現,在中國高等教育群體中,女性選擇STEM專業的發生比僅為男性的 38%。這種差異在高校擴招后也沒有發生顯著變化。
事實上,這種分化并非源于能力差異。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女性的數學成績并不遜色于男性,但她們對STEM教育的積極性卻相對較低。高中階段的文理分科成為重要的分水嶺,男性更可能選擇理科,女性則更多傾向于文科,而這種選擇直接影響了大學專業的走向。志愿填報時的專業偏好進一步加劇了分化。理科女生可能更傾向于選擇數學物理類與經濟類專業,而非工程類專業(Li and Wang,2019)。這可能是因為很多工程類專業總被看作是“男生更強”的地方。這種想法慢慢影響了女生,讓她們覺得自己可能不行,選專業時就容易繞開這些方向。
![]()
▲來源:www.pexels.com
3
職業道路的分流:從校園到職場的性別篩選
接受 STEM 教育后,性別差異并沒有消失,而是在職業方面以新的樣子表現出來。我的研究發現了一個看起來有點矛盾的情況:一方面,學過 STEM 的女性比男性更可能不工作了;另一方面,要是這些女性還在工作,那她們更可能一直做 STEM 相關的職業。
結婚生子會讓學過 STEM 的女性離開職場,但不會讓她們換非 STEM 的工作。這可能是因為,相比其他很多工作,STEM領域的工作內容更規范、標準更明確,對女性也更友好一些。
![]()
▲來源:www.pexels.com
4
收入獲得的差距:STEM 職業中的性別薪酬分化
進入STEM職業后,性別分化以收入差距的形式持續存在。我的研究顯示,STEM職業中的性別收入差距比非 STEM 職業更大,而且隨著收入層次的提升,這種差距更加明顯。
分位數回歸結果清晰地呈現了這一趨勢。在STEM職業中,女性相比男性的收入差距會隨著收入水平的提升而拉大。具體數據:在年收入分布較低的層次(后20%、后40%),差距約為2.3萬-2.6萬元;而在年收入分布較高的層次(前40%、前20%),差距擴大到約3.7萬-3.8萬元。這種“收入越高,性別差距越大”的趨勢,表明女性在爭取STEM領域頂尖職位和高薪時遇到了更強的阻礙。
更值得注意的是,STEM職業的收入優勢呈現出選擇性特征。只有那些最不可能從事 STEM 職業的女性,才能從STEM職業中獲得顯著的收入提升;而對于中等及以上可能性從事 STEM 職業的女性,STEM 職業并未給她們帶來顯著的收入優勢。這可能是因為:處于弱勢地位的女性,由于教育和家庭環境等原因,更容易進入收入較低的行業,比如傳統服務業、基礎行政、低端制造業等;而 STEM 行業(像程序員、工程師、實驗室技術人員等)的整體薪酬要高于這些傳統低薪行業。那些有中等及以上可能從事STEM職業的女性,本身往往有更好的教育基礎或更多資源支持——她們原本就有機會進入其他“高薪賽道”,比如法律、高端管理等。對她們來說,STEM 行業的收入雖然不低,但和自己“原本能選的路” 比起來,差距可能不大;甚至可能因為STEM行業內部仍存在隱性的性別差異,連這點優勢都被抵消了。
![]()
5
性別分類系統的情境性與主體性
中國STEM領域的性別分化挑戰了“類型不平等效仿機制”。該機制認為,性別等分類系統會在不同情境中被不斷復制,導致不平等的持續再生產。但中國的經驗表明,性別分類系統的作用并非絕對,而是受到情境和主體性的影響。
首先,分類系統在特定情境中可能“失靈”。中國 STEM 領域的女性代表性不足并沒有出現在每個階段,這與一些發展中國家與社會主義國家的情況類似。社會主義傳統中重視女性勞動參與的價值觀,以及 STEM 職業在勞動力市場中的優勢地位,都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性別分類系統的負面影響。
其次,被分類者的主體性能夠挑戰分類系統的影響力。接受過STEM教育增強了女性留在STEM領域的信心與決心,她們在職業選擇階段展現出更強的主動性。這使得她們在STEM職業選擇階段未出現明顯的弱勢。
最后,多重分類系統的互動共同塑造了性別分化模式。婚育狀況作為生命歷程中的重要分類維度,與性別分類系統相互作用,成為影響STEM女性職業發展的重要阻力。這表明任何分類系統都無法單獨對個體施加影響,社會不平等的形成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
▲來源:www.pexels.com
6
STEM性別平等的路徑思考
STEM 領域的性別分化,不是簡單的“歧視”或“選擇”,而是社會分類系統與個體主體性的碰撞。研究告訴我們三個關鍵真相:
首先,性別分類不是“一路到底”的。女性在教育階段可能被“過濾”,但在職業選擇中能展現主體性。
其次,婚育不是“絆腳石”。真正影響女性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缺乏支持系統。
最后,改變的關鍵在于結構性的因素,而非干預主體的選擇。將女性留在STEM領域很重要,但尊重女性的選擇同樣重要。女性更少進入STEM領域并不代表女性的“失敗”。一些愿意從事 STEM 職業的女性可能由于性別歧視退出了STEM領域,這才是需要政策干預的。
在科學的世界里,性別不該是單選題——宇宙的奧秘,從來不會因為研究者是女性就藏起來。
文獻來源:Chen Y (2025) Gender differentiation in the STEM field of China: A socio-categorical perspective.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11(2): 218-252.
參考文獻
Friedman-Sokuler N and Senik C (2025) From pink collar to lab coat: cultural persistence and diffusion of socialist gender norms. 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 38: 11.
Li D and Wang YZ (2019) Women in sciences: Gender difference in educational inequality and major selection. Journal of Social Development 3: 135-154 (in Chinese).
Stoet G and Geary D C (2018) The gender-equality paradox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9(4): 581-593.
制版編輯:楊楠
- 更多相關文章 -
權威、嚴謹、客觀
我們帶你體驗不一樣的
情感婚姻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