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22日為大暑,此時節,酷熱的天氣已到了極點,世間萬物也將能量釋放到極致——草木感暑氣而奮發,萬物向烈陽而爭時,稻田飄香,瓜果成熟,流螢飛舞,荷花怒放,一切都是生命最絢爛璀璨的模樣。大暑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二個節氣,每年公歷7月23日前后,當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即為大暑。“大者,乃炎熱之極也。”大暑節氣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最突出的一個特點就是熱。
![]()
大暑
大暑是幾月幾日2025年
?2025年大暑的具體時間是7月22日21時29分47秒,農歷六月二十八,星期二。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暑”是炎熱的意思,大暑,指炎熱之極。大暑相對小暑,更加炎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濕熱交蒸”在此時到達頂點。大暑氣候特征:高溫酷熱,雷暴大雨等自然現象比較頻繁。
古人將大暑分為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大雨時行。大暑時,螢火蟲卵化而生,古人誤認為螢火蟲是由腐草變的,實際上是螢火蟲在枯草上產卵,在濕熱的大暑時節卵化而出,于是,“輕羅小扇撲流螢”的夢幻美景指日可待了;此時高溫高濕,“溽暑”便是那種濕漉漉的悶熱,濕氣好像是從地里冒出來的;時常有大的雷雨出現,大雨過后暑濕減弱,天氣開始向立秋過渡。
![]()
大暑
大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大暑節氣的特點
大暑節氣的核心特點可概括為“濕熱交蒸、雨熱同期、季節轉折”?,具體表現為:
1、高溫濕熱?。
大暑通常處于“三伏”中的“中伏”階段,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氣溫普遍較高且溫差較小。??
南方地區常伴隨雷陣雨或強對流天氣,而北方則以高溫干旱為主,但整體濕度較大。??
2、雨熱同期?。
此時降水分布不均:華南西部雨量充沛,雷暴頻繁;北方地區若降水不足可能導致農作物受旱。??
農作物進入產量形成的關鍵期,需充足的光照和水分支持生長。????
3、季節過渡信號?。
大暑標志著夏季尾聲,古人以“腐草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三候描述自然變化:螢火蟲出現、土壤濕潤、雷雨增多。??
此時金氣逐漸壓倒火氣,為秋季的涼爽鋪墊,但高溫仍會持續至立秋前后。??
4、極端天氣風險?。
臺風和強對流天氣活躍,易引發洪澇或干旱等災害。??
若大暑期間未出現明顯降雨或高溫不足,可能預示作物減產或氣候異常。??
大暑習俗有哪些
1、過大暑
在大暑節那天,莆田人家有吃荔枝、羊肉和米糟的習俗,叫做“過大暑”。在大暑節那天,親友之間,常以荔枝、羊肉為互贈的禮品。
2、燒伏香
燒伏香接近于中醫的灸,在伏天里用藥香熏烤特定的穴位,可冶多種頑疾。還有一說百姓在伏天燒香祈福,祈求風調雨順,百谷豐登。
3、飲伏茶
從古至今,民間都有大暑三伏天飲伏茶的習俗,伏茶,顧名思義,是三伏天喝的茶,這種由金銀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藥煮成的茶水,有清涼祛暑的作用。
4、曬伏姜
三伏天時,人們把生姜切片或者榨汁后,與紅糖攪拌在一起,裝入容器中蒙上紗布,于太陽下晾曬。
5、斗蟋蟀
大暑是鄉村田野蟋蟀最多的時節,中國有些地區的人們茶余飯后有以斗蟋蟀為樂的風俗。
6、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屬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藥食兩用植物資源。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譽為“仙草”。莖葉曬干后可以做成燒仙草,廣東一帶叫涼粉,是一種消暑的甜品。
![]()
大暑
大暑時節為何會炎熱至極
大暑時節炎熱至極的主要原因與氣候特征和熱量積累有關:
1、氣候特征
大暑通常在公歷7月22日至24日,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20°,正值“三伏天”的“中伏”前后,全國大部分地區進入一年中最熱的時段。南方地區常出現35℃以上高溫,長江流域甚至可達40℃。 ?
2、熱量積累
自入夏以來,地表持續吸收太陽熱量,到大暑時熱量積累達到峰值。白天吸收的熱量超過夜間散發量,導致氣溫驟升。此時空氣濕度大,形成“濕熱交蒸”的極端環境,人體體感溫度更高。 ?
3、地域差異
北方地區雖氣溫較高,但雨水較少易引發干旱;南方則需防范暴雨和臺風帶來的洪澇災害。2025年大暑期間(7月下旬至8月初),南方多地降水量可能超過歷史同期,需警惕暴雨預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