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滾動播報
(來源:上觀新聞)
![]()
![]()
![]()
近百年前,江南百姓餐桌上有哪些食物?走街串巷的攤販們怎么挑擔叫賣?嬉笑歡鬧的孩童在玩什么游戲……《江南風俗圖錄(1840—1949)》(全十卷)近日由世紀出版集團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以3200余幅珍貴歷史影像為核心,開創“圖像+文獻+文學”研究新范式,全景式重構1840至1949年間江南民間煙火圖景,立起一部可觸摸、可感知的百年“視覺史詩”。
作為“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劃項目、國家出版基金與上海文化發展基金會圖書出版專項基金雙重資助成果,340萬字《江南風俗圖錄》背后是中國民俗文化學科奠基人與開拓者仲富蘭40年深耕的學術積淀,長期從事民俗理論構建、江南地域民俗研究及非遺保護,他在接受記者直播專訪時表示,希望透過一幅幅老照片、一句句竹枝詞,觸摸百年江南煙火氣,讀懂中國人“把日子過成詩”的生活智慧。
![]()
全景式呈現民間煙火百年圖景
當代民俗學領域集大成之作《江南風俗圖錄》跳出傳統文字敘述的局限,通過動態視角梳理百年間江南民間形態演進、民間文化傳承脈絡,以及社會轉型期的細微變遷,將研究目光聚焦普通百姓日常——是清晨巷口的豆漿擔、午后茶館的評彈聲,也是端午龍舟的鼓點、除夕守歲的燭火……從一碗面的滋味、一件旗袍的針腳,到婚嫁、節慶的狂歡,無不以“小民俗”折射“大時代”。
以十大主題分卷,《江南風俗圖錄》搭建起江南民俗的完整譜系:從風味飲食的稻麥鮮香、服飾冠履的經緯講究,到民居建筑的黛瓦粉墻、行旅交通的舟楫馬蹄;從生產商貿的市井吆喝、文教衛生的蒙學醫案,到娛藝體育的絲竹競技、人生禮儀的婚喪嫁娶,再到歲時鄉情的節令流轉、生活信仰的香火祈愿。
![]()
每一卷皆以“老照片+民俗畫作+江南竹枝詞”形成互文敘事,生動還原市井煙火氣與傳統節慶,讓沉睡史料煥發生活溫度——如解讀婚俗時,以“妾在船頭偷看郎,郎騎白馬好風光”的竹枝詞牽出迎親船隊的老照片,既以詩意筆觸為學術研究注入美感,又借民間話語填補正史記載的細節空白,讓百年前嫁娶場景躍然紙上。
說到江南小吃,一年四季江南各地幾乎是用糕團來標志和記載的,“糕團之于江南正如餃子之于北方。水鄉稻作文化,糯篤篤的吳儂軟語,人們用巧手將淡而無味的米制作成各式形態香甜軟糯的江南糕團。清末民初僅蘇州一地,糕團點心鋪便達上百家之多。”仲富蘭告訴記者,這背后折射了稻米情結與水鄉民俗,糕團里不僅有鄉民的喜悅,還有信仰、風俗、時令、人文和地域的記憶與故事。
書名為何用“風俗”而非“民俗”?對此,仲富蘭解釋:“民俗”與“風俗”既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前者更為寬泛,是文化現象的總體概括;“風俗”則是“民俗”的重要表現形式。以春節為例,過年時貼春聯、吃團圓飯等具體行為更為具象,而春節蘊含的家族觀念、祈福文化等則歸屬于民俗內涵。因此采用《江南風俗圖錄》書名,因民俗中文化價值觀決定風俗的形成,風俗則通過具體實踐反映民俗內核,兩者相互依存,共同構成民族文化的豐富圖景。
“這套書將文獻考據與田野調查結合,從古籍中探尋江南民俗歷史淵源,又用多年搜集的圖照和實地拍攝圖片展現民俗在不同年代的鮮活形態。”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化讀物編輯室主任朱志凌談到,以江南水鄉船文化為例,既梳理了古代文獻中記載的各類船只用途,又呈現了現代水鄉漁民依然使用傳統船只的場景,讓讀者直觀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傳承脈絡。
江南是地理概念,也是文化概念
江南是一個地理概念,又是一個文化概念。“認識江南,當然不能脫離區域景觀和環境特征,河網密布、溫熱濕潤的自然環境,是基本的條件,唯此才會有飯稻羹魚,才可能產生精工和細作等這些深入骨髓的基因。”仲富蘭談到,自古以來,江南地域特別是吳方言區民眾,可以說同俗并土,俗相近,人相親,同中有異,異中有同,通過共同的勞作與生活,人口流動與社會互動,在風俗習慣上衍生出多種文化現象。
比如,江南這塊沃土歷經數百年演進,崇文重教成為民俗民風中的主要特質,審美追求也轉向清雅、精細、溫婉、靈秀,它是孕育海派文化的母體。
![]()
整合數十年積累的圖像史料,以“圖史互證”為方法論,《江南風俗圖錄》突破傳統文字敘述模式,為地域民俗文化研究提供了“以圖證史”新路徑,更以其稀缺的影像資源、系統的分類體系,成為融民俗文化、社會史、視覺文化于一體的復合型研究文本。“圖像也是民俗敘事的一種文本, 每一張老照片,都有助于人們對厚重歷史的了解,對民俗具體入微的感知。隨著風俗史研究領域不斷拓展,人們更重視圖像的研究。”仲富蘭談到,中國近代史上,梁啟超就從史料角度提出“圖影”也是重要史料,此后史學界、新聞界不斷有出版物把圖像作為一種重要的歷史證據。以圖說江南,有助于擺脫貪廣求全、巨細無分、羅列現象的傾向。
《江南風俗圖錄》以一首首竹枝詞為經線,選擇竹枝詞名句為小標題,縱橫交錯。“圖像與竹枝詞相得益彰,更顯其歷史與社會價值。”他表示,竹枝詞是詩歌體裁獨特分支,舉凡山川勝跡,人物風流,百業民情,歲時風俗,皆可抒寫。“竹枝詞以描寫風土人情為其旨趣所在,隨著時代發展,題材也逐漸豐富起來,發展至晚清,竹枝詞內容已囊括社會生活方方面面,可以說是一種重要的文獻資料。”
原標題:《專訪民俗學家仲富蘭:讀懂江南人“把日子過成詩”的智慧》
欄目主編:李婷
來源:作者:文匯報 許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